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華安基金尚志民:複合型長跑健將

  • 發佈時間:2014-12-30 09:20:01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16年前,尚志民加入初創的華安基金擔任研究員,胸前的工號是016;16年後,這家業內知名的基金公司已擁有將近300名員工,彼時的研究員業已成長為國內最資深的基金經理,沒有之一。

  尚志民難以被貼標簽。進攻型,防守型,價值派,成長派,似乎任何一個平面化的詞彙都難以囊括他靈動的投資風格;或許,這正是他能夠遊刃A股十數年,而業績始終保持穩定且領先的秘訣。

  這是一份長長的成績單。

  掌管1隻基金超過13年,平均年化收益18.48%,且在漲幅排名前十的老股基中波動率最小,投資者在任意時點買入並持有至今,幾乎都能賺錢。這樣的業績,可謂穩健。

  1隻公募産品,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先後創造了基金凈值翻一番、翻兩番的最快紀錄。這樣的表現,可謂進取。

  而能夠在波雲詭譎的長期投資環境中,將上述兩種看似對立的特質有機結合,活下來,並且活得不錯,這樣的“複合型”長跑選手,在當下的公募行業已不多見——尚志民做到了。

  從搞技術到搞投資

  1990年,尚志民從西安交大畢業後到南京汽車製造廠做技術員。不久之後中國股市方興未艾,在其兄長的影響下,尚志民逐漸對股票投資産生了興趣。

  1993年,他與同事開始在工作之餘分析股票,“那時候空了就會騎個自行車,跑到設在南京中央門附近的一個營業部去看行情。”這算是尚志民投資生涯的開端。

  早期的A股市場莊股盛行,但尚志民自開始就堅持依據基本面做投資,這也成為他一直留守的“投資基因”。

  “我哥哥對我的投資影響很大,當時他在上海新世紀資信評估投資服務有限公司,做類似投行的業務,從他那兒我接觸到資産定價的概念,意識到公司的價值應該取決於公司自身而非坐莊。”尚志民説。

  也是因為兄長的建議,1994年尚志民考入了上海財經大學研究生。開學前一天,為了準備生活費,他拋掉了持有的杭州解百,因此一天少賺了4000元。而當時,他的工資是每月60元。

  臨近畢業,尚志民完成論文《發展與完善中國投資基金管理初探》,那是1997年,國內還沒有成立正規的公募基金。尚志民笑説,這暗示了他這輩子與基金結緣的人生軌跡。

  1998年,首批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成立。作為“老十家”,初創的華安基金當時整個團隊只有二十來人,其中就包括尚志民——崗位:研究員;工號:016。

  做研究員時,尚志民每次準備的調研提綱都有幾頁紙之多。多年後,華安基金前資深研究總監仍將此與當時的研究員拿來對比:“尚志民1998年做的調研提綱都比你們現在做得更細緻、更前瞻。”

  因為表現出色,1999年6月,華安第二隻産品基金安順發行,尚志民被提拔為基金經理——一當就是15年,幾乎貫穿了公募基金的發展歷史;而當身邊的戰友紛紛轉身,他依舊選擇堅守,成為業內“最老”的基金經理,沒有之一。

  標桿是如何煉成的

  有人會説,很多事情堅持到最後就成了標桿。但,標桿的樹立絕非偶然。“最資深基金經理”這個符號的背後,是尚志民十數年遊刃于波雲詭譎的A股市場所積澱下來的投資心得。

  尚志民是堅定的價值投資者,但他並不認同把價值和成長機械對立:“從做基金經理的第一天起,我所認同的價值投資即是以成長性為基礎的。”

  以萬華化學(前身為煙臺萬華)為例,公告顯示,2001年末至2006年中,2007年中至2009年一季度末,該股始終出現在基金安順的前十大重倉股中。

  而從2004年到2009年一季度末,萬華化學的股價上漲5倍,基金安順持有最少的季度是500萬股,多時達1700萬股。僅按500萬股底倉計算,貢獻利潤也在3.3億元以上。

  “我們從它上市首天起就開始投,基本每年都賺錢。”尚志民説:“初衷就是看好它的成長性,MDI行業龍頭,這麼多年一直未再融資,公司年度凈利潤在5年中增加了6.57倍。”

