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施策強化農業環境治理
- 發佈時間:2014-08-26 07:32:36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陳冬冬
目前,我國農業環境問題大體概括為污染排放總量大,局部有所改善,總體仍有加重趨勢。從農業環境問題産生的原因和性質出發,可分為:由於盲目開採資源引起的資源型環境問題,由於外源投入不當造成的過程型污染問題,由於農業廢棄物流失或處理不當造成的外溢型環境問題,由於農業之外的主導因素帶來的農産品品質問題。因此,資源退化和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具有複合性、複雜性、結構性等特徵。
迄今為止,城市和工業領域仍然是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主要對象,農業和農村環境保護在政策安排、機構設置、資金投入等各方面都很薄弱,導致農業農村環境保護顯著落後於工業環境保護水準。應積極轉變觀念,著力推動農業生態環境改革,破解環境難題。
一是調結構。從資源結構看,充分利用可更新資源,節約使用不可更新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通過深入實施測土配方施肥,不斷提高肥料利用率,盡可能減少環境壓力。採用新型化肥、農藥,加強對生態肥料、生物農藥的利用和病蟲害防治。從能源結構看,重視發展清潔能源,鼓勵開發可再生能源,淘汰落後能源。如發展農村沼氣、太陽能等,開發秸稈氣化、秸稈發電等新的能源利用途徑,控制秸稈焚燒。
二是抓監管。要強化農産品品質安全執法,強化農業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一手抓執法監管,深入開展專項整治,對違法違規行為重拳出擊,露頭就打,同時加強基層監管體系建設。一手抓農業標準化生産,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標準化、規模化種植、養殖,建立品質可追溯體系,儘快搭建全國統一的追溯資訊平臺。
三是重監測。建立農業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完善資訊發佈制度。基於我國農村資源環境資訊機制現狀,農村資訊機制建設首先應解決基礎資訊收集的問題。設立長期的農村環境資訊觀察員制度,建立健全農業農村環境和污染動態監測網路體系,以及建立農村環境資訊平臺等方式。通過資訊公開便於公眾查詢、監督,推動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向多方主體參與、多種要素發揮作用的綜合治理轉變。
針對四種不同類型的農業環境問題,也應根據其成因和特點,找到不同的解決途徑:對資源型問題,要設立自然資産監測賬戶;對過程型污染問題,要推行源頭治理政策;對廢棄物污染問題,要科技支撐“變廢為寶”;對外部污染源問題,要控制保護“雙管齊下”。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