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漢中孕育農業發展新動能
- 發佈時間:2014-12-29 02:31:04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申保珍肖力偉胡明寶通訊員何梓華
在漢江的源頭,有一塊美麗而富饒的盆地,猶如鑲嵌于秦嶺巴山之間的一顆璀璨明珠。在這塊史稱“天漢”的古老土地上,曾演繹過一幕幕歷史劇,以“兩漢”、“三國”為特色的歷史文化遺存馳名中外。這裡,便是有著“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美譽的陜西省漢中市。
漢中市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風光旖旎,植被豐茂,自然條件十分優越,被公認為是地球上同緯度生態環境最好的地方之一。良好的生態環境自然孕育著眾多獨具特色的區域農業産品。漢臺的油菜、城固的柑橘、西鄉的茶葉、勉縣的魔芋、略陽的烏雞、洋縣的有機米、佛坪的山茱萸、留壩的西洋參等名聲赫赫。
豐饒的物産離不開漢中二百多萬農民的辛勤勞作。但是,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傳統的農業生産方式正在面臨嚴重的挑戰。一方面由於農村缺乏精壯勞動力,導致粗放種植甚至拋荒現象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土地作為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功能仍未改變,“候鳥式”的作業方式衍生“打工顧不上種地、種地耽誤掙錢、土地撂荒又不甘心”的實際問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生産經營組織,充分激發農村生産要素潛能。為加快推動由傳統農業大市向現代農業強市轉變,漢中市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步伐,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創新農村土地經營制度,加快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取得了實效。冬閒時節,記者踏訪“天漢”大地,深深感受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中彰顯出的賁張活力。
“農業新主體”扛起了現代農業發展大旗
——漢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誰來務農”找答案
目前農業經濟發展中一個很大的矛盾,是千家萬戶小生産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矛盾。單個農民作為農産品生産者如何面對全國大市場?漢中市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破解這一問題的“金鑰匙”,把“散兵遊勇”式的農民組織起來抱團闖市場。目前,漢中市農民專業合作社達2115個,發展速度居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首。
漢臺區漢王鎮柑橘種植歷史悠久,過去由於一家一戶分散種植,技術管理滯後,銷售渠道狹窄,經濟效益差。2011年漢臺區漢武林果産業協會成立林果産銷專業合作社,通過統一生産標準、統一品牌包裝、統一市場銷售等措施,有效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提高農産品的品質和檔次,逐步形成了“漢武柑橘”特色品牌優勢。2013年,合作社年銷售柑橘果品2200多噸,交易額達260余萬元,暢銷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形成固定的銷售渠道及網路。
近兩年,家庭農場已然成為了現代農業規模經營的新興力量。截至2013年底,漢中市共有各位家庭農場2033家,經營耕地面積6.51萬畝,年收入達5.67億元,其中年收入10萬元的1000家,50萬元以上的212家。
西鄉縣堰口鎮肖家灣村村民王興富夫婦帶著多年的務工收入300多萬元,全家返鄉創業投資新建家庭養豬場,建設標準化豬舍1.8萬平方米,應用三元雜交技術,精産母豬320頭,年飼養生豬7000多頭,年銷售收入800多萬元。“咱也是富裕的農場主了。”王興富笑著説。
同樣發展迅猛的,還有專業大戶以及新型職業農民,他們已成為漢中農業規模經營的中堅力量,涉及種植業、養殖業、農産品加工、流通等多個行業。據統計,漢中市種養大戶勞動力總數達到7300多人,認定初、中、高級職業農民168名。首批被認定為84名陜西省高級職業農民之一的城固縣余超,用從上海一家台資企業掙下來的300多萬元回鄉流轉了2000多畝坡地,搞林下生態養殖,種植時令菜,還開了家生態餐廳,招來眾多城裏人到此休閒觀光,品嘗自産的有機産品,生意火爆。
與此相呼應,農業龍頭企業更是成為漢中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支撐。這些龍頭企業通過與農戶簽約訂單生産,併為農戶提供産前、産中、産後服務,不斷完善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截至2014年6月,漢中市市級以上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54家,帶動農戶70萬戶,與農戶簽訂訂單銷售總額14.97億元。
