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獐子島“業績變臉” 仲介難逃其咎

  • 發佈時間:2014-11-06 03:33:29  來源:大眾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孟 佳

  10月30日晚,A股上市公司獐子島發佈的三季度業績報告,報告中的“業績變臉”引發了市場熱議和質疑。

  獐子島表示,105.64萬畝海洋牧場受北黃海異常冷水團影響而遭遇滅頂之災,獐子島前三季度由盈利乍然變成虧損8.12億元。

  據媒體報道,2014年9月15日至10月12日,獐子島按制度進行秋季底播蝦夷扇貝存量抽測,發現部分海域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異常。經公司判定,此係海洋牧場發生自然災害所致,獐子島據此決定放棄105萬畝海域成本7.35億元的存貨採捕,並進行核銷處理。受此影響,獐子島前三季度由盈利變成虧損8.12億元。

  這引發了股民的巨大反彈。股民認為,獐子島單方面作出放棄採捕的決定,未提供第三方採捕測試和驗證,很難讓人信服,最起碼也應提供死亡扇貝作為證明。同時,公司只是採納了中科院海洋所監測平臺數據,證明有自然條件異常的情況發生,冷水團等災害天氣對扇貝存活的影響程度並沒有權威説法。

  獐子島回應,公司已對相關海域進行了存量調查、會計師監盤,存量調查和監盤過程中進行過拖網採捕。其會計師事務所亦表示,該所進行了實地查驗,發現“一網下去沒有網到東西”。這引來更大質疑,會計師這種業餘操作,有沒有可能查清獐子島的存貨?

  不管獐子島有沒有財務造假,類似事件近些年已不鮮見,獐子島事件只是再一次將上市農業企業“存貨盤點難”的問題暴露給公眾而已。

  農業生産的複雜特性和不確定性,讓長于靜態數據分析的證券監管部門、保薦機構、投資機構歷來感到頭疼,誰也説不清一百多萬畝水域下到底有多少扇貝。業內通常只是按平均水準去測算一個約數,但農業産出變數很大,這樣的統計依然有很大不確定性。僅僅從會計的角度很難得出正確結論。

  此前,為應對IPO農業存貨盤點難題,監管層曾提出保薦機構跟蹤會計師監盤的建議,要求自查報告要説明存貨盤點的時間、地點和具體情況,深海養殖的企業應説明雇傭哪位潛水員盤點。不過,這樣的存貨盤點比之前要更為細緻,卻仍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摸不清到底有多少存貨,自然也就無法判斷存貨是否遭受損失、遭受多大程度損失。因此,具備“不可抗力”特徵的自然災害,很容易就成為造假農業股的慣用伎倆。

  在“中小板造假第一股”綠大地,2010年1月聲稱“思茅基地苗木死亡造成存貨減值計提超預期”,原因是基地受到旱災的影響出現死苗現象,旱災又導致蟲災病害蔓延,加重了經濟損失。隨後,綠大地發佈業績預告修正,從盈利增長突變為盈利下降。

  表面上看,農業上市企業骨子裏是“靠天吃飯”的基因,流程上“非標準化”因素太多,和規範化、透明化運作的上市公司財務要求相悖,導致了對其監督無力的尷尬。但從根本上看,這仍是A股上市公司資訊披露制度缺陷造成的,是仲介機構“守土無責”的老問題。

  例如,綠大地案發後,有投資者發現,公司上市時的招股書中,籬笆和普通水井的造價居然高過深水井10倍,但會計師、保薦機構竟未察覺。會計師、保薦機構可能因為缺乏專業知識無從判別,但發現不了常識缺陷仍難逃其咎。

  曾經的“中國農業第一股”藍田股份,亦曾在業內畝産不足1000元時,編制出魚鴨養殖畝産3萬元的神話,這則脫離常識的神話能常年推高藍田股份股價並一再增發,卻被學者劉姝威一則600字的短文戳穿,足見仲介機構失職之嚴重程度。

  回到獐子島事件,審計機構聲稱進行了實地查驗和多點位監測,得出“一網下去沒有網到東西”的結論,確實難讓人信服。如無法通過技術手段判斷損失情況,應通過調查第三方提供扇貝苗的機構等方式,核實其投入情況,再根據成長週期等因素估算存貨。

  從審計機構的表態可以看出,其並不完整掌握獐子島的存貨情況。若無法弄清實際情況,審計機構應出具有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但在獐子島2013年年報和2014年半年報中,審計機構均給予了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獐子島(002069) 詳細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