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國家高新區8標兵達成武漢共識:衝刺世界一流

  • 發佈時間:2015-06-30 09:25:33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作者:曹煦  責任編輯:王斌

  有這樣一個集群,其2014年生産總值佔全國GDP 10.4%,如果放在中國各省份GDP榜單去看,它僅次於排名第一的廣東省,比第二名江蘇省多了1000多億元,在中國這一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這個集群誕生23年來,歷經“三次創業”,以敢為人先的銳氣激發創新熱情,以上下求索的執著砥礪創新智慧,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強到優,成為各自所在省份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

  它,就是國家高新區。

  新時期國家高新區的發展,一直牽動著最高決策層的目光。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大連高新區時指出:中國今後建設現代化強國,必須是創新驅動,高端解決問題。當然這不是一蹴而就,但是我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看就從高新科技園區開始。

  科技部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共有國家級高新區129家,2014年實現營業總收入22.9萬億元,工業總産值17萬億元,凈利潤1.4萬億元,實繳稅金1.2萬億元,出口創匯4272億美元。

  從發展速度上看,2014年,高新區主要經濟指標中營業總收入、工業總産值和凈利潤三項實現了同比兩位數增長,但增速較2013年明顯趨緩。置身於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背景和建設世界一流園區的藍圖之下,將政策落實好、資源整合好、環境營造好、積極性發揮好,這些高新區的老課題,如今將迸發出哪些新內涵?

  6月13日,科技部火炬中心聯合中國經濟研究院,在武漢東湖高新區舉辦中國經濟圓桌論壇,武漢市委常委、東湖高新區黨工委書記胡立山,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張志宏、副主任楊躍承,中國經濟研究院院長白津夫,中國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科技部調研室原主任胥和平,以及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上海張江、深圳、成都、西安、杭州、蘇州工業園區等8家國家高新區管委會的主要負責人及多位專家出席,共話加快創新驅動、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

  武漢共識:一流高科技園區的使命擔當

  本次圓桌論壇上,與會者就加快創新驅動、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達成“武漢共識”。“武漢共識”全面梳理了新形勢下高新區的使命責任、戰略機遇、改革創新、創業生態、擴大開放、輻射帶動等不同維度的有關框架,將是下一步指導全國高新區發展的基本共識和意見。

  “共識”認為,全面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發展需要一流高科技園區提供先行先試的經驗與示範,擴大開放和多邊合作的全球經濟發展佈局需要一流高科技園區的引領和帶動。這是一流高科技園區光榮的歷史使命和神聖的歷史責任。

  “共識”指出,當前國家高新區的發展正邁入新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一流高科技園區必須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主動對接“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家發展戰略佈局,積極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網際網路+”、“中國製造2025”等國家重大戰略部署,當好創新驅動發展的先鋒。認真實施“國家高新區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工程”,努力發揮好國家高新區的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為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共識”認為,改革是國家高新區發展的不竭動力。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破解發展難題,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發揮好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作用,讓創新創業的生態更完善,産業發展的環境更健康,城市建設和社會發展更美好。

  8家高新區在“武漢共識”中提出,持續提升創新能力是國家高新區發展的根本要求。優化創新創業生態、大力發展眾創空間、激勵大眾創新創業是國家高新區工作的重要抓手。

  高新區第一方隊:我國創新驅動的重要基礎

  參加中國經濟圓桌論壇的8家高新區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高新區“第一方隊”,數據顯示這8家高新區總産值近10萬億元,佔國內高新區總産值的近一半。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張志宏認為,高新區轉型發展、戰略提升,毫無疑問要看第一方隊。“第一方隊能夠走出來,我們國家的創新驅動、轉型提升才有基礎。我們的方向、我們的選擇,我們的目標都會對全國高新區發展産生積極影響。”要把國家高新區這塊牌子永遠擦亮。“毫無疑問,國家高新區在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中必須承擔更重要的任務,也必須承擔好這項任務。”

  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楊躍承將高新區過去20多年的發展歷程總結為三個結合和三個堅持:中央和地方結合、政府和市場結合、科技和經濟結合;堅持深化改革、堅持開放合作、堅持創新發展。

  下一個20年,高新區準備好了嗎?

  高新區謀變:率先破局的思考

  定位:變與不變間的戰略考量

  我認為“三個持續不斷”仍然符合當前高新區發展的實際需要:一是得持續不斷聚集要素,當前要素聚集得還不夠多,沒有要素的聚集就沒有創新;二是還得持續不斷優化環境,沒有創業的生態,沒有適應技術、資本、人才的土壤,如何迎接新技術發展?三是必須持續不斷培育主體,這種主體既是創新主體,也是服務創新主體,把社會組織、政府作用、各種創新主體力量在高新區有效聚合,並且讓它們實現發展和良好互動。

  面對新産業、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今後高新區要把握規劃好發展方向,這種方向持續提升區域競爭力。聚集資源、培育主體、優化和營造環境的作用還是高新區發展的目標。我個人理解這就是高新區不變的定位,要有這樣的定力,困惑多種多樣,但是要堅持把高新區定位在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可持續的動力,包括不斷發展新的動力。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 張志宏

