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中國鉅額經費“打水漂” 暴露科研管理之弊

  • 發佈時間:2015-07-30 00:31:29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李春暉

  據報道,麥肯錫近日發佈了一項題為《中國創新的全球效應》的報告,對比了中、美、日、德四國在科研上的投資與回報。自2006年起,中國政府在科研創新上的投入絕對值達到世界第二的水準,僅次於美國,但投入産出比卻依然不成比例。

  不少網民稱,中國科研創新高投入低産出,是因為科研經費在申請、分配、使用和驗收等環節均有不合理和不科學之處。當務之急,乃是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完善科研經費分配和管理制度,從而讓鉅額科研經費不再“打水漂”。

  科研資金“跑偏”

  有網民稱,目前在科研經費管理中,少數人掌握科技立項的決定權,由此衍生出的權力尋租空間,導致科研腐敗現象層出不窮。一些科研人員忙於拉關係、跑項目,重申報輕研究,甚至把課題當成“圈錢”的手段。

  網民“吳江”説,現在,在大學和科研單位,最牛的人是能拿到科研項目的,也就是能搞到錢的人。搞不到項目和錢,科研水準再高也是白搭;能搞到項目和錢,什麼都不做甚至沒有科研人員也沒有關係,可以承包下去。

  網民“蘆麗琴”説,科研經費和人員數量不少,但分配方式和研究方向、成果均存在“跑偏”現象:經費分配不全看學術能力,而是受到單位級別、行政位置和公關能力的影響,“官大學問大,權大經費多”,很多經費被“老闆”層層包工;同時由於科研活動的“論文導向”,很多機構以發表論文作為主要衡量指標,使得不少科研課題和研究內容存在“閉門造車”的情形,脫離了實際需求,浪費了大量的創新投入。

  完善分配和管理制度

  網民“吳江”認為,應借鑒國際經驗和做法,完善科研經費分配和管理制度。現行的科研體制基本屬於集中管理型,即由上級科技主管部門劃定申報範圍,科研單位選題時只能是向申報指南靠攏,科研項目不是來自市場需求,往往造成研究出來的成果無人問津。對此,應堅持市場化資源配置的改革方向,讓科研項目源頭更多來源於企業。

  網民“肖應林”説,在科研經費投入機制暫時改不了的情況下,應在機制內部調整上花大力氣,要嚴格課題驗收,而不是陷入驗收走過場、成果如何沒人管的泥沼。

  有網民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説,建立符合科研規律的科技評價體系,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使科研人員潛心做研究,是現階段的一項緊迫任務,甚至比加大科研經費投入更重要。

  網民“張宏”説,對科研不端行為必須有切實的懲罰措施。在發達國家,相關基金會有權禁止有嚴重學術不端行為的科研人員提交科研申請,並將其研究資金追回,致使他們很難再從事科研活動。這樣的嚴厲懲罰措施使得科研不端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遏制。在我國,相應的懲罰機制和監督機制還存在很多漏洞,亟須大力改善。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