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西郵現象”探秘

  • 發佈時間:2015-11-06 10:30:54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7月9日《錢江晚報》財富版刊登了一篇題為《想進鵝廠你得這麼幹》的報道。文中揭示了騰訊公司在校園招聘時非常注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考量,其中該公司校園招聘團隊HR宋揚講到畢業生是否必須是名校出身的問題時説:“不一定是名校出身才有更大的機會進入騰訊。在我們的指標體系裏,非名校的表現也不錯,比如在北京大學之後,排名第二的學校就是西安郵電大學,不是985高校。”

  西安郵電大學既不是985高校,也並非211高校,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其畢業生能受到像騰訊這樣的網際網路巨頭公司的青睞?記者帶你一起揭秘“西郵現象”。

  創新的教育理念和培養模式

  “高校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主戰場,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最根本的是要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的品質。只有從最基礎的教育抓起,人才培養才能取得實質成果。”西安郵電大學黨委書記崔智林教授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如是説。他結合當前陜西經濟社會的發展現狀,向記者滔滔不絕地講述起學校服務“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的一個又一個精彩故事。

  第一是教育理念的創新。長期以來,高校普遍秉承的是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理念。但在發展創新型社會的背景下,企業的競爭日益激烈,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已逐漸成為公司招聘時最看重的品質。因此,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就成為西安郵電大學教育理念中的重要部分。在日常的課堂教學和專業實踐中,西安郵電大學就注重激發學生的創新需求,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質。而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也是學校關注的重點,因為這對於創新能力的形成大有裨益。在教學實踐中,西安郵電大學不僅注重自然科學教育和人文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同時具備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還倡導學生要在不同專業、不同學校和不同教育體系之間學習交流,培養學生多樣的能力和素質,使之成為具備綜合能力全面發展的人。

  第二是培養模式的創新。西安郵電大學密切聯繫社會需求,實行培養多樣性與社會需求多樣性的對接。以社會的實際需求為導向增設新專業,探索出多種人才培養的新模式。2011年開設了通信工程、電腦科學與技術卓越計劃試點班,2015年新增光電資訊科學與工程、自動化卓越計劃試點班。經過四年的探索發展,通信工程、電腦科學與技術專業卓越計劃試點班在卓越人才培養方面取得顯著效果。電腦科學與技術專業卓越計劃班2015屆畢業生林達意就是其中的代表。在校期間他多次參加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藍橋杯”全國軟體專業人才大賽等並榮獲省級以上獎勵。畢業後他成功簽約阿里巴巴集團,入職年薪達20—27萬。

  “3﹢1創新教育培養”是西安郵電大學探索出的另一條人才培養的成功模式。以“為企業提供最短時間能適應企業工作的優秀人才”為培養目標,創新實驗班3﹢1(Linux)應運而生。據統計,創新實驗班3﹢1(Linux)2015屆畢業生就業率達100%,其中有近95%的畢業生簽約騰訊、百度、阿里巴巴、新浪、奇虎360等網際網路巨頭企業。除此之外,學校還開設“拔尖創新人才實驗班”、電子資訊工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而這些嘗試和努力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獲得就業的核心競爭力。

  創業“殺手锏”——孵化基地

  要想真正實現學生創業創新能力的培養,僅僅有模式和制度的“軟體”保障是不夠的,還需要創新創業平臺和環境的“硬體”支援。這方面,西安郵電大學走在全國高校前列,于2014年11月在校內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正是這個基地的建成,為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實踐載體,也成為學生踐行創業創新的“夢工廠”。

  西安郵電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以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新創業項目為核心目標,為在校大學生提供自主創業以及科技創新的政策、場地和資金環境,從而培養一批全面發展的創新創業者。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分為校、院兩級。校級孵化基地佔地約230個平方米,劃分為10塊團隊入駐孵化區域和1個小型會議室。學校在全校招募優質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項目,重點打造“技術服務型、産品開髮型、商業服務型”三種類型的創新創業團隊,主要包括實體公司、虛擬公司、科研立項項目。對於成功入駐孵化基地的項目,學校會提供充分的條件和全方位的服務。學校為獲批的創新創業團隊提供一年的免費孵化場地,免費為每個入駐項目提供辦公設施,包括電腦、網路、辦公桌椅等。更為重要的是,學校還對獲批的創新創業團隊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援,有包括“西安郵電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西安郵電大學科技處學生科技創新基金”等在內的各項資助,“創新創業基金”從4000至6000元不等,而“學生科技創新基金”則高達3萬元。此外,學校還會為創新創業優秀團隊提供校外孵化器、創新創業成長導師以及宣傳推介等服務。

