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需著重處理好四個關係

  • 發佈時間:2014-09-20 07:52:17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劉著江 馬雲

  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的同時,如何擺脫傳統的束縛,通過走改革之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對做好新時期的“三農”工作,對全面深化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加快推進農村改革,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需要著重處理好以下幾對關係:

  (一)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與家庭承包經營的關係。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家庭承包經營既是我國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更是農業特性所決定的,只有堅持家庭承包經營,生産者才能真正貼心經營。另一方面,在農業市場化程度日益加深、農民老齡化趨勢加快的過程中,我國原有的傳統家庭經營方式的抗風險能力弱、農業生産成本高、環境和資源約束加大等弱點更加明顯。因此,原來的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經營體制需要進行改革、創新和完善,形成傳統家庭承包經營與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多种經營形式,聯合共生、協調發展的經營體系。

  (二)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與“三個”匹配度的關係。一是把握好與區域發展條件的匹配度。例如:東北和華北地區,集約化、專業化水準高,適合發展高度産業化和規模化的家庭農場。經濟發達地區和大城市周邊區域,土地資源稀缺,但每人平均收入水準較高,對高品質農産品的需求也大,發展社區支援農業潛力巨大。西北地區和西南山區,土地多以丘陵和山地為主,但特色農業發展好,深化發展農業合作社也大有可為。二是把握好與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匹配度。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既要滿足“兩化”過程所帶來的對農産品多樣性的需求,同時“兩化”過程也要解決農民“向何處去”、“何以謀生”以及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怎麼更好發展”等問題。三是我國耕地和水資源匱乏、資源利用效率低、環境退化嚴重,更要把握好與環境、資源、生態的匹配度,在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過程中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市場作用與政府作用的關係。政府與市場是配置資源和協調經濟活動的主要機制,單純的市場經濟必然出現“市場失靈”,過度干預的政府和“守夜人”的消極也必然導致發展的失衡。回顧改革的歷程,農業是最早進行市場化改革的領域,農村生産力也最早實現了解放和發展。從各國經驗來看,無論哪一种經營模式和體系都是建立在市場決定作用之上的。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就是要破除一切束縛,使市場在農業配置資源中起決定性作用。與此同時,農業是一個社會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的産業,市場失靈的現象尤為突出。在建立和鞏固自身農業經營體系、推動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美國、日本等農業發達國家,都推行了涵蓋産業支援、金融信貸、稅費減免等一整套政策體系。因此,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就是要進一步理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讓“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各司其職、相得益彰。

  (四)政府引導與農民自願的關係。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目的不僅是解決農業問題,更是解決農民問題,因而需要農民的支援和參與。農民的家庭承包經營權是農民參與農業生産經營的基本財産權,也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財産權利基礎,如果不尊重農民的既得權益和意志自由,既是對市場化的扭曲,也無法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不能維護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所需要的長期而穩定的發展環境,加快推進家庭經營、家庭農場、合作經營、公司加農戶等都是“無本之木、無水之源”。因此,農業經營體系的變革和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構建作為一個長期過程,既要積極推進,同時更要穩妥,在農民既得權益不受影響的基礎上,從“尊農富農”的角度出發,正確處理好政府引導與農民自願的關係,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讓農民進城得踏實、留鄉得安穩,對於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至關重要。

  構建新型農業體系事關農業領域改革發展的全局,需要處理多方面的關係,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為此要打好“多向推進”、“園區示範”、“農民培育”、“服務體系”、“金融支農”等組合拳。

  (作者單位:重慶市榮昌縣委、榮昌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