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吉林調研如何定調國企改革
- 發佈時間:2015-07-30 00:07:00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張少雷
“我們要向全社會發出明確資訊:搞好經濟、搞好企業、搞好國有企業。”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吉林長春考察調研國企時談到。調研中,習近平多次強調,“國有企業是推進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要堅持國有企業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動搖,堅持把國有企業搞好、把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做優不動搖。”
國有企業是實體經濟的核心,是國之重器;國企改革更是起到“動則威,威則震”的效果,在全面深化改革成敗的關鍵時刻,發出扶持國企的號召,意味著國企改革將成為振興實體經濟的強大動力。
國有企業是實體經濟的核心
其實,早在去年8月18日召開的中央深改組第四次會議上,習近平已明確指出,“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管理企業,在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主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佔據支配地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我們黨執政和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須搞好。”
今年6月5日,習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上強調,“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確保黨的領導、黨的建設在國有企業改革中得到體現和加強”、“防止國有資産流失”。
發展實體經濟是下半年國內經濟發展重頭戲,而國企又是實體經濟重要載體,最高層的頻繁發聲把國企置於經濟發展的核心。
在我國的經濟基礎中,國有企業一直是我國經濟增長的穩壓器、“走出去”國際化經營的排頭兵。一方面,國有資本掌握優質的原材料、科技、人力等資源,能夠適應社會需求、控制經濟命脈、引領戰略發展、為國家提供較多稅收;另一方面,國有經濟無論是資本價值還是實業資産,都在國民經濟中佔據足以保證其發揮主導作用的規模比例。雖然在目前的“三期疊加”階段,大型國企存在不少産能過剩、産銷銜接不暢的問題,但在推進改革開放、維繫國計民生、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應對世界金融危機和支撐國家經濟戰略發展大局上,國企的作用不可替代。
據悉,“十一五”的五年中,國有企業的資産總額、營業收入、上繳稅金和稅後凈利潤等主要經營指標均實現了翻番,年均國有資産保值增值率達到115%。在國際上,國企成為躋身世界500強的主力,還通過商品貿易、對外投資、收購合併等方式,在境外市場扮演越來越有份量的角色,成為老牌跨國公司的強勁對手。
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從“積極發展”到“有序實施”
國企改革,是推動實體經濟的內在要求。今年初,人民財經在“走近新常態”調研中發現,曾經帶動一個地區發展的重工企業尤其是大型國企,在轉型創新領域有諸多牽絆,舊優勢喪失、舊體制束縛。“在給予企業更寬鬆環境和更多自由度的主旋律下,政府搭把手,其餘交給市場。”是多數國有企業的共同訴求。
誠如國企是實體經濟的核心,國企改革亦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三十多年來,國企改革一直在試圖打破國有企業對開放競爭的欲迎還拒、對封閉運營的慣性堅守,沿著政企分離、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的方向持續推進。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做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有序實施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勵和規範投資項目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股。”而此前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從“積極”到“有序”,是方案從設計到落地的推進,更是對實施中困難的審慎考量。“從積極到有序的變化,主要原因是中央發現了一些問題,目前有25個省市都提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有的省市還提出了很多目標、指標,比如某年要到多少比例、多少家等。”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在接受人民財經採訪時説道,“混合所有制是種手段,不是標準,是優勢資源的有機組合而不是簡單的疊加或劃比例,要防止各省為了化解地方債務而變相招商引資,不能讓上世紀90年代賣企業的現象重現。”
習近平最近在東北考察,提出三個“有利於”,即“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要有利於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有利於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有利於放大國有資本功能”。這一重要論斷為國企改革給出了清晰的目標和發展指向,即國有經濟發展是衡量國企改革成功與否的終極標準。三個“有利於”標準的提出,為有序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提供了理論指導,有助於克服種種盲目性與錯誤認識,保證國企改革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
從最初的擴大經營自主權、制度創新、結構調整到如今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這一從“止出血點”到“刮骨療傷”的過程逐步建立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調整優化了國有經濟的結構與佈局。
頂層設計方案仍將聚焦市場化
人民財經在梳理已出臺的地方國資改革方案後發現,地方國資國企改革意見主要集中在混合所有制、分類監管、員工持股、公司制治理結構、設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等方向。與市場普遍預期的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基本一致。不難想像,以市場化為主導的國企改革下半年將進入全面加速期。
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不同場合三次談及國企改革,強調尊重市場規律,真正確立企業市場主體地位,並提醒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要沿著符合國情的道路去改。由此可見,中央態度非常明朗,改革的市場化方向沒有變。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認為,預計即將出臺的頂層設計方向是市場化,核心還是政企分開,混合所有制是重要途徑,但國企分類是先行基礎。國企功能分類的基礎上,在企業重組和混合所有制的雙輪驅動下,由投資運營公司的改革促進資本的框架變化,通過投融資和新增項目建設建立國有資本和其他資本之間的混合經濟,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開,從而保持國有企業更有活力,更有競爭力,也更有影響力。
不論是中小型國企的轉型重整,還是大型國企的産業升級,資本帶動的重組並購仍然是市場化的重要途徑。資本的管理與運作不但能提供充分的資金,還能夠讓企業以發行股份購買資産等途徑,獲得更多的支付手段。此外,還可以讓更多的民間資本通過換股入股的方式進入國有企業或長期國營的行業領域,從而撬動民間資本,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順利進行。因此,資本市場的穩定性、流動性與流轉性對於國企改革與發展仍然是重要的因素。不過,李錦提醒,衡量資本市場的最終標準是國有企業是否搞上去,這是改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