  政府作為空間有多大

  李克強總理每次開國務院常務會講眾創必講改革,實際上是希望通過改革來釋放眾創的活力,通過眾創來倒逼改革,簡政放權、商事制度改革、釋放人的潛能,都是如此。眾創帶給政府管理者的意義,不簡單是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也是文化、思想層面的解放,對創業者來説,營造了自信、自由、平等的更好氛圍。在構建“眾創空間”方面,高新區有將近30年的孵化器經驗和積累,還要繼續起到引領作用。

  ——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 楊躍承

  在推進新興産業發展這一過程中,我們的監管和服務怎麼樣能夠跟進。比如新興的眾籌、遠端醫療等模式和業態,現在實操中越來越多地出現了各種新問題,這些問題怎麼樣在監管層面上去規避,更好規範這個行業發展。中國的國家高新區要有戰略眼光和國際目標。有人説,中關村是中國的矽谷,但我們自己的定位是:“中關村是世界的中關村”。

  ——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 楊建華

  深化改革沒有回頭路

  現在進入了深度改革的時期,原來改過的東西要改,多年沒有碰的東西要碰,有些部門出現了權力和制度的回歸,有些問題出現了停滯甚至後退的情況。

  希望我們的高新區要變成改革的著力點,試驗區要變成國家創新戰略的著力點,在這方面進行一些大膽、科學的探索。

  ——中國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科技部調研室原主任 胥和平

  蘇州工業園主要有三點體會:

  第一,採用各種辦法和各種途徑來加快行政體制創新來適應科技創新發展的需求,通過改革最大程度地釋放創新活力。第二,改變政府職能。把科技局職能進行相應調整,讓它們集中在規劃制定、政策制定、監督管理職能,然後把大量的具體科技創新推進工作讓社會來承擔。第三,充分調動社會資源發揮市場調節作用。

  ——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 李亦農

  國際化:世界一流園區的最大挑戰

  張江提出來對標國際領先水準,不能再小打小鬧,自我陶醉,中國如果沒有幾家示範區向國際化進行衝擊的話,一流園區無從談起。

  ——張江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 侯勁

  目前有兩個問題需要通過頂層設計來幫助我們推動:一是國際化過程中的外匯返利問題。外匯局也在積極推動,今後還是有很大鬆動跡象,建議儘快推動。二是海外並購的稅收問題上要給予特定的政策設計和制度安排,這樣對企業“走出去”表示鼓勵。

  ——杭州高新區管委會主任 金志鵬

  人才是破題之本

  關於具有全球競爭力海外人才引進政策。目前來看,我國吸引海外人才的門檻還是太高了一些,對於出入和限制條件非常多,不能夠適應大規模人才回流,這方面建議推出類似于高端人才綠卡、海外公民證等,保障高端人才來去自由。

  ——東湖高新區管委會主任 張文彤

  眾創空間中的高新區坐標

  武漢從2013年12月份開始推進“青桐計劃”,鼓勵大學生留在武漢創新創業,當時提出:“天天有咖啡,周周有路演,月月青桐匯。”實際上現在天天都有路演,周周都有青桐匯,給大學生搭建對接、學習、觀摩的平臺,讓創業成功者和投資家們分享經驗體會和投資方向等等。

  一年多來“青桐匯”在武漢掀起了一股創新創業熱潮,大學生留下來創新創業的份額大大提升,過去武漢一年畢業30萬人,最多5萬人能夠留下來。2014年統計留下來和回到武漢的將近10萬人,這與我們創造了好的創新創業環境是分不開的。

  ——武漢市委常委、東湖高新區黨工委書記 胡立山

  深圳降低商事登記制度門檻,現在住宅區都可以開辦企業了,我自己家的鄰居現在把房子租出去做企業,剛開始居民也都很擔心,但現在也只能自己做好防範,這些都是新常態。整個城市降低門檻,“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才有了這種可能。

  ——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副主任 劉錦

  成長的困惑

  現在高新區面臨的壓力很大,包括外部的經濟下行壓力和內部的體制機制障礙以及主導産業單一。以成都高新區為例,面積只有130平方公里,跟兄弟高新區比面積非常小,空間就很受限制。加上成都又有一個“天府新區”,內部也産生競爭,無形之間也給我們很大的壓力。此外,這幾年高新區主要是發展電子資訊産業,産值達2000多億,一旦這個産業有一點問題,對整個高新區的影響也非常大。我們迫切需要研究産業結構優化問題。

  ——成都高新區管委會主任 范毅

  陜西的高校和院所密集,作為國防科技大省,“軍民融合”一直是發展主題和地方特色,西安高新區一直在跟國家智慧財産權局、總裝國防智慧財産權局等部門協作,在軍民融合領域探索智慧財産權運營服務和專利技術轉移轉化的模式和路徑。我認為“軍民融合”一定是頂層設計、頂層推動才能做得更好,希望有總裝、工信部、科技部參與的上層協作組織,並在地方打造聯席協商制度。

  ——西安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 邢欣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