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金融支農力度 讓金融之水更好澆灌三農之木
- 發佈時間:2014-12-27 10:16:39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12月27日電(記者李延霞)今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統籌整合涉農資金,創新農業投融資機制,健全金融支農制度。
長期以來,由於“成本高、風險高”,農村金融服務是我國金融體系中的薄弱環節之一。尤其是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農村經濟發展對金融的需求更加旺盛。
“創新農業投融資機制,顯示了我國更加注重農村金融供給的可持續性。”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與直接的財政補貼不同,運用金融資本支援農業,有利於實行市場化運作,促進農民樹立市場意識和風險意識,激發農業經營主體的活力。”
專家指出,如果不創新農業投融資體制,一味直接補貼會阻礙農業産業整體創新能力,限制勞動力技能提升速度,降低國內農業對全球價格的敏感性。
今年來,監管部門相繼出臺金融支農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加大支農信貸和金融服務力度:兩次面向小微企業及“三農”貸款的金融機構實施“定向降準”,延長涉農貸款減免營業稅、所得稅等農村金融稅收優惠政策,並將享受稅收優惠的農戶小額貸款限額從5萬元提高到10萬元等。
在各項政策的支援下,我國農村金融服務有了很大改觀,農民貸款的可獲得性大大提高。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1月末,我國新增涉農貸款2.7萬億元,增速達到12.6%,高於平均貸款增速0.7個百分點。
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表示,2015年將加大信貸投放,繼續擴大小微企業和“三農”專項金融債發行規模,實現小微企業和涉農貸款增速高於全部貸款平均水準。
要讓資金“血液”源源不斷進入“三農”,除了資金保障,還要有支農機構的廣覆蓋。“健全金融支農制度,就是要讓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等多種金融形式形成合力,功能互補、相互協作。”郭田勇表示。
銀監會近日針對農信社、村鎮銀行、農商行連續發文,鼓勵民營資本多渠道進入農村金融領域,吹響了“金融支農”全面進軍的號角。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0月末,全國已組建村鎮銀行1171家,比年初新增100家,已開業村鎮銀行資産總額7279億元,其中各項貸款4635億元,農戶和小微企業貸款佔各項貸款的92.4%。
然而,要讓金融這池活水流淌進需要灌溉的“三農”的土壤,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近年來各家金融機構開始進行農村金融市場佈局,競爭的加劇有利於解決農村金融服務難題。但是金融資源主要集中在發達地區和優質企業,大家一窩蜂搶佔高端市場,金融服務最缺乏的地區和企業仍然很難分得一杯羹。”某大型商業銀行三農業務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為此,銀監會表示,鼓勵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主要在中西部地區發起設立村鎮銀行;鼓勵符合條件且資産規模大、資本實力強、具有並表管理能力的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在西部地區集中發起設立村鎮銀行。
要提升農村金融服務,僅靠政策鼓勵遠遠不夠,還需要銀行的業務創新以及各項配套政策的實施。
農村金融風險大,除了與三農業務本身的特性有關外,也與銀行業的風險控制能力有關。這要求銀行業深入研究三農領域,推出適合該領域特點的信貸産品。
“同時需要在深化改革方面進行配套,比如加快推動農村土地流轉,解決農戶貸款抵押物不足的問題。只有從政策、體制機制等各方面入手,才能確保金融之水不斷流入三農之田。”郭田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