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世界輿論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

  • 發佈時間:2015-12-31 12:58:08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吳起龍

  近期,伴隨著11月份中國宏觀經濟數據發佈,境外媒體和機構紛紛發表評論文章或報告,分析預測中國經濟形勢。總的來看,越來越多外媒評價中國經濟的基調轉趨積極,認為最新數據顯現中國經濟企穩向好跡象,且相信中國完全有能力、有決心應對複雜形勢,確保未來中國經濟保持平穩運作,並努力實現經濟轉型升級。

  經濟改革舉措引人期待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後,外媒和機構發表大量報道評論,認為會議釋放的信號對中國經濟發展意義重大,預計中國將採取更積極政策應對經濟放緩,並將進一步推進改革。

  穩增長仍為明年經濟工作主線,有力提振了市場信心。路透社、新加坡《聯合早報》等稱,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新聞稿中“穩增長”出現4次,去年僅1次,表明“穩增長”仍將是明年經濟工作重頭戲。日經中文網等稱,會議提出了2016年中國確保經濟穩定增長、擴大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企業減稅的方針,透露出進一步加大經濟穩增長政策調整的姿態。德國科隆大學經濟政策學者羅多夫等稱,由於中國經濟放緩,一些“唱衰”聲音再次冒出,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傳來的聲音表明經濟仍在掌控之中,將這類論調擊得粉碎。

  供給側改革新提法受到高度關注,中國經濟結構性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多家外媒評論稱,中國經濟正處於更換動力引擎的關鍵節點,中國此時提出的“供給側改革”系統方案,將為結構轉型、要素升級、制度變遷按下“快進鍵”,推動中國經濟進入更為均衡、高效、可持續的發展軌道。新加坡《聯合早報》等稱,新一屆中國政府大力推動簡政放權、産業轉型升級、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積極培育新動力等重大舉措,實質上就是“供給側改革”正在取得的重要進展。日經中文網等稱,中國政府出臺的一些新舉措,顯示中國在通過財政政策擴大需求同時,更加重視企業品質效率提高等供給端改革。

  改革創新激發經濟活力

  外媒和機構普遍對中國推出的改革舉措持積極評價態度,尤其關注簡政放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及對外開放等舉措,認為這是未來中國經濟活力之源。

  簡政放權改革受到普遍歡迎,直接帶動了中國經濟增長與就業。英國《經濟學人》等稱,受益於中國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越來越多民營中小企業進入市場。據官方數據,截至11月底,新登記市場主體1321.5萬戶,同比增長14.1%,這是市場充滿活力的表現。這種積極變化與新一屆政府持續關注微觀實體,不斷出臺激勵創新與確保市場自由度的政策密不可分。台灣《旺報》稱,過去兩年中國政府取消500多項行政審批,改革力度之大,對各地、各部門都産生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受到普遍歡迎,直接帶動數百萬新增企業註冊與上千萬就業人數增長。

  “雙創”在中國蔚然成風,中國創業創新活力已在全球領先。彭博社等稱,2013年5月至今,中國在中央層面已出臺20多份文件促進創業創新,並正在轉化為放寬準入、減稅降費、拓寬融資渠道等具體措施,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造更好的條件。安利與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合作完成的《2015安利全球創業報告》顯示,近兩年來,中國創業環境友好度提升,中國大眾創業意願領先全球。85%的中國受訪者表現出了強烈創業意願,遠高於全球55%和亞洲76%的平均水準。美國《評論彙編》雜誌稱,中國正在給創新公司創造機會,使其可以更快地將自己的新想法轉變為商業産品,而且花銷更小。中國的創新模式可能變成全球標準。

  中國全方位推進對外開放將助力國內經濟轉型升級。IHS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比斯瓦斯等稱,今年以來,中國接連拿下印尼、泰國和寮國等國鐵路項目,顯示中國正積極利用高鐵合作走向國際市場,推動集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為一體走向世界。雪梨科技大學澳大利亞-中國關係研究院副院長羅震稱,加快實施自貿區戰略,是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重要內容。近期中韓、中澳自貿協定正式落地,將為雙邊經濟增添新動力。路透社等稱,上海自貿區實施兩年多來,負面清單一直在“瘦身”。截至目前,上海自貿區內新增外商投資企業4000多家,幾乎相當於自貿區設立前25年落戶區內的外企總數。