“漢中市通過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土地向專業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和龍頭企業集中,讓更少的農民種更多的土地,為‘誰來務農’找到了答案。”漢中市農業局局長李應德説。
“保姆式服務”推動了農業機械化生産
——漢中新型農業社會服務體系為“怎麼務農”開闢了路徑
漢中市是一個以糧食生産為主的農業大市。近年來,糧食主産區的留守勞動力大多為老人、婦女和兒童,加之種糧效益偏低,農戶種糧積極性受到挫傷,一些地方出現了糧食生産口糧化、兼業化的現象,導致糧食生産粗放耕作,影響糧食增産潛力的發揮。
面對這一狀況,漢中市積極探索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領辦或合辦社會化服務組織,在産前、産中和産後環節為農戶提供專業化、市場化服務,讓農民能夠輕輕鬆鬆種田,還能夠保證糧食産量。
在水稻生産大縣勉縣,農技推廣中心探索出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三種模式,即承包模式、幫扶模式、點餐模式,為全市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借鑒。
“承包模式”由中心科技人員組成專家服務團,對2萬畝糧油高産創建實行技術集團承包,提供從種到收的專業化全程服務。“幫扶模式”即中心通過專業合作社,把一些種植大戶組織起來,幫助指導開展土地流轉,把面積由20~30畝逐步擴大到200~1500畝,再按上述模式提供“全套餐”服務,實行規模化、集約化種植。“點餐模式”即對不願意進行土地流轉的農戶,在不改變原有經營權性質的情況下,以村為單位,由村幹部統一組織採取合作社的模式,會員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自主享受“點單”或“套餐”服務。
在漢臺區西鄭營村農友糧油産銷專業合作社,記者看到從育秧到收割的農用器械一應俱全,育秧機、插秧機、大拖拉機、收割機、旋耕機都整齊地擺放在大院裏。據了解,合作社為農戶提供水稻機械化育插秧、病蟲害防治、機械化收割、收購等服務,農戶每畝地支付365元服務費。
通過這種統一代耕、代種的方式,不但大大降低了勞動力強度和生産成本,還提高了糧食産量。農戶鄭智傑説:“人工插秧一畝地成本要300元,而機械插秧只要40元。讓合作社幫我種地,我很放心。”
“目前村裏種地的農民大都在50歲以上,而且經過我們調查,有25%的農戶已經不願意種地,所以我們這種模式非常受老百姓歡迎。”合作社理事長鄭小慶説,今年合作社為周邊三個鄉鎮代耕、代種518畝,合作社流轉310畝進行規模化種植。
“現代化經營”提升了農業整體效益
——漢中新型農業發展方式為“農業出路”提供了範式
水肥一體化、秸稈生物反應堆、病蟲害綠色防控、工廠化育苗……走進位於漢臺區的忠誠現代農業園區,一座座現代溫室大棚連綿不絕,一項項先進農業生産技術在這裡集聚。據園區負責人介紹,今年生産優質蔬菜1500噸,銷售收入達到500萬元,示範推廣大棚早熟高效栽培7400畝,輻射帶動周邊推廣新技術5.2萬畝。
“與傳統小農戶相比,新型經營主體更容易接受和應用新品種、新技術,對現代生産要素需求更為強烈,成為推動應用農業科技成果的重要載體。”李應得認為,漢中市要通過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農業整體效益。
在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下,漢中市農業經營方式迅速由分散的家庭經營向集約化的適度規模經營轉變。在採訪中記者發現,不少經營主體特別是家庭農場採取“種植+養殖”、“種植+養殖+加工+休閒”等高效立體迴圈農業模式。
西鄉縣城關鎮五豐村的富民生豬養殖經營合作社,圍繞“豬、沼、菜”迴圈農業模式,把生豬養殖和蔬菜生産結合起來,對社員實行良種、飼料、技術、行銷“四統一”,開展清潔化標準化集約化種養。在新模式運作機制的促進下,該社“豐哼”品牌綠色食品市場影響力越來越強,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豐收。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普遍重視品質安全,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進行生産,統一生産資料供應和技術規程,實現全過程、全産業鏈的品質管理,建立‘從餐桌到田頭’的品質追溯制度,為保障農産品品質安全奠定了基礎。”李應得説。
位於漢臺區徐望鎮的漢中春雨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通過流轉2300畝土地,建成了玉米、紅薯生産基地,帶動周邊生産基地4萬畝。公司建立了一套“生産有記錄、流向可追蹤、資訊可查詢、品質可追溯”的産品品質追溯管理體系,實現有機認證2萬畝,開發系列産品64個,有效地確保了産加銷各環節的品質標準安全。
據統計,在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下,漢中市共創建了101個標準化示範區、示範園,213個標準化畜禽養殖基地、39個水産健康養殖基地,擁有“無公害農産品、綠色食品、地理標誌農産品”認證569個。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調整優化農業産業結構、推進農業生産方式轉型升級和發展現代農業進程中不斷發展壯大,逐步成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力軍。”李應得説。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