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醫藥 > 正文

字號:  

謝子龍代表:"老年癡呆症"應更名為"老年健忘症"

  • 發佈時間:2015-03-03 17:46:06  來源:中國網財經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朱苑楨

  關於“老年癡呆症”更名為“老年健忘症”的建議

  (致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

  根據我國部分地區調查顯示,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數量突破2億,佔總人口14.9%。我國是世界上唯一老齡人口過億的國家。隨著壽命的延長,老年人易患疾病的發病率和傷殘率上升,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近半數患有高血壓等慢性病,對醫療衛生和保健服務形成較大壓力。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的老年人大約有600萬人,是一個很大的數字。阿爾茨海默症由於這個名稱專業拗口,大多數人習慣將其稱為老年癡呆症,甚至一些醫務人員也如此稱呼。“癡呆“二字帶有明顯的歧視色彩,對於患者以及家屬而言,都是一種精神上的傷害,因此近年來社會上一直有呼聲呼籲為老年癡呆症更名。

  一、現狀

  1、高患病率及低就診率令人堪憂。

  癡呆是一種影響到記憶、思考過程和行為的精神障礙疾病,阿爾茨海默症即民間俗稱的老年癡呆症,是發病率最高的癡呆類型。中國老年癡呆症的患病率已隨著年齡的升高呈顯著增長趨勢:75歲以上達8.26%,80歲以上高達11.4%;老年癡呆的患者女性多於男性,60歲以上婦女患病率,通常是相匹配男性的2到3倍。每年平均有30萬新發病例,相對這麼高的發病率,老年癡呆症的就診率卻很低,輕度癡呆患者的就診率僅14%,中度和重度癡呆患者的就診率也只是25%和34%。在農村地區,癡呆就診率更低,很多患者在家中沒有得到及時的診治。

  2、四分之一阿爾茨海默症患者諱疾忌醫。

  據調查,中國近1/4的阿爾茨海默症患者會隱瞞或掩飾病情,主要原因是恥辱感和擔心遭遇歧視;四成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會因症狀及症名受到排斥;六成患者表示,擔心被診斷為癡呆症後,會被朋友和家人笑話和疏遠。據一社區篩查小組調查發現,他們曾跑了數個小區做失智老人篩查試點,卻遭到冷遇。很多老人一聽説是查老年癡呆症的,扭頭就走人。不少老人認為篩查出自己有老年癡呆症的苗頭,很難為情,怕受到社區鄰居的歧視。對阿爾茨海默症稍有了解的家庭,認為該病類似精神病,採取避諱的態度,羞于啟齒,不願聲張。因此就診率很低,重症患者中僅有3%—4%的人就診。

  3、社會輿論助推“老年癡呆症”更名。

  2011年,香港媒體停止使用“老年癡呆症”一詞,以它名代之,網友對此大加讚賞。而香港媒體停用“老年癡呆症”一詞,源於2010年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諾貝爾獎得主高琨的提議。作為一名“阿爾茨海默症”患者提出這樣的提議,是為了幫助患者獲得一份應得的尊重。2012年,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聯合新京報等多家媒體,呼籲消除社會歧視,為“老年癡呆”正名,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活動中,中華醫學會醫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專家們本著科學和人文的精神,按照既定的工作程式,對於“老年癡呆”這一疾病名稱的更名進行嚴格的審定。但由於“老年癡呆症”屬民間的“約定俗成”的叫法,要真正從名稱上改變是一段不短的路,與名稱形成一樣,更名同樣需要潛移默化。

  二、建議

  1、將“老年癡呆症”更名為“老年健忘症”,消除社會歧視。

  1)為邁出行動一小步,更名一大步,我于2014年組織志願者及社會服務機構進行“老年癡呆症”更名投票系列活動,通過網民微信投票、現場啟動儀式、患者家庭慰問等方式向社會普及了病症及更名緣由,市民反響熱烈並支援更名,還患者以尊重。其中,網名微信投票中,“老年健忘症”以壓倒性票選獲得“第一名”,以此病種其中一個症狀做名稱既通俗易懂亦不包含歧視色彩。

  2)建議更名從媒體名詞開始。因“老年癡呆症”為民間約定俗成的叫法,我國國家醫學教材、醫學名詞中並沒有此名詞,故更名應從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媒體用語”開始。自國家級電視臺、紙媒、新媒體等各種媒體形式依次往省級、地市級推進,將常用的“老年癡呆症”更名成“老年健忘症”,官方率先糾偏是很好的示範。

  2、建議完善為老服務保障制度。

  1) “78歲老太獨居家中猝死”、“獨居老人猝死家中無人知”等諸如此類的新聞屢見不鮮。隨著人口政策的影響和跨地域人口流動的加劇,我國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因為缺少日常生活照料與陪伴,老人極易因精神孤寂患上“老年性癡呆”。因諱疾忌醫,多數老人不願去醫院診治,病痛加劇而無人知,有的地方甚至出現老年人在家中死亡多日才被發現的悲劇。可以説,精神孤寂是導致老年人健康問題的罪魁禍首。

  2) 衛生部門和醫療單位應該加強宣傳,一方面消除公眾對患者的誤解和歧視,另一方面也讓更多人掌握科學預防常識,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關愛和幫助。

  3) 建議完善國家醫療體系,設立針對此病的老年人專項體檢項目。此外,由於此病只能靠藥物控制,所帶來的醫療經濟負擔也讓多數家庭選擇回避治療,對此,國家應完善老年人大病醫療幫扶體系,幫助那些經濟困難的大病、慢性病病患家庭。

  4) 建議以政府和民間作為兩條保障線,成立“老年人服務及關愛組織”,由政府聯合社區組織,對社區老人進行“關愛”及“醫療”服務,也可以由當地藥房組織“到府巡診”,定期對社區老人進行篩查,督促其早發現,早治療,避免空巢老人悲劇重演。

  5) 相比於以次充好的老年人保健品,現今子女越來越信賴於老年人防走失及健康監測設備,因其時效性及“治未病”功能,受到眾多病患家庭的喜愛。建議國家以政策鼓勵並支援此類設備的引進、研發及銷售,從病患監測方面來防患于未然。

  社會上關於為“老年癡呆症”更名這一話題多年前就已提出。更名有利於病人消除病恥感,提升病人生活品質。更名除了需要媒體更廣泛的推廣外,更為關鍵的還是要逐漸改變人們的習慣和消除對患者的歧視,給予病人更多的關愛和尊重。只有這樣,才能既改“名”,又改“實”,有利於讓患者徹底走出疾病的陰影。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