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厲以寧:調整供給側,國有企業改革要跟上

  • 發佈時間:2015-12-29 08:55:33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p030 中國現在已經進入到一個轉捩點,第三産業産值佔比已經超過了50%。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有中國的特殊情況:我們的工業化並未完成,仍處在工業化時期,要繼續推進工業化。

  今年國家統計局第三季度的公報中透露出一個重要的資訊,是什麼呢?就是第三季度,我們第三産業的産值已經佔到了GDP的51.4%,這是有重大意義的。

  因為從人類經濟發展階段來講,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農業社會,第一産業佔主要位置;第二階段為工業化時期,第二産業佔主要位置;第三階段為後工業化時期,以第三産業為主,佔到50%以上。發達國家經歷過這樣一個飛躍,他們的第三産業在經濟中佔比達60%~70%,甚至比70%還要高。

  中國現在已經進入到一個轉捩點,第三産業産值佔比已經超過了50%。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有中國的特殊情況:我們的工業化並未完成,仍處在工業化時期,要繼續推進工業化。工業化完成的標誌是什麼呢?從一個大國來講,通常是這樣一個標準,即高端的製造業,特別是成套裝備的製造業居世界領先地位。我們離這個標準還有距離。有些企業界的同志跟我説,我們要更換設備,我們更換設備的時候,主要考慮什麼呢?主要考慮是在德國買?義大利買?還是在日本等西方國家買?沒有人説,我們是在上海買、在哈爾濱買還是在天津、北京買。我們只是製造業大國,還不是能夠在這方面具有領先地位的製造強國。

  農民的知識結構正在變化,新的人口紅利正在産生

  怎麼完成工業化?第一,加快創新。創新才能夠支援我們不斷走向高端的製造業,走向成套裝備的製造業。這是當前第一個需要做的。第二個需要做的,就是必須在這個過程中繼續發展第三産業。發展第三産業的好處在哪呢?它解決了就業問題。第三,我們的人才要更新。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沒有了,中國的人口紅利來源於過去廉價勞動力佔多數。廉價勞動力現在枯竭了,新的人口紅利正在産生。

  我們在幾個省份考察,比如我的家鄉,江蘇揚州的儀徵市,那裏的田都是很好的良田,現在儀徵的農民都到外面去幫人家理髮、搓澡、修腳去了,因為收入高;儀徵的田誰來種?蘇北農民。我在浙江考察,杭嘉湖一帶,農民不種地了,去做小微企業去了,經商去了;地誰來種?安徽農民。這就意味著農村正在發生一個巨大的變化,農民在學技術。

  我在丹麥考察時,和一個農業職業學校的校長交談。我問他:你這個學校培養什麼呢?他説:我們培養的是家庭農場接班人,因為家庭農場主年紀都大了,自己的孩子必須要懂農業技術、懂管理經營。這種情況也正在中國發生。我們在幾個地方都看到農村在辦各種培訓班,第二代農民準備接父親的班來經營家庭農場,這就意味著農民的知識結構在變化,這是中國未來的新現象。新的人口紅利從這裡産生。

  我們在國內考察時發現,職業技術教育已經熱起來了。雲南楚雄辦了大量的職業教育學院,提供很好的設備,向沿海輸送技術人才。貴州的畢節學院原來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現在已變成了一個職業技術學院——貴州工程綜合學院;原來,畢節學院的學生不好找工作,現在,90%以上都是企業訂購了,往沿海輸送人才。

  我們怎麼樣使製造業能更上一層樓呢?依靠年輕人。你們到北京的中關村看看去,北京大學周圍看看去,新成立的咖啡館,每天都坐滿了人。有大學生、研究生、年輕教員,還有中國科學院一些年輕的研究員,還有民營企業家。他們在談些什麼呢?談創意、創新、創業。

