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新聞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字號:  

法媒:人民幣強不強不應光看“入籃”

  • 發佈時間:2015-12-08 14:29:5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法國《歐洲時報》日前刊發評論指出,原題:人民幣強不強?不看“入籃”看內功 國際貨幣基金(IMF)此前宣佈,人民幣將納入SDR(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人民幣將成為繼美元、歐元、英鎊、日元之後的第五種全球儲備貨幣。人民幣納入SDR更多體現為一種榮譽,要借助獲得榮譽這一契機提升自我,是接下來更為緊迫的事。以中國經濟的高效高質增長塑造世界對中國的信心、對人民幣的信心,進而提升世界對人民幣的接納,考驗著中國政府的戰略智慧和戰術能力。

  人民幣納入SDR,其意義之重大不言而喻。一是代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人民幣的國際地位進一步得到提升;二是作為第一種入籃的新興經濟體貨幣,象徵著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能獲得更大話語權,有助於加快和加深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從這兩個層面來説,人民幣納入SDR實乃好事一件。

  但是,高興歸高興,也不能忘乎所以,甚至在誤解中盲目樂觀。比如,目前有輿論認為,人民幣入籃就意味著人民幣在全球範圍內實現自由流通,今後中國人可以懷揣人民幣買遍天下,或者認為人民幣一夜之間能量爆棚,成為了能與美元比肩的國際通行貨幣。

  美東時間11月3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執行董事會決定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

  對於第一種誤解,需要澄清的是,中國人到海外投資、海外華人到中國投資,能夠直接使用人民幣,依靠的是未來中國資本雙向管制慢慢打通,使人民幣入SDR後成為推動中國開放資本市場的一個間接成果。這可視為一個美好的夢想,但在短期內無法實現。換匯依然是中國人出國、外國人赴華繞不開的一環。

  至於第二種誤解,則透露出民族主義色彩的盲目自信,美元的強勢地位是由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長期以來對其有利的國際貨幣體系所奠定的,人民幣儘管在國際化道路上不斷前進,但從現實情況來看,距離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通用貨幣還有很長路要走。人民幣納入SDR,不是人民幣國際化征程的句號,而應該是一個新的起點。

  因此,人民幣納入SDR這件事,更多體現為一種榮譽,要保持這個榮譽,並且借助獲得榮譽這一契機提升自我,是接下來更為緊迫的事。正如央行副行長易綱所言,“加入SDR不是一勞永逸的,SDR每五年做一次評審,一種貨幣在符合條件的時候可以加入SDR,當它不符合條件的時候也可以退出。只有進一步堅持改革開放,人民幣作為SDR籃子貨幣的地位才能得到鞏固。”

  

資料圖:新版人民幣鈔票。

  我們知道,一種貨幣的國際化,需要充分實現三種功能:結算功能、投資功能與儲備貨幣功能。當前,人民幣在貿易貨幣中影響比較大,已超越日元成為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但樂於採用人民幣結算的國家多集中在較為落後的地區。中國央行與32個國家和地區的貨幣當局簽署貨幣互換協議,其中在歐洲建立了五大人民幣離岸中心,但從實施效果看低於預期,在當地企業普及人民幣業務仍需發力,以及中國需進一步放開可兌換性管制。

  人民幣在投資貨幣、儲備貨幣功能方面欠缺較大。中國正在推出多項舉措,加快開放債券和外匯市場,給境外投資者手中的人民幣增加回流渠道,從而增加人民幣的投資吸引力,逐步建立起一個完善成熟的人民幣資本市場。只有當人民幣實現了充分的流動性,能在貿易和投資中廣泛使用,成為儲備貨幣才最終成為可能。

  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對於中國國內而言,是金融自由化改革程度不斷加深的過程。中國金融改革的市場化和國際化是大勢所趨。加入SDR後,人民幣匯率浮動空間將加大,境內外資本流動也將加速,從而可能引發匯率大幅波動的風險,以及熱錢套利炒作的風險,這些都對中國的金融安全和金融監管構成新的挑戰。

  以市場化改革推動繁榮的中國,以中國經濟的高效高質增長塑造世界對中國的信心、對人民幣的信心,進而提升世界對人民幣的接納,考驗著中國政府的戰略智慧和戰術能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