  尚志民表示,價值和成長本身並不對立。“我投資決策的目標瞄準成長,但選擇的基礎是估值,強調安全邊際,才能保證業績的持續穩定性。”

  著眼成長,立足估值。事實上,在不同市場階段中,尚志民把握住了絕大多數重要的機會:從2000年的科技網路股,03年的“五朵金花”,06年的股權分置改革,09年的新能源,至及如今的環保,尚志民均有斬獲。

  需要指出的是,開放的心態之下,是尚志民對“安全”底線的固執堅守。儘管在轉型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風口”,但他堅持沒看懂的東西堅決不投。

  “糊裏糊塗賺到的錢,終將會在糊裏糊塗中失去。”他説。

  諸多經典的成功投資案例之外,尚志民更提醒自己對走過的“彎路”時常反省。

  2001年9月,尚志民執掌國內第一隻開放式基金華安創新。基於對市場的判斷,他採取了較為謹慎的建倉策略。但突如其來的“6·24”行情打亂了原先的運作節奏,加之在加倉過程中執行環節不利,尚志民感受到了來自公司內外部不小的壓力。

  “這次經歷讓我體會到操作大資金的難度,更意識到逆向投資對於運作大基金的重要意義”。

  教訓過後,無論是2008年底的大幅加倉,還是兩年前就開始積極建倉市場有分歧鮮有人覆蓋研究的復星醫藥,這些逆向操作最終都為尚志民帶來了良好的收益。

  2008年,尚志民投資金風科技,大漲之後逐步賣出。“我印象很深,最後一筆賣出是在日本大地震之後,當時很多人想當然認為核電的替代品風電光伏就會好起來。但我們意識到風電行業的基本面已經變化,因此就趁這波反彈將剩餘持倉出清”。

   長跑王的成績單

  偉大是熬出來的。歷經市場洗禮,尚志民創造了不菲的投資業績。

  15年間,尚志民先後管理過基金安瑞(封轉開為華安中小盤)、基金安順(封轉開為華安安順)、華安創新和華安宏利4隻基金。天相數據統計,截至10月31日,尚志民管理期內的上述4隻基金累計收益為755.30%,在所有偏股基金經理中排名首位。

  其中,99年6月至01年9月、03年9月至今兩次執掌華安安順期間,該基金漲幅分別達到40.12%和492.31%,平均年化收益率18.48%;不僅如此,其凈值年內屢創新高,換言之,投資者無論何時買入並持有至今,基本都能實現正收益。

  絕對收益之外,從穩定性角度看,在任職超10年的基金經理中,尚志民的收益標準差為6.09%,在老將中波動率最小。

  “作為封閉式基金,安順的規模15年穩定在30億左右,如此體量的基金取得這樣的業績,與當下2、3億規模的小基金在數年內業績翻番的難度系數差別很大。”分析人士表示。

  正是因為基金安順的穩定表現,尚志民常被市場歸為“穩健派”基金經理;然而在風格轉換頻繁的市場中,他也會順勢而為展現出激進的姿態。

  06年9月6日,尚志民管理的另一隻基金華安宏利成立,209天后,該基金凈值翻番;07年7月30日,凈值翻兩番。不到一年的時間,尚志民先後創下了基金凈值翻倍、翻兩倍的最快時間紀錄。

  尚志民的一位同事説,許多基金經理的投資思路只適用於一種市場風格,而尚志民屬於“全攻全守”型選手,在複雜的A股生態環境中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是複合型的長跑健將。

  “尚總的成績單即便拿去跟海外最優秀的基金經理PK都毫不遜色。”這位同事表示:“最長的基金管理時間,最優異的凈值回報,最穩健的業績表現,可以説,他用15年‘熬’成了行業的標桿。”

  資深但不任性:平衡投資

  羅馬非一日建成。贏在長跑的背後,尚志民歸結的“道”卻並不顯山露水——平衡投資。

  事實上,對於把平衡投資當成習慣性風格的尚志民而言,投資中的“不任性”,是其在充滿誘惑的A股市場中平衡心態的法寶之一。

  “A股市場的聰明人太多,所以變化、波動和不確定性,也成了A股市場的新常態。”尚志民説。這使他相信,在組合管理、尤其是大規模資金的管理中,自己始終保持的平衡投資風格愈發重要。

  在其看來,相比以往的投資環境,現在要做到平衡投資不僅需要心智,更需要勇氣:“敬畏市場,承認個體認知的局限性,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對市場的理解力和判斷準確率,另一方面要確保自己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和靈活的操作餘地。”

  “我理想中的組合是要保持最優化的平衡”。

  由“道”及“術”,尚志民如何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從容靈動的平衡投資者?