  美國《華盛頓郵報》幾年前刊發的一篇文章中就提到,中國將來的前景,不是看GDP增速,也不是看GDP總量,而是要看年輕人在多大程度上參與創意、創業、創新。這和30年前美國的情況一樣,當時比爾·蓋茨這些人都是大學周圍咖啡館的常客,這就是中國的變化。當然,我們需要有大量的技術人才、專業人才,要有大量參加創新的接班人。

p033 厲以寧(左)與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鐵農在論壇現場親切交流。_副本

厲以寧(左)與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鐵農在論壇現場親切交流。

  供給側調整三大內容:部門結構調整、區域經濟結構調整、技術結構調整

  現在強調網際網路,強調網際網路的精神,強調創新的驅動,都符合規律。因為中國現在正提出一個問題,就是供給、需求兩方面發力。兩方面發力,能夠把我們的宏觀經濟搞得更好。因為需求調節是解決近期的問題,比如經濟過熱了,抑制需求;經濟冷了,刺激需求。多年來大家就是這樣做的。供給的調節,長期不在主流經濟學的範圍之內。

  增加供給靠什麼?技術創新。沒有創新,沒有新的供給,市場打不開。我們長期是需求方面的調控,需求調控是近期調控,因為它解決的是近期的問題,而供給調控是中長期的調控,中長期的管理一般需要好幾年,甚至十年。

  供給調控什麼內容?三大內容:第一,部門結構調整,該淘汰的淘汰。第二,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第三,技術結構調整,應該把新技術放在前面,這樣的話,供給的調控才能完成。

  需求的調整和供給的調整是互動的,兩端都發力,這屬於一個中長期和短期、近期調控的配合,中國需要過這一關。

  這一關在什麼地方?從供給方面講,實際上就是國有企業改革要加快,因為通過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國有企業除了要害部門以外,一般的競爭性行業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國有資本的限額沒有,因地因行業而異就好。推動了混合所有制,企業就有獨立生産經營,它來進行結構調整。結構調整,宏觀上的作用必須和微觀的作用配合在一起,沒有企業作為自主經營者,是沒法搞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應該看到,最近一些新的政策,採取共用制度,就是職工持股制度,把骨幹工人穩住了,留住了,而且是非終身制,崗位變了,股權就變了。這樣的話,能夠真正調動積極性,共用經濟也能夠實現。

  共用經濟的概念怎麼來的?從經濟學中自然引申出來的。大家知道,在經濟學家中有一個共識,物質財富包括利潤,是物質投資者和人力投資者共同創造的。既然是兩者共同創造的,為什麼利潤的分配只歸物質資本投入者所有,而人力資本投入者的收入來自成本,成本中的工資部分,這就明顯不合理。於是就有職工分享利潤,用股權獎勵的辦法來分享。這個都是一些重要的變化。所以,供給方面的發力要跟上,國有企業的改革要跟上,國有企業才能成為獨立市場經濟主體。

  2016年中國經濟勢頭正在變好

  中國經濟沒有什麼大問題,不要聽信國外有些人説的“中國經濟遇到了這個困難、那個困難”。不是的。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因為我們要結構調整,我們要改變發展方式,我們要大力培養新的專業人才、熟練技工,這都是一個較長的過程,不是短期內能夠奏效的。但是,只要我們的方向不變,持續進行,我們會得到應有的成果。

  有人問我,你對2016年經濟形勢怎麼看?我認為,勢頭正在變好。因為經濟下滑,它總要破解的。破解靠什麼?創新,包括體制的創新,包括管理的創新,包括行銷方式的創新,也包括科技的創新。創新不是立竿見影的,它有一個過程。但是,只要我們在這個方向上走,堅定我們的步伐,保持新常態下的中高速增長,重在品質,重在效率,重在新人的培養上,我相信經濟會逐步地穩定上來。就是開放,我們的觀念也變了,現在談開放和過去20年談開放一樣嗎?不一樣。20年前談開放,主要是引進外資,現在不是了。現在的開放是爭取國際上的聯繫,重點在互惠共贏,我們幫助大家一起建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