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新聞 > 專家視點 > 正文

字號:  

張育軍:金融危機來臨時美國也會用行政手段"救市"

  • 發佈時間:2014-09-01 09:29: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曹慧敏

  日前,中國證監會主席助理張育軍在他的《金融危機與改革》新書研討會上表示,即使像美國這樣以市場經濟、自由主義自居的國家,在危機來臨時也會摒棄“自由放任主義”,採取政府干預市場的手段來救市。

  據悉,《金融危機與改革》一書是張育軍此前在哈佛大學訪學5個月,走訪了60多家機構與著名美國金融界人士,經過密集調研與縝密思考完成的。

  全書圍繞金融危機的研究主題,通過總結世界金融體系的發展與演變,比較美國次貸危機與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等總結和反思了美國次貸危機經驗與教訓,對中國金融危機預警與應對進行了深刻地思考。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上海重陽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裘國根、銀監會副主席閻慶民等人同時出席了新書發佈會。

  張育軍認為,危機與改革是當今世界非常重要而且緊迫的議題。在訪問哈佛期間,就一直在做關於金融危機與改革的課題研究。“因為種種跡象表明,我們還沒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機。如今量化寬鬆還沒有退出,政府財政懸崖還沒有解決,危機還有很多後續的影響。”

  在談到寫作角度時,張育軍表示,作為市場的實踐者、參與者、組織者、監管者,他更注重的是研究危機對應的基本史實和經驗教訓。發端于華爾街的國際金融危機雖已過去六年,但對危機的反思仍然沒有結束。中國人對危機的思考深度,直接決定著中國經濟轉型的成敗,也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密切相關。

  陳雨露校長則指出,書中提到的“危機的本質沒有什麼不一樣”是個非常重要的結論。每次危機的發生,根本上是金融穩定性和效率性失去平衡的結果。金融過度自由化偏離了法制的軌道,金融過度泡沫化遠離了實體經濟,金融過度福利化使得經濟發展失去了動力和活力。在談及中國是否在預警和應對金融危機做好了準備這一問題時,陳雨露校長説,只要搞市場經濟,金融危機如影隨形。中國如果一旦爆發內生型金融危機,那麼“一定會終止我們國家崛起和民族復興的進程。”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王文認為,長期以來,中國人金融危機的反思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不是太深,而是太淺;不是太龐雜,而是太簡單;不是過於杞人憂天,而是過於高枕無憂。張育軍的《金融危機與監管》開創了金融危機與金融治理領域研究的先河,為可能發生的系統性危機打了強力的“預防針”。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