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2014,那沉甸甸的責任

  • 發佈時間:2014-12-28 03:14:3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匆匆這年。2014隻剩下個背影。

  時間都去哪兒了?

  答案寫在行進中的中國故事裏。

  這一年春天,書店的燈光照亮了城市的夜空。4月23日,北京三聯韜奮書店24小時營業的第二天,一位署名“掏糞工”的讀者在留言板上寫下了這樣的文字:“三聯是我的大學,這裡有我的階梯教室。當年的保潔員無數次到這裡上課,被工友笑稱為‘掏糞’。現在三聯成為唯一不打烊的書店,總有一盞燈為你我照亮。”此後,上海、深圳、廣州、汕頭的夜讀燈光紛紛點亮。一邊是眾多實體書店面臨經營困境,一邊是越來越多的24小時書店接連亮相,同一個時空中的收縮和擴張並不矛盾:實體書店的關張不是必然的宿命,書店的存在不僅是一門生意,更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和風骨。當書店全天候向愛書人敞開懷抱,當溫暖的書店成為深夜教室,當安靜的書店成為約會地點,當明亮的書店成為城市不滅的光芒,這個書香濃郁的城市該是多麼沉靜和美好。

  這一年十月,是文藝的收穫時節。“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麼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慾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於精神快樂。”這樣的告誡擲地有聲,這樣的糾偏一針見血。曾幾何時,《平凡的世界》、《鳳凰琴》裏那些撥動心弦的力量少了,一些藝術家的才華變成了追逐金錢的工具,本應根植于生活的創作依賴於光怪陸離的空想,自然缺乏精品,必然難出經典。拿什麼奉獻給你,這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有道德有溫度有筋骨的藝術,才是時代的聲音、人民的期待。藝術需要想像的翅膀,卻不能來自閉門造車,更不能依靠架空歷史的任意虛構。只有紮根堅實的大地,深耕生活的沃土,才會獲得飛翔的力量。落到實踐中,便是這場名為“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文藝系統總動員。深入生活擁抱人民,這個隆冬,文藝的雙腳踏踏實實地站在了現實的大地上。

  這一年金秋,新詞“APEC藍”從網路創造迅速進入國家主席的歡迎詞。雁棲湖畔的APEC舞臺,一如藍色的包容和遼遠,吸引著全球關注的目光。當大眾津津樂道于APEC的大事小情,當國家成就與大眾生活同步,當國家戰略與百姓期待契合,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參與度和凝聚力,烙印上了獨特的中國標簽。讓澄澈的APEC藍常在,不只是一個城市的環保期待,更是舉國追求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和諧的共同目標。

  這一年,唯分數論開始謝幕,一考定終身退出了歷史舞臺。一張薄薄的試卷,不再單獨享有高考成績的決定權。不分文理、加分受限、取消聯考、禁止“掐尖”、自選科目,千呼萬喚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終於揭開蓋頭。教改不易,樹人育才的大計不等人。剝去依附在分數和考試身上的硬殼,拆除阻礙素質教育的藩籬,教育才會回歸初心:公平和育人。

  這一年,觸摸到的歷史分外凝重。鑄鼎為祭,著文為念,在和平的陽光雨露中,“國家公祭日”第一次成為全民族共同的紀念。這是中華民族祭祀傳統禮儀的延伸,也是新時代培養家國情懷的載體。時移世易,盧溝橋事變、甲午戰爭、南京大屠殺,這些慘痛的國恥國難國殤,依然痛得鮮活,依然難以癒合。百餘年的接力奮進,我們已有足夠的胸襟來正視歷史、珍視和平,已有足夠的警惕去維護歷史的莊嚴和民族的尊嚴,也積蓄了足夠的能量去強健自己、開創未來。

  從與世界變化的共鳴到對國內關注的回應,從對歷史興衰的追思到對嚴峻現實的變革,即將過去的2014年,生動地講述了一個關於責任的中國故事。

  期許2015,責任在肩,唯有前行。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