  “我們會積極關注國家、省、地方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最新政策,為同學提供創新創業的相關資訊服務。同時,我們還會積極爭取省、市等相關單位更多的創業優惠扶持政策,力求對學生的創業項目做到最大力度的支援。”西安郵電大學校長范九倫教授這樣告訴記者。據了解,西安郵電大學和西安市高新區、碑林區以及航太城等社會孵化器機構,西科天使、集客窩、乾海創咖等投資機構,西安市科技局、微軟創新中心等部分單位和企業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並且通過這些優勢資源平臺來積極推介入駐項目。

  俗話説,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早在孵化基地頂層設計的初期,西安郵電大學就考慮到了這一點,積極組織相關專家和人員制定了《西安郵電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管理辦法》。當手中拿到這份《管理辦法》時,記者不得不感嘆它的“事無巨細”。《管理辦法》不僅劃分了孵化基地各組織機構和職責,還附帶《入駐團隊申請條件》《入駐團隊評審標準》和《入駐團隊運營管理、場地、安全、資助資金使用、考核規定》等十項細則,對入駐團隊的遴選、管理以及考核、變更、終止等都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而所有這些制度和措施,都是為了孵化基地的正常運作,讓工作和管理有法可依。“當然,我們在具體實施這些制度措施的過程中,也注重靈活機變,做到不死板不僵化,一切以服務學生為宗旨。”范九倫説。

  “請進來”和“走出去”是孵化基地對入駐項目實施的發展戰略。一方面,在前半階段以“請進來”為主,對外積極宣傳“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擴大影響力,打造在陜西省具有較高知名度的西郵創新創業品牌。學校還不定期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開放日活動,讓更多的大學生能夠走進孵化基地,感受創業氛圍。另一方面,在後半階段以“走出去”為主,組織入駐團隊到社會創新創業平臺參觀學習。在接觸和認識社會的同時,也能夠對照自身的創業項目和創業經歷,與優秀創業者進行交流互動,分享創業經驗,以此來推動孵化項目良性發展。

  范九倫告訴記者:“只要學生有好的創業項目,來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就能實現創業的夢想。”

  創業先鋒的心路歷程

  案例1:西安碧海藍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未來雖然未知,但既然選擇了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將一直走在創業的路上,永不止步!”這是通信工程專業1402班高強的創業宣言。現在,雖然他和團隊創辦的“西安碧海藍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已經通過註冊核名,並與省內外多家企業建立友好合作關係,創業之路已經走上正軌,但回憶起那段創業最初的日子,高強仍是記憶猶新。

  和很多人一樣,高強在大學裏並不是個做事一板一眼的“模範學生”。早在2010年他就有過第一次創業嘗試。當時,他在自己的宿舍裏開起了雜貨店,賣零食給宿舍樓裏的同學。但他沒有想到這一行為違反了公寓管理的相關制度,險些被通報批評。2011年6月,高強有了自己的淘寶店舖。當時的他沒有核心團隊,也沒有外界支援,更沒有創業環境,只有他孤軍一人獨自奮戰。面對重重困難,他並沒有放棄,平均每天休息不到5個小時,只為研究出如何提高顧客訪問量及客戶轉化率。因為沒有名氣,在這期間他經常被誤認為是騙子。但這些都沒有減少他的創業熱情和信心,慢慢地他開始建立起自己的創業團隊。

  到了2014年11月,高強的創業之路出現了轉機。去年11月14日,西安郵電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正式授牌。那一天,他和他的遠洋科技創新團隊全體成員都滿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入駐孵化基地。“那天晚上,我激動得整夜未眠。”回想起當時的情景,高強依然激動不已。

