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聞 > 財經中國觀 > 正文

字號:  

創新增強經濟內生動力

  • 發佈時間:2016-03-10 09:22:33  來源:中國網財經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少雷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11月3日,《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發佈。其中明確提出在國際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和我國發展動力轉換的形勢下,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此前的五年規劃並沒有把創新單獨作為一種理念來論述,而這一次的重視程度明顯提高,其內涵意味深遠。

  新常態下新部署

  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在這一理念下,圍繞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構建産業新體系、構建發展新體制、創新完善宏觀調控七個方面展開,實際上回答了未來經濟發展基本動力的問題,求新求變的強烈意識貫穿始終。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諮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指出,此前的五年規劃並沒有把“創新”單獨作為一種理念來論述,這次重視程度明顯提高,意味著未來增長方式要從要素投入驅動轉到全要素生産率驅動。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科學技術層面的狹義創新,而是從國家和戰略層面出發,包含了理論觀念、體制機制、發展方式、科學技術和社會管理等多方面、多層次的戰略性、系統性、綜合性的廣義創新。

  “之所以作出這樣的部署,實際上是基於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考慮。在這樣的情況下,靠什麼推動經濟發展?只有靠創新來增強我們經濟的內生動力。”王軍告訴本刊記者。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依靠廉價土地、資源能源和勞動力等要素的大量投入來支撐。

  如今,資源環境的約束日益強化,“人口紅利”逐漸衰退,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儲蓄率逐漸下降,原有的比較優勢已明顯削弱,原有的發展動力已明顯退化,再依靠簡單擴大勞動力和其他要素投入來驅動發展的路子已經行不通,必須通過加強創新、提升要素投入的綜合效率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表示,創新確實是中央作出的一個重大的戰略決策部署,是基於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我們國家的經濟進入新常態。新常態最核心的就是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只有靠創新來增強我們經濟的內生動力。

  新戰略新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綜合國力競爭説到底是創新的競爭。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産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産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等,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十三五”規劃建議中的創新與以往的概唸有著明顯的不同,一方面,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科學技術層面的狹義創新,而是廣義的創新;另一方面,它不是傳統意義上單純以企業為主體的狹義創新,而是把全社會每一個成員都看成是活躍的創新主體,是注重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新動力、激發全體人民創新智慧和創新意識的創新實踐,是既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更著力激發包括企業、個人、社會組織和各類民間團體的創新、創業和創意熱情的創新實踐,是始終致力於培育整個國家的創新精神、全面提升整個國家的創新能力的創新實踐。

  “十三五”規劃建議第一次把“創新”單獨作為一種理念來論述,其內涵值得探究。

  “眾多創新中,理論觀念創新是創新中的靈魂,是社會實踐的需要,是一個組織、一個企業始終保持活力,不斷在激烈競爭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王軍告訴本刊記者。

  在理論觀念創新的引領下,我們的體制機制創新也迫在眉睫。由於受歷史傳統的影響較深,體制性、機制性障礙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未來一個時期,應緊緊抓住國際經濟和國際市場深刻轉型的重大歷史機遇,努力變挑戰為機遇,積極推動適應經濟新常態、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建立有利於科學發展、有利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真正把保持經濟增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産業結構、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改革體制機制等重大任務有機統一起來,在發展中促創新,在創新中謀發展。

  除了體制機制問題,未來在“十三五”乃至更長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仍將面臨日益尖銳的各種結構性矛盾,面臨國際經濟環境新變化帶來的新壓力,需要進行更加系統、更加全面的發展方式創新。

  在王軍看來,實現經濟發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等方面的創新,不僅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要在轉變結構、運作品質、經濟效益、收入分配、環境保護、城市化程度、工業化水準以及現代化進程等諸多方面實現創新。就是要通過全方位的創新,提升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率,釋放社會運作張力,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儘快由要素和投資驅動階段向創新引領和大眾消費驅動的階段轉變,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實現工業化和資訊化的突破發展,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區域協調發展等。

  科學技術創新能力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優勢,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核心源泉。過去30 多年的發展,我們在勞動力上充分發揮了比較優勢,而科技要素在經濟發展中的貢獻相對不足,成為制約經濟跨越發展的瓶頸。未來要加快完善“官産學研”綜合技術創新體系,增強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和能力;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發展機制,有效發揮科研機構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的先鋒隊作用。

  在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中,社會管理政策首次被納入解決“經濟問題”的視野,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要素。

  為此,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表示,未來我們在制定短期的宏觀調控政策和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時,必須破除制約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將社會保障制度納入其中,繼續深化社會事業改革,尤其是深化關係民生的教育體制改革、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文化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相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積極推進事業單位和社會仲介組織改革。必須要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把解決社會民生領域凸顯的矛盾問題當作重要事項來抓,防止來自社會內部的不安全因素威脅我國發展的大局,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

  不難發現,此次規劃建議中的創新重於“技”,更精於“道”。“技”的層面如尖端前沿的科學技術、獨有的專利發明、前所未有的産品、組織、産業、業態、市場等均不可或缺,“道”的層面如創新理念、創新意識、創新環境、創新政策、創新規則、創新制度、創新法律、創新人才等更顯柔性力量。只有二者的有機融合,才能使創新意識深入經濟肌體和社會細胞,成為國家進步的日常營養。歸根到底,創新不僅僅關乎科技、經濟,更關乎人文、社會,關乎改變世界,改變生活,使其更加美好。

  把握創新驅動

  創新是時代的主旋律和最強音,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要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這五大發展理念,以創新驅動為起點,以民眾共用為目的,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共始終。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社會系統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林堅指出,創新要有正確的方向和方法,必須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學習是培養創新精神、開發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需要學習創新理論,準確理解創新概念,了解國家創新體系的內容、結構和功能,訓練創新思維,確立創新精神,掌握創新方法,用恰當的理論指導創新實踐,培養創新能力才能推進創新發展。

  綜合專家觀點,實現創新驅動,推進創新發展要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實施網路強國戰略,實施“網際網路+”行動計劃,發展“分享經濟”,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構建有利於創新發展的新體制,加快形成有利於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産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製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