  尚志民介紹説,其組合管理追求的是超越比較基準的、長期穩定的絕對收益,基本以6-12個月的期限作為決策的時間跨度,但具體品種上表現出一定彈性,持有期限保持一定的錯配和靈活性。

  作為浸淫市場十數年的“過來人”,尚志民對股市不同行業如數家珍,這使得他可以從容地做個逆向投資者;同時,他也訓練自己全面關注各種發展趨勢,揣摩市場情緒,以及下一階段對風格、熱點、甚至估值偏好的選擇因素,進行順勢而為的操作。

  此外,他對許多上市公司的具體細節瞭如指掌,因此他的研究員不敢有絲毫的鬆懈。

  反映在組合中,就是他不會不自信地過度分散化投資,也不會押寶在單一決策或者個別行業、個股上。事實上,安順的有效品種基本保持在20-25個左右,適度集中,“在我的能力圈內進行投資”。

  尚志民喜歡龍頭企業或者潛在的龍頭企業,或許是因為他相信龍頭企業和他穩定的投資風格一樣,經歷過週期波動的考驗,更具長遠發展的能力。

  “基於安全邊際,以持續穩定絕對收益為目標的價值投資,在管理大資金組合中不任性,在我看來平衡投資是最好的選擇”。尚志民一語道破,也似乎在詮釋他平衡投資下的“長遠、平衡、從容、靈動”的風格特徵。

  這次的牛市不一樣

  “成績屬於過去,只能説對持有人有所交代,最重要的還是向前看,為信任我的投資者提供持續穩健的回報。”這是尚志民每每被問及如何造就亮麗業績時,最先説的。

  目光回到當下,今年10月底,市場突然爆發,上證指數昂然站上3100點。面對這波亢奮的牛市行情,這位“過來人”如何“向前看”?

  事實上,尚志民是較早預期這波行情的人。今年年初尚志民去某家保險機構拜訪,時值市場一片看空,尚卻打賭説:“盤中跌破1800點就算我輸。”

  “真正轉為樂觀是在6月份。”在尚志民看來,首先,儘管經濟數據較差,但市場已做出充分反映;其次,企業盈利數據出現見底跡象;再者,十八大後改革舉措層層推進,市場信心逐步恢復;最後,包括滬港通、央行降息等政策條件助推行情。

  與傳統牛短熊長的A股行情不同,尚志民預期,這次市場可能演繹出一波慢牛行情。他表示,隨著産業資本話語權的提升,莊股時代的投資模式漸行漸遠;加之滬港通推動A股投資理念的國際化,未來市場波動有望收窄,隨著改革和轉型紅利的釋放,慢牛行情可期。

  反映在未來投資配置上,尚志民認為有四個方面值得關注:第一是傳統行業轉向新興行業,第二是由上游行業轉向中下游行業,第三是從生産型企業轉向消費類、服務類企業,第四是從資金、資本依賴驅動轉向技術驅動、創新驅動、商業模式驅動。

  四個方向之外,尚志民還提出要聚焦那些50億到500億之間的中等市值公司。

  儘管在一些新興行業內,很有可能出現快魚吃慢魚的現象,但作為一個穩健的價值投資者,尚志民更傾向於選擇那些已用良好的經營歷史證明管理團隊優秀經營管理能力的公司,尤其是這類公司在週期波動或行業競爭格局發生變化時,通常有良好的抗風險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

  “很多超大型的公司大多處於傳統行業,競爭激烈,産能過剩,增長會受到限制,所以對特別大的公司要保持謹慎。”尚志民説:“而特別小的公司,我們可以去看看創業板,一個輪迴下來,真正能實現增長、兌現預期的公司少之又少,而中型公司往往成功概率更高。”記者 王文清 丁寧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