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牛盾:農民數量減至10% 農業現代化就成功了

  • 發佈時間:2016-03-16 07:0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張雯  責任編輯:張少雷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推進農業現代化被列為目標之一。在全國政協委員、農業部原副部長、中國常駐聯合國糧農機構代表牛盾看來,減少農民數量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在全國兩會期間,就中國農業對外合作、推進農業現代化等問題,牛盾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專訪。

  談農業對外合作:先提高生産能力,再談“生意”

  NBD:請問中國農業對外合作是如何開展的?怎樣平衡“做生意”和促進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農業合作?

  牛盾:中國的農業國際合作交流,最大的特點是以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我們的經驗、模式、教訓為主,而且主要採取“南南合作”的方式,落腳點是幫助更多的發展中國家,提高他們的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共同應對糧食安全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第一追求的是促進發展中國家自身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提高,第二才是“生意”。比如説,在我們對外技術轉移、推廣、農民培訓的基礎上,如果雙方市場經濟主體願意,我們會在市場經濟規則下,按照雙方互利自願的原則,進行農業投入品、農業裝備、農産品貿易等。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在農業走出去的過程當中,追求自身效益第一。

  我們農産品出口量不大,出口的穀物只是滿足一些傳統市場的需求,我們主要是在國內自給自足。

  談農業現代化:要結合本國的生態、環境

  NBD:您認為在我國發展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有哪些經驗或教訓是值得發展中國家借鑒的?

  牛盾:最大的教訓就是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過程當中,引進技術、先進裝備一定要符合國情。我們在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覺得機械化裝備很棒,就引入了一些。因為我們是以小地塊、小規模農業為主,結果引入後英雄無用武之地。

  再比如,工廠化的畜牧業生産效率很高,結果引進後,我們南方的氣溫很高,還需要打開雞舍四週通風,這樣就失去了“工廠化”畜牧業的意義。所以在進行技術援助時,一定不要以為只要有技術就好,還是要結合本國的生態、環境和基本國情。

  NBD:結合您的工作經歷、以及您對中國農業這些年發展的觀察與反思,如果請您給出一條中國農業改革到目前為止最好的經驗,您認為是什麼?

  牛盾:中國30多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農業發展成績,原因在哪兒,我總結有6條,有投入、政策、國際合作等等。簡單點説,最重要有兩條,農村經濟制度的創新,和農村生産經營方式的改革與完善。一句話,就叫做家庭承包經營。這是我們最成功的農村經濟制度的創新。

  NBD:可是家庭承包經營帶來的是農業規模的細碎化分散化,結合“十三五”規劃的農業現代化目標,您認為應該怎麼解決?

  牛盾:這樣一種制度,它體現的是小規模的、小農戶的“小農經濟”。我們是“小農經濟”,必須正視這個現實,我們現在還有一半人在農村,約六七億人,這是全世界最大的農民群體,那怎麼解決?必須要實現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我們要實現農業現代化。我個人認為,最簡潔的表述就是我們把中國的農民數量減下來,至少減到20%以下。當我們減到10%的時候,我們的農業現代化就成功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