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國土部釋放嚴控圍填海信號

  • 發佈時間:2014-10-10 19:31:42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公開資訊顯示,9月以來,各地頻繁傳出地方政府大規模“填海造地”新聞。遼寧大連計劃五年內建成“世界最大填海機場”;海南三亞也宣佈建設中國首個“海上機場”,預計將投資上千億元;天津濱海新區、河北曹妃甸等地區都在不斷擴大填海面積。由於我國愈發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很多城市卻很難在短時間內徹底扭轉以往以建設規模保障經濟收益的狀況,便打起了圍填海的“主意”,而中國土地管理、環境保護上的“海陸分割”現狀,也令“向海徵地”有機可乘。

  然而,迅猛發展圍填海熱潮還是引發了中央的關注和警覺。國土部明確,我國將加強陸海統籌,科學劃定和堅守海洋生態紅線,會同有關部門建立有效的協調聯動機制,嚴格圍填海造地的管理與監督,特別是對部分灣口小、海水自凈能力弱的海灣,要堅決禁止圍填海活動。

  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早就明確表示,國家對填海等改變海域自然屬性的用海活動的態度是“嚴格管理”。相對於日本、荷蘭等以填海聞名的國家,我國的填海法律規制相當滯後,包括填海生態補償機制沒有建立起來,導致填海造成的巨大生態損失沒有讓受益者承擔;填海的長期規劃、短期監管都不健全等問題凸顯。而日本近年已實質地實施了嚴格控制填海的政策,並積極進行生態修復補償,如日本的關西機場建設就選擇了對海底生態環境影響較小的海上人工島的填海方法。雖然填海的活動我國已進行多年,但直到2006年,我國才首次制定了全國性的圍填海規劃,對沿海各地的圍填海總量實施指標控制。

  根據國家海洋局公開的數據,最近十年,中國填海造地海域使用確權面積達1100多平方公里。圍海造地使大陸海岸線變形縮減,直接威脅海岸生態鏈。中國海洋大學的學者李京梅等多位業內專家也明確表示,填海的生態損失分為直接與間接兩種。直接損失不僅包括養殖業損失,還包括對底棲生物類經濟損失的影響,大部分底棲生物(如貝類)被掩埋覆蓋,造成不可逆轉的嚴重生態影響。

  摘自《北京商報》2014年10月8日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