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承載百姓多少期待
- 發佈時間:2015-12-31 10:40:21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斌
“明年及今後一個時期,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日前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出了重點部署,並將2016年確立為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推動新舊動能接續的重要抓手,是補齊民生短板、改善百姓消費的突破口。新華網特推出系列原創述評《激活供給側》,聚焦供給側改革。
系列稿件之三——供給側改革承載百姓多少期待
“供給側改革”不僅是針對中國宏觀經濟開出的一劑對症良藥,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説,也意味著未來將從改革釋放的紅利中,獲取更多的實惠和便利。
毋庸置疑,當前教育、醫療、房地産、消費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普遍存在供給與需求錯配現象。供給側改革,就是要不斷打破這些行業中存在的壟斷,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高效率增加供給,滿足民眾日益增加的社會服務需求,讓老百姓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
教育篇:社會辦學帶來供給多元化
有人感慨,“二孩”政策或讓上學難這一“老大難”問題面臨“雪上加霜”的境況,優質教育資源在未來或面臨更大的挑戰。目前,“以公立教育為主、民辦教育為輔”的供給情況真的能夠滿足普通民眾對數量和品質的需求?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周海濤回答了這個問題:“公共財政投入教育的力度雖然不會減少,但公辦教育發展的財力需求剛性很強,不少地方教育經費依舊短缺,仍需社會力量大顯身手。”
今年1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部分教育法律修正草案,明確“對民辦學校實行分類管理,允許興辦營利性民辦學校”。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點也指出: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為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的“發力”打好了基礎。
在教育資源的供給端,政策要求不斷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合理區分基本與非基本公共服務,鼓勵社會資本提供個性化、多樣化教育服務。
隨著政策不斷鬆綁,民間資本深入到教育領域內部的通道被進一步打通。鼓勵發展民辦教育已經成為明確的政策方向,教育法修正草案通過在即,促進職業教育和學前教育,允許營利性民辦學校存在,供給側改革正推動教育進入産業化發展模式。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表示:“民間力量多了,教育才能多元化。政府保基礎,民辦創特色,讓每個學校辦出個性和特色,才給家長和孩子選擇的可能性。”
醫療篇:民間資本涌入解決“看病難”
“認識一個在醫院工作的朋友是人生加分項!而我輸在了起跑線上。”這是一條來自朋友圈的“哀嘆”,“我早晨 6 點起床,9 點挂上號,11 點看上醫生,下午 5 點做完檢查,然後醫生下班了,這一天就這麼白忙活了。”
這種現象並不罕見,老百姓一旦生病了,要獲得相對“靠譜”的治療,大部分還是得乖乖到公立醫療機構排隊、取號、“等”到天荒地老。的確,醫院産業“國退民進”的破繭成蝶已經在路上,但醫療資源不均衡、群眾就醫難等老大難問題仍亟待解決。
行政壟斷資源和醫療資源社會化之間的矛盾該如何化解?
供給側改革或許能提供一種思路:在醫療領域的供給端鼓勵更多民營資本進入,來打破公立醫療機構對於醫療資源的壟斷。
在政策層面明確提出鼓勵之前,民間資本實際上早已擠進國內醫療行業攻城略地。在政策相對寬鬆的行業上游,各種資本已經在醫藥研發、生産、批發、配送、零售連鎖和醫院分銷服務等方面完成了佈局。
在民營醫療機構百花齊放的情形下,百姓對於醫療服務不同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小病痛小需求可以就近前往小型診所就醫,大病痛大需求也可以也可根據自身條件選擇進入民營專科醫院進行治療,“看病難”的困局有望能迎刃而解。
住房篇:改善房地産供給結構
用“有人撐死有人餓哭”來描述現在的樓市是在合適不過了。當定居在上海的律師大劉正為買不到一套適意的四居室而犯愁時,遠在鄂爾多斯的售樓員小尹卻在苦苦尋覓手上幾套大三居的買家。
今年以來中國樓市上演冰火兩重天,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房價逐月上漲,而三四線城市卻陷入庫存高企的泥潭,業界普遍認為樓市“供需錯配”現象相當明顯,化解房地産庫存更成為明年經濟工作的五大任務之一。
“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以及化解房地産庫存。”習近平在11月10日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的“供給側改革”,是消除“供需錯位”之痛和有效去庫存的一劑“良方”。
在一線城市及部分二線城市房地産市場呈現回暖趨勢,供不應求成為樓市的主要矛盾,在此類城市可適當提升土地的供應量和供應節奏,在産品品質和服務的升級上主動求變,從而刺激更多的改善性需求進入市場。
而對於庫存去化週期較長的部分三四線城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了化解房地産庫存的具體做法,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擴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庫存。鼓勵自然人和各類機構投資者購買庫存商品房,成為租賃市場的房源提供者,鼓勵發展以住房租賃為主營業務的專業化企業。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指出,各地發改委要抓緊推動制定化解庫存方案,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釋放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要制定實施1億非城鎮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積極配合有關部門落實戶籍制度改革方案,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穩定房地産市場。
消費篇:從排浪型消費到追求品質
“爆買”一詞成為2015年日本年度流行語的背後,是眾多中國赴日遊客“出錢出力”的結果,與此同時,“海淘”也在今年爆發出令人驚訝的成績。
當大家都在感慨“中國人真有錢”的同時,剛從日本“剁手”回來的小車道出“真相”:“其實,馬桶蓋、電飯鍋、奶粉、化粧品這些東西在國內也不是買不著,但我看中的是人家的品質和‘微笑’服務。”
國內消費外溢的背後,有一個問題不得不正視:我國現在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居民收入增加,消費不斷升級,但由於目前還沒有形成匹配較高消費水準的有效供給,居民只能把購買力投向海外市場。
和幾十年前的短缺經濟不同,當時的居民追求的是“生存型”“傳統型”“物質型”的消費。時過境遷,普通人現在購買産品,不再簡單滿足於“能吃”“能用”,還希望産品“好吃”“好用”“好看”“與眾不同”。
要滿足這一系列升級的需求,就要在供給端發力,不斷改革、完善供給端,以供給創新滿足並創造消費需求。既要創造新的供給,又要提供有效的供給,以消費升級引領産業升級,不適合市場需求的産能儘早淘汰,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
日前,中央給消費升級的潛在領域描繪一幅明確的藍圖:要求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重點推動服務、資訊、綠色、時尚、品質和農村等六大領域消費升級。
可以預見的是,通過供給端不斷的改革、完善,未來國內也能提供品質好、價格便宜的産品,老百姓也不用萬里迢迢遠赴國外,大包小包的往回背“洋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