  入駐初期,很多創業的想法都是高強和他的創業團隊在孵化基地裏討論産生的。“那個時候,我們基本上每天都會開討論會。針對産品定位、市場細分、行銷策略和公司運營等方面的問題,團隊裏每個成員都暢所欲言,建言獻策。”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三個月的浴血奮戰,高強和他的創業團隊終於在今年3月推出了自主研發的第一款攜帶型水質遠端線上監測儀。産品一亮相就贏得了各大媒體的爭相報道。之後又推出第二款大氣遠端線上監測儀。為了使産品能夠儘快投入市場,他們積極嘗試校企合作新模式,先後與青島佳明測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陜西蘭環環境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榆林環境保護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和博康電子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建立友好合作關係。他們最新研發出的攜帶型水質遠端分析儀樣機和攜帶型蟹池智慧決策儀樣機,現階段正在進行大力推廣。

  不僅如此,高強和他的團隊還承擔了陜西省社會發展科技攻關計劃、工信部軟科學項目、陜西省教育廳服務地方專項科研項目等,累計獲得科研及産業化項目資金五十萬餘元。

  案例2:“校幫”

  在西安郵電大學的校園裏,“校幫”這個名字絕對是家喻戶曉。“校幫”是西安郵電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第一季的入駐項目,主要為校內學生提供送餐和精品零食二次包裝及銷售服務。這是電腦學院網路工程專業學生李錦根的創業項目。每天臨近午餐的時候,他和他的團隊就開始忙碌起來。他們自主開發了適用於手機的“校幫”APP,那些宅在宿舍裏不想下樓吃飯的同學就可以通過“校幫”客戶端訂餐。可別小看這個APP,它每天能送出超過百份的快餐,不僅解決了一部分同學的吃飯難問題,也給那些家庭貧困的學生提供了兼職勤工助學的機會。在孵化基地的幫助和支援下,李錦根的“校幫”在校內送餐和精品零食二次包裝及銷售業務在前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現如今他們又增加了技能服務交易功能,即優秀的學生可以把自己的技能和服務在平臺上明碼標價。目前手機客戶端註冊用戶上千人,送餐業務合作商戶達81家,零食業務合作公司共有6家,産生訂單總量近三千人次,訂單流水金額達三萬餘元。

  其實,早在大一的時候,李錦根就有過創業的想法。“凡是和創業有關的講座我都會去聽。有一次坐遊9路公交車一直坐到終點站金花北路,去聽一個關於完美保健品的講座。”大二暑假的一次兼職讓他認識了現在的創業夥伴。2013年,李錦根和他的創業夥伴創建的一個奮鬥群。“我們努力收集各種對大家有用的資料,召集身邊的有志青年,一起通過線上方式幫助群裏需要幫助的同學。”李錦根説,“但是我後來發現線上的幫助是有限的,就決定將這種線上的幫助轉化為線下實實在在的幫助。”於是“校幫”就誕生了。李錦根特別感謝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給予他和他的創業團隊的幫助,學校不僅對他們進行創業培訓,同時給他們提供場地、設備以及資金支援。他坦言,他們的許多創業想法和理念都是在孵化基地裏産生,並付諸實踐的。

  案例3:京兆數據諮詢有限公司

  獲得百萬以上天使投資、自主研發的産品已被北京17家星級酒店使用、擁有的增強現實AR技術被西門子公司看中且正在進行業務洽談……這些都是經管學院陳子偉和團隊創建的“京兆數據諮詢有限公司”交出的創業答卷。在他看來,創業就是他和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點一點把不著邊際的想法逐步落地的過程。

  “我從小就對成功人士非常敬仰,渴望自己長大後也能像他們一樣成功。”陳子偉告訴記者。也許正是這種動力驅動著他走上了創業之路。高中時他和朋友就一起開過化工廠,後來又開始涉足電商。來到大學後,特別是入駐孵化基地以後,陳子偉受益良多。他和他的團隊把之前傳統的電商項目做成了網際網路産品,而他所創立的PLAN B項目,已經在西安市南大學城小有名氣。

  “如果讓我重新選擇,我依然會選擇創業。”正如陳子偉所説,在創業之路上,他不斷的看到更高的山,也愈發覺得自己的渺小。但年輕就是資本,就可以去不斷的嘗試,實施自己的創業想法。

  正是有許多像高強、李錦根、陳子偉這樣的大學生創業者,也因為有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的有力支撐,更因為有創新型的教育理念和培養模式的實行,使得創新創業在西安郵電大學蔚然成風。從這裡走出去的大學畢業生都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業技能,你説,怎能不搶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