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心繫經濟結構闖關 去産能將力度空前
- 發佈時間:2016-03-12 10:39:42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張少雷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不僅山西、黑龍江等資源大省代表委員熱議“去産能”,全國其他省份的代表委員也紛紛建言獻策、貢獻智慧。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省長朱小丹介紹,在去産能方面,廣東將牽住處置“僵屍企業”這個“牛鼻子”,用一年左右時間完成2333戶已關停國有企業的處置和出清;用兩年左右時間,通過兼併重組、資本運營、創新發展、關閉破産等方法,多措並舉、一廠一策,完成1052戶國有特困企業解困工作,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淘汰落後産能任務。
兩會上的“去産能”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化解過剩産能和降本增效。重點抓好鋼鐵、煤炭等困難行業去産能,堅持市場倒逼、企業主體、地方組織、中央支援,運用經濟、法律、技術、環保、品質、安全等手段,嚴格控制新增産能,堅決淘汰落後産能,有序退出過剩産能。採取兼併重組、債務重組或破産清算等措施,積極穩妥處置“僵屍企業”。
面對各路媒體採訪,參會代表委員充分表達了對“去産能”的理解與支援。
全國人大代表、陜煤化集團銅川礦業下石節煤礦工會主席徐群賢表達對去産能看法時説:“隨著時代變革、科技進步,企業必然要走出這一步——淘汰關閉落後産能。這對於企業是個機遇,如果錯過,企業可能就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曉波代表認為,現在整個鋼鐵行業存在嚴重的産能過剩,“早‘去産能’、早出清、早主動,有助於整個行業儘快轉型升級。”
“僵屍企業”擠佔大量資源拖累産業發展。政府應主動從市場干預中退下來,利用市場讓“僵屍企業”破産重組。全國人大代表、江西新餘市委書記劉捷説,“過剩産能不去,經濟轉型無從談起。”
山西焦煤西山煤電集團杜兒坪礦的高級技師董林代表説,“去産能”對企業來説有利弊兩個方面:“弊,企業自身要‘去産能’,對職工會有一定的影響。利,‘去産能’關停一些礦後,對發展前景較好的煤礦是一件好事。”
近期全國各地出臺的“去産能”舉措,也成為全國兩會期間熱議話題。
2月5日國務院發佈《關於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産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要求在近年來淘汰落後煤炭産能的基礎上,從2016年開始用3年至5年的時間,再退出産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截至目前,重慶、貴州、甘肅和山東四省市公佈了煤炭行業去産能的具體規劃。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主任謝超英透露,湖南去産能方案年內實施。
此前各地召開的地方兩會顯示,河北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通過清理“僵屍企業”等措施,年內壓減煉鐵産能1000萬噸、煉鋼800萬噸、水泥150萬噸、平板玻璃600萬重量箱。上海市表示今年將淘汰落後産能1000項左右……
溫暖助力“止血重生”
對“去産能”陣痛感受最深的,恐怕要數“被去産能”企業的員工。
2015年底,黑龍江東部某市的礦工們迎來了雙重“極寒”的冬天。上證報記者實地採訪了解,他們中已經有人4個多月沒有拿到工資。礦工孫磊在煤礦上工作了10多年,下井採煤是他一家四口全部的生活來源,“再發不下來工資,大家熬不住了。”
“煤黑子(採煤工人)一輩子只會採煤。現在還得重新開始。”比拿不到工資更讓人焦慮的是轉崗。
像孫磊一樣,在龍煤集團鶴崗分公司,需要轉崗的有6000人。而整個龍煤集團,需要轉崗分流的則有2.25萬人。
龍煤集團是東北最大的煤炭企業,2012年至2014年,龍煤集團虧損累積達73.94億元。2015年前10個月,凈虧損已經超過33.78億元。
“龍煤好比一個危重病人,第一就是止血,就是全面完成3個月分流10萬人左右的目標。”龍煤集團董事長王智奎在2015年9月的一次會議上,把轉崗的原因解釋為“止血求生”。
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省長陸昊在團組開放日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困局中的龍煤集團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龍煤的職工分流是不得已而為之的。
在強調“去産能”決心的背後,政府工作報告同樣實實在在體現了與相關企業幹部職工共度難關的溫暖。關於“去産能”,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財政、金融等支援政策,中央財政安排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重點用於職工分流安置。
早在此前的2016年1月,李克強總理在山西調研時就指出,化解過剩産能,要妥善安置職工,兜牢民生保障底線,通過轉崗就業、扶持創業、內部退養、公益性崗位安置等方式,合理安排分流職工,維護其合法權益。
“結構闖關”砥礪前行
朱小丹在3月6日代表團開放日活動上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形象地説是一次“結構闖關”。廣東改革開放初期,有過一次著名的“闖關”,叫“價格闖關”。那次是突破計劃經濟和統購統銷,放開農副産品的産銷價格。這次“結構闖關”,同樣需要當年的改革勇氣。
朱小丹説,廣東長期高速增長積累下來的深層次結構矛盾要比別的地方暴露得更早、更充分一些。結構性改革這一關闖過去了,轉型升級才會有希望、有前途;闖不過去就會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過程中增加失足的危險。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天門市委書記柯俊説,“僵屍企業”和一些産品低端重復的小微企業,需加快清理退出,一些因行業大環境、管理機制等原因經營困難的企業,可以通過聯合重組提質增效,讓企業獲得重生。在此過程中,需要完善配套政策,一方面引導企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開展職業培訓,為産業調整儲備人力。
全國人大代表、建龍集團董事長張志祥也認為,“去産能”,要“加法”、“減法”齊用力。以鋼鐵行業為例,一方面行業整體産能過剩,另一方面,一些高新技術、特種鋼材卻供不應求,比如高端品牌車的鋼材仍需要進口,這説明化解過剩産能離不開産業升級。
遼寧奧克化學公司董事長朱建民委員認為,化解過剩産能根本上要從體制機制創新入手,推進産業結構調整。建議在競爭性行業領域加大力度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充分發揮原有人才和設施的資源優勢,推進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另外,建議完善相關政策和規劃,引導企業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機遇,積極拓展國際市場。
“化解産能過剩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市場機制。”三河匯福糧油集團董事長石克榮代表認為,鋼鐵行業産能過剩的背後,有政府干預的影子,一些地方對虧損的鋼鐵企業進行“輸血式”補貼,使部分企業“僵而不死”,寧願保持“悶爐”或産能閒置也不願退出。因此,去産能離不開政府的積極作為。
石克榮説,化解産能過剩,政府需要取消不合理的保護和補貼,通過産業標準、環保門檻等措施,減少落後的産能存量。與此同時,加大政策支援力度,解決好職工安置和債務清算。要加快構建“僵屍企業”的退出和轉型通道,防止其死灰複燃,導致新一輪産能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