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05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業發展方式仍掣肘中國農業現代化

  • 發佈時間:2016-03-15 03:31:5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為了深入研究我國現代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我們以傳統全國綜合農業區劃劃分的9大農業區域,即:黃淮海區,長江中下游區,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黃土高原區,華南區,甘新區,東北區,西南區,青藏區為研究單元,建立多指標綜合評價模型,採集了9大農業區2007年、2011年的包括農業發展、資源環境在內5大類31項指標相關數據,構建指標體系,量化評價區域農業現代化發展水準及其對農業資源環境的脅迫作用。結果表明,2007—2011年5年間,各區域農業現代化水準差距沒有縮小;各區普遍面臨農業現代化與農業資源環境失衡問題;甘新區、東北區農業發展對資源環境脅迫度加劇;黃土高原區、黃淮海區則有所緩解。

  研究表明,除西南區和青藏區外,各大區農業現代化發展均存在超負荷的農業資源環境保障壓力(脅迫度>1)。從水資源來看,農業發展對甘新區、黃淮海區、東北區、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水資源有較大脅迫。從耕地保有率的5年變化來看,甘新區、青藏區近5年來有一定恢復,黃淮海區、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黃土高原區也有恢復的表現。從面源污染排放來看,黃淮海地區總氮、總磷、COD排放強度居首,農藥和農膜的污染也比較大,這既與黃淮海區種養業強度大有關,也與蔬菜、瓜果等經濟作物比重偏大有關。華南區及長江中下游區農藥使用強度也非常大。

  綜上分析表明,我國區域農業發展仍然沒有擺脫“先發展、後治理”的路子,區域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為:華南區、長江中下游區的耕地流失問題嚴重,化學投入品施用強度高;甘新區水資源短缺,地膜殘留嚴重;東北區水資源短缺(但耗水作物水稻增長速度過快);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水資源短缺,耕地資源流失較快;黃淮海區種植業、養殖業面源污染嚴重、水資源短缺;華南區耕地資源流失過快,農業面源污染嚴重。

  在區域種養結構調整方面,一是建議實施“水稻南恢北穩”戰略。東北地區井灌區水稻種植面積應逐步收縮,重點提升江河湖灌區水稻集約化水準,提升産品品質;西北地區應大幅度減少水稻種植,未來重點建設長江中下游、西南水稻優勢産區,恢復水熱資源匹配度較高的華南區水稻種植。

  二是實施玉米“穩北控南”戰略。針對西南地區多在坡耕地種植玉米、對農業生態造成嚴重破壞的局面,應採取適當對策,壓縮該區玉米種植,轉向生態林業、多功能農業。應鞏固東北地區春玉米區和黃淮海地區夏玉米區的優勢地位,穩定增加專用玉米和飼用玉米播種面積,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排灌條件,大力推進全程機械化,著力提高玉米單産水準。收縮北方半乾旱區玉米種植。

  三是實施“蔬菜區域均衡”戰略。我國每人平均年蔬菜佔有量世界第一,蔬菜種植的化學投入品強度遠高於糧食。因此,建議調減黃淮海區等蔬菜種植密集區設施蔬菜種植面積和強度,降低面源污染強度;縮減華南區南菜北運面積和規模;鞏固西南區冬春蔬菜基地、黃土高原區、甘新區夏秋蔬菜基地,推進標準化、設施化生産,保障蔬菜供應總量、季節、區域和品種均衡。

  四是實施“養殖西移北進”戰略。我國養殖業高度集中于黃淮海區、長江中下游區、西南區,這些地區人口密集,養殖業面源污染對農業環境、人居環境造成的影響非常明顯。未來養殖業佈局調整,應實施向東北區、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黃土高原區及甘新區擴散戰略。

  (作者係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副研究員)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