  用新視角觀察中國經濟

  多家外媒和機構認為,中國經濟結構正經歷迅速而深刻的變化,僅僅依靠傳統經濟指標很難看清中國經濟全貌,因此需要調整視角,對“新經濟”給予足夠重視。

  中國經濟正在實現“動力轉換”,服務業成為“主引擎”。英國《金融時報》稱,目前中國經濟仍處於25年來最疲弱軌道上,但北京試圖重新調整經濟轉向消費性經濟的嘗試已獲得來自服務業的促進,後者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51%,2011年時這一數字為44%。摩根大通稱,過去中國製造業是主引擎,服務業被動相應增長;而2015年服務業已獨立成為經濟增長動力,增速從2014年的7.8%增至2015年第三季度的8.6%。預計在相關政策支援下,未來中國服務業仍將保持韌性。日本經濟新聞社等稱,調查顯示,日本經營者對中國新的市場充滿期待,其中最被看好的是服務業,57%的對其持樂觀態度。

  中國“舊經濟”趨緩甚至下滑,但“新經濟”蓬勃發展。部分外媒稱,當前中國製造業、房地産等傳統增長引擎已停滯或萎縮,“舊經濟”的恢復與振興將是長期過程。但以網際網路經濟、資訊産業、醫療、新能源及環保等為代表的“新經濟”正高速發展。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中國指數顯示,中國消費者非必需品、醫療保健和IT板塊,與能源、材料和工業板塊之間形成鮮明對比。如2015年第三季度,前三者營收同比分別增長22%、15%和20%,後三者營收分別下降32%、1%和16%。彭博社稱,阿里巴巴在“雙11”取得創紀錄的912億元交易額,展示了中國網購力量,也説明中國有很大消費潛力。

  舊指標已難釋中國經濟全貌,觀察中國經濟需要“新眼光”。越來越多境外媒體和機構認為,隨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要正確把脈中國經濟,必須著眼于一些新指標。鄧普頓全球債券基金經理哈森施塔布等稱,中國線上銷售收入正以每年逾50%速度增長,電影票房收入增速達40%以上,航空旅客數量年增速達10%,而傳統宏觀經濟指標未能涵蓋或反映這些成績。高盛稱,在所謂“傳統中國”投資框架中,投資者往往習慣於以PMI、工業增加值等數據來判斷中國經濟,但隨著消費等部門的興起,它們已無法全面反映中國經濟面貌。為此,高盛專門挑出671家中國企業作為樣本,共涉及衛星光纜、電子商務、教育服務等30個領域,將其稱為“新興中國”,認為這些才是投資者需緊跟的脈搏。

  中國經濟顯現企穩跡象

  11月宏觀經濟數據發佈後,很多外媒和機構認為,中國主要經濟指標明顯好轉,顯示實體經濟進入觸底反彈階段,中國採取的一系列增長政策取得明顯成效。

  11月中國經濟數據表現超預期,顯現企穩向好跡象。彭博社稱,11月中國工業增長錄得6月以來最高水準,零售業創年內最大增幅,表明中國刺激政策作用正在顯現。中國GDP月度增速達6.85%,為6月以來最好水準。路透社稱,11月中國工業、投資和消費數據均勝預期,成為經濟運作中的一抹亮色,顯現出中國經濟在底部邊際改善的跡象。德國《財經新聞》稱,11月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已呈復蘇跡象,這説明中國政府採取強有力措施有效阻止了經濟崩盤。11月份數據發佈後,穆迪、德意志銀行、摩根大通、瑞銀等多家機構預計,今年中國GDP增速可以實現7%左右的預定目標。

  中國有足夠能力和工具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確保中國經濟行穩致遠。高盛稱,雖然中國經濟仍在下行,但中國正在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修正長期以來的結構不平衡,並製造新的增長引擎。中國政府把控能力強、國家負債低、政策靈活,潛在的改革也將釋放紅利,未來出現“硬著陸”的概率很小。美國《福布斯》雙週刊網站稱,中國無疑面臨許多問題,包括從國民經濟的高杠桿率到不斷上漲的勞動力成本,但中國有能力應對過渡階段。此外,由於中國政府手握大量資源支撐金融系統,發生雷曼事件那樣的金融災難的可能性較低。

  

  

中國經濟正在實現“動力轉換”,服務業成為“主引擎”。(資料圖片)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