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記者講述暗訪獐子島經歷:偷偷摸摸似地下黨接頭

  • 發佈時間:2014-11-11 09:09:16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10月30日,上市公司獐子島發佈了百萬畝扇貝絕産的公告,並稱北黃海冷水團導致扇貝的絕産。此説引發質疑。隨後,我被報社派往了這個大連以東56海裏的小島上,試圖去尋找扇貝絕産的真正原因。

  “你們不用怕,我是來旅遊的”

  去獐子島的那天,海上起風了。客船隨著波浪上下左右顛簸。我對著塑膠袋吐了很久,獐子島終於到了。

  從登上獐子島開始,我就感覺,未來的採訪將是一段“孤獨”的行程。

  聽到我的外地口音,沒人願意搭理我。客運碼頭附近,就是獐子島集團的漁用碼頭。穿藍色工作服的獐子島集團工人,三三兩兩的坐在臺階上曬太陽。

  我上前一搭話,還沒問有關絕産的事情,他們就像見了瘟神一樣,衝我擺手説,“我們什麼都不知道”。我辯解説,你們不用怕,我是來旅遊的。

  我曾趁著夜色,想去村民家裏轉轉。結果,剛進門表明瞭一下記者身份,就被戶主趕了出來。後來,我才知道,獐子島鎮政府和村裏都開了會,下達了“不要傳謠”等指示。

  村民對記者的躲避,我能夠理解。在這個孤懸海上的小島,他們既是居民,又是獐子島集團的股東,有的還是職工。“得罪了漁業集團,就可能在島上沒飯吃了。”一位村民説。

  到獐子島鎮的第一天,基本沒有收穫。入夜,海上升起明月,波浪此起彼伏。我在不安中睡去。

  “是記者的話跟我來吧,有人願意説”

  自覺獐子島空氣凝重,第二天,我決定轉去30公里以外的海洋島,去看下那邊是否遇災。恰好聯繫上一個來自天津的記者,我倆便結伴而往。

  沒有受災的海洋島,顯然要自由很多。當天下午,我倆翻了不短的山路,碰到了一個漁村。恰巧,獐子島集團的底播船,正在村裏的海上收扇貝苗。我們自稱“海洋大學”學生,前來做養殖調查,問到了一些情況。

  隨後幾天,採訪情況漸漸好轉。雖然其中有等了4個小時後再次被人拒絕的尷尬,但也有遇到一些讓我感動的事。略去不表。

  離開海洋島,重返獐子島後,終於與趕來的攝影記者匯合。此前,因為大風客船停航,他滯留在了大連,我則一直徘徊在海洋島。

  這次,願意説話的獐子島人多了。機緣巧合,有個路人突然問我們,你們是不是記者?我拿不準對方的意圖,剛要回答“旅遊的”,對方説,如果是記者的話,跟我來吧,有人願意説。

  不過,這些採訪大多是“偷偷摸摸”完成的。比如,有人接受完採訪後叮囑説,以後在路上見了面千萬別打招呼;也有人送我出門時,自己站到了前門,讓我從後門溜。一些場景,像極了電視劇裏的地下黨接頭。

  一系列交流下來,我覺得,獐子島居民的心態複雜而糾結:他們一方面對獐子島集團的種種弊病表達著不滿,另一方面卻希望獐子島集團不要就此倒下。畢竟,那幾乎是他們全部生計的寄託。

  攝影記者拍照,也是用另類手段完成的。他以出海釣魚的名義雇了一條漁船,頂著清早的海風,繞著獐子島轉了一圈。

  “獐子島上的記者,比扇貝還要多”

  與想像中可能遭拒絕不一樣,採訪獐子島鎮政府,即獐子島集團大股東的過程,卻異常順利。三個鎮政府的官員,侃侃而談。我印象頗深的一句話是,“認定獐子島受災的過程很嚴謹,不是在開玩笑”。

  巧合的是,在鎮政府的門口,我遇到了另外幾家媒體的同行。他們也是打著旅遊的旗號,到獐子島一探虛實。

  當天晚上,我對著已有的報道細數了一下,一週時間裏,大概有十家以上的媒體造訪過獐子島。

  看來,微網志上引為笑談的那句,“獐子島上的記者,比扇貝還要多”,還是有根據的。

  處於漩渦中的獐子島集團的態度,也有些出乎意料。董秘同意了我們出海參觀底播扇貝苗種的需求,還發來短信説:“公開透明是公司一貫的態度”。

  結束全部採訪,是在11月8日的下午。當天晚上,我們去吃了這些天來最踏實的一頓飯,互道“記者節快樂”。

  新京報記者 尹聰

獐子島(002069) 詳細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