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長江經濟帶發展需凸顯“綠意”
- 發佈時間:2016-03-31 09:36:05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張少雷
長江經濟帶戰略是我國的一項重大區域發展戰略,也是我國走綠色發展之路的重要示範。習近平同志指出,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生態環境保護擺上優先地位,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這一重要論述意味著長江經濟帶將走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是長江經濟帶發展路徑的重大創新。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短短十個字蘊含著新發展理念和豐富的思想內容。
“大保護”和“大開發”兩個概念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前者點明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後者則指出造成問題的根源所在。在改革開放後的很長時間內,長江沿線省市曾過度追求經濟指標的快速增長,忽視了長江流域生態容量的有限性和環境承載力的脆弱性。經濟發展目標與生態發展目標長期不平衡,導致長江流域的生態文明建設嚴重滯後於物質文明建設,生態“賬戶”透支嚴重。長江流域已遭到破壞的生態容量和環境承載力,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有效恢復。更嚴峻的是,在長江生態需求與生態供給重新實現平衡之前,長江生態“赤字”仍面臨持續惡化的風險。因此,“大開發”帶來的後果必須通過“大保護”來彌補,而且刻不容緩。
“不搞大開發”,要求長江流域各省市在生態環境保護上加強自律。自律意味著取捨,背後是對生態價值的充分認可和高度重視。一些地方之所以面臨轉型困難,本質上是因為沒有把生態文明真正納入發展目標和規劃,還在傳統的發展路徑上一意孤行。對這些地方而言,當務之急是嚴格以生態紅線為尺規,明確什麼不能做。減掉一項破壞生態環境的政策,就是增加一項建設生態文明的舉措,這種“減法”正是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有機統一的開端。在長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沿江産業佈局、港口岸線資源開發、重大投資項目建設等方面,地方政府在決策時一定要做到心中常念生態保護、腦中常思生態紅線,摒棄唯GDP論,切實將生態環境作為實現發展目標的硬約束。
“共抓大保護”,要求長江流域各省市加強溝通合作,形成保護長江生態的合力。長江經濟帶涉及11個省市,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産業規模最大的沿江經濟帶。沿線省市因長江而構成統一的生態整體,共用長江的生態環境容量。這就決定了任何一個省市都無法在長江生態環境破壞中獨善其身,也無力獨自承擔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重任。因此,長江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絕不能以行政區劃為壁壘。各省市在加強自律的同時,必須同其他省市實現精誠合作。此外,相關中央部委作為“共抓大保護”的參與者,要為沿線省市的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提供統籌協調和政策支援等服務,使各省市在生態環境保護的責、權、利方面實現合理公平的分配。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既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也是為“一帶一路”建設積累有益經驗。比如,我國在國際上推進的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屢屢因“環保”之名受阻,其中雖不乏政治因素,但一些國內企業缺乏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綠色發展能力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生態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制定國際關係新規則的角力場,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非常重視生態環境政策在國際合作中的作用。我國在完善生態環境法律制度和政策體系方面應迎頭趕上,避免“一帶一路”建設面臨被動和受制局面。在長江經濟帶建設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對於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環境治理國際合作中佔據主動權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