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以“老外逼退轎車”拷問國人勇氣
- 發佈時間:2014-11-18 02:51:04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北京論壇
老外逼退轎車,有其值得讚許的一面。但它所啟發的,並不是對國人勇氣的拷問,更不必引申為對“隻身攔車”的社會動員,它只能是對不文明交通現象的反思。
騎自行車的老外再次成為新聞的主角。雖然這次不再是關於自行車失而復得的消息,但在“扇耳朵”或“讓人臉紅”的效果上,卻似乎是一致的。
北京姚家園路段,一名老外在阻止小轎車違規上自行車道的照片,這兩天在微網志火了。有人問:面對不文明現象,你會像他這樣勇敢站出來嗎?
許多網友都在以微網志評論的方式回答。然而具有戲劇性的轉變是,當網友一旦將新聞主角的身份由外國人換成中國人時,答案卻都變成了否定式回答。比如有網友表示,“這事還真只能外國人做。”也有網友認為,“如果是國人站出來攔的話,絕對會被罵或者被打一頓。”甚至有人表示,“要是中國人攔,司機敢直接踩油門你信不信?”這些説法到底有多大的可信性,不得而知。我們當然也不能説,現實生活中只有外國人在替我們維護這個社會基本的文明與素質。我所疑問的只是,隻身攔車是文明實現的必要方式嗎?
並不是所有的不文明現象,都必須“勇敢站出來”。
事實上,不論是在人行道還是在自行車道,強行逼停一輛正在行駛中的車輛,本就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情。而且“勇敢站出來”的呼籲,未嘗不是對市民個體對抗的鼓動,並無益於文明本身。尤其是當它是一件本應由公權部門來規範的現象時。
老外在姚家園路段的攔車行為,固然得到了一個理想的結果,車主的可退讓與可説服,亦不失為一種文明表達。但這種最好的結果,並不表明類似的事情不會隱含一些壞的可能。一個感到了冒犯並可能負氣的行人,一輛發動著的車輛,車主可能存在的鬱悶與不快,加上語言不通而且一度僵持不下,誰能説在那一刻,完全不存在發生最不堪事情的幾率?而且事實上,“外國人”有時也並不好用。比如2006年10月20日,一位騎自行車的外國婦人在北京街頭義務充當“交通協管員”,要求駛入非機動車道的小汽車走回車行道,卻受到小汽車司機蠻橫對待。
老外逼退轎車,有其值得讚許的一面。但它所啟發的,並不是對國人勇氣的拷問,更不必引申為對“隻身攔車”的社會動員,它只能是對不文明交通現象的反思。交通文明,需要每一個人參與其中,但這種參與性,也不應是對一些危險舉動的褒獎與複製。文明的自覺應當受到鼓勵,但文明應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治理、疏導與規範。就該事件來説,真正值得追問的是,轎車佔用自行車道的現象,為何一直存在,相關部門又為何聽之任之。
□楊耕身(媒體人)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