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車軟體“專車”服務,是“福音”還是魔音?
- 發佈時間:2014-12-13 09:52:15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呼和浩特12月13日新媒體專電(“中國網事”記者董璐 蕭海川 毛偉豪)“滴滴一下,專車接駕!”自8月正式上線以來,滴滴專車、快的“一號專車”等專車軟體在國內多地受到熱捧。然而,南京市客管部門近日連續查處涉嫌非法營運的“專車”。讓叫車軟體的“專車”服務的發展前景備受關注。
專車服務“高大上” 服務到位獲點讚
“賓士寶馬隨便叫,真心尊貴又親民。”“生平第一次感受到專車服務,服務真是棒極了!下車後師傅還幫我打傘拎包,有種再也不需要男朋友的感覺。”網路上不少網友曬出自己坐專車的感受,點讚頻頻。
“服務特別好,上下車幫忙開門不説,服務態度特耐心。”北京市民周婷説,專車很舒適,因為使用了專用打車劵,即便選擇豪華車也就貴了幾元錢。
不少市民認為,大城市出行難已廣受詬病,計程車行業又難以及時提供服務,專車的出現有效解決了緊急情況下的打車難困境,還可以滿足大家的多樣化需求,對於生活節奏較快的上班族來説無疑是一種福音。
滴滴打車所在的北京小桔客機有限公司表示,其初衷是通過線上平臺收集數據進行最優匹配,提高打車效率。但通過市場調研,他們發現計程車數量短缺、乘客需求差異化等諸多趨勢。
“比如去機場接重要客人,可不可以用好車,收費能不能更靈活?計程車顯然不適應此類需求,就需要利用閒置的汽車資源。”滴滴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商務車租賃與專業租賃公司分佈零散、租賃業務遠未飽和,希望能利用第三方平臺整合資源與市場。
易觀國際網際網路數據研究中心的調查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國內打車軟體累計用戶規模已達1.54億戶,快的打車、滴滴打車分別佔到54.4%與44.9%的市場佔有率。兩款應用服務軟體,已覆蓋全國300多個城市。
專車合法性遭“質疑” 服務雖好隱患多
在享受尊貴、個性化定制服務之餘,一些市民對“專車”營運是否合法合規、是否有營運執照以及價格如何計算等方面存有不同看法。“部分專車司機對城市交通路線不夠熟悉,周圍的朋友曾遭遇服務電話打不進、難以開具發票等問題。”濟南市民王赫説。
業內人士認為,“專車”服務的性質一時難以確定,法律法規又暫未對其作出明確規定,是導致輿論熱議的主要原因。記者了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對從事客運的車輛、人員及管理制度均有所要求,駕駛人員還需通過“有關客運法律法規、機動車維修和旅客急救基本知識考試”。
交通運輸部今年9月出臺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規定》還對出租汽車制定詳細規程,明文規定出租汽車運營時,車容車貌、設施設備應當符合“計價器、頂燈、運營標誌、服務監督卡(牌)、車載資訊化設備等完好有效”等。而新興的“專車”服務雖然比傳統“黑車”更“正規”,也比計程車更靈活,卻似乎落入一個尷尬的境地。
“專車”服務面臨尷尬,意味著其存在一定隱憂。山東省交通運輸廳道路運輸局某工作人員表示,由於叫車軟體基於移動網際網路技術,車輛預約、車費支付均在虛擬空間完成。一線執法人員又無權檢查駕乘人員手機記錄,難以及時調查取證,維護駕乘人員合法權益力不從心。
“現在社會車輛均繳納交強險,卻未必購買座位險等相關險種。遭遇交通事故導致車內人員傷亡時,後續賠付工作會受到局限。”北京大成(濟南)律師事務所律師李海峰説,與城市計程車相比,從事“專車”服務的車輛更近於普通私家車,缺少車內安全隔離欄等營運設施,駕駛員的人身安全與財産均面臨較大風險。
記者了解到,正規營運計程車所提供的機打發票,兼具乘車憑證與運輸合同。“所謂‘專車’服務,多倚賴手機軟體,缺乏硬性證據,較難為處理糾紛提供有力保障。”李海峰説。
“專車”的里程價格制定,是輿論關注的焦點問題。專家表示,目前“專車”與計程車相比,乘車費用較高,同時價格形成機制不透明,在實際營運過程中,駕乘人員間又存在議價空間,價格機制基本呈現出“靈活卻不規範”的態勢。
切勿匆匆“棒殺” 規範發展是關鍵
多數市民與業內人士認為,叫車軟體的“專車”服務作為新興事物,既要客觀看待其積極作用,又需正視其發展過程中的缺陷,一味封殺並非最佳選擇。
東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顧大松認為,移動網際網路開啟的城市交通變革新時代已經來臨。“專車”服務的鯰魚效應,或可成為撬動傳統計程車管理體制改革的杠桿,改變“份子錢”對司機勞動的侵害,倒逼傳統計程車行業改革,但同時應謹慎把握尺度和平衡。
一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國外,類似“專車”服務的方式也叫做商務車服務,由企業自主運營,司機作為企業員工,提供駕駛服務,而交通部門負責發放營運證,並進行監管。“這些車外表看起來是普通的私家車,但不在馬路上巡遊,只提供電話或軟體召車服務,統一停候在固定站點。”
“目前我國的專車服務主要針對中高端群體,實際上國外的預約車服務更加多樣化,在越南摩托車都可以使用打車軟體,”顧大松説,靠不斷增加城市車輛來解決出行難問題並不可行,專車的出現是一種創新,有利於城市交通環境的改進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對於專車服務中出現的“黑車”現象。顧大松建議由政府、市場、社會三方共同治理,同時行業也要注重加強自律。李海峰也認為,叫車軟體開發公司應對所推出的服務承擔起相應職責。可從軟體公司著手,規範“專車”服務市場的準入門檻,從嚴審核車輛手續和人員資格,為駕乘人員提供基本的安全營運條件。
有專家建議,國家應借鑒各地計程車管理辦法,從宏觀角度出臺有關法規,有的放矢制定“專車”服務管理規範,基層職能部門在指導市場定價、規範行業運作等方面發揮作用,規範預約計程車發展,解決當下出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