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加快推進長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

  • 發佈時間:2016-02-29 11:19:59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重慶2月29日電 題:中國加快推進長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

  新華社記者黎華玲 于文靜

  2011年3月1日,中國新《水土保持法》頒布實施,為中國治理長江流域的水土流失提供了法律保障。5年來,長江流域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7.08萬平方公里。不僅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流域內許多農民的生活也隨之發生變化。

  王澤文,58歲,山城重慶的一名返鄉創業農民工。記者近日在長江流域採訪水土保持情況時遇見了他。他穿著休閒西裝,腳踩運動鞋,面色紅潤,眉目疏朗,與人們印象中的農民形象相去甚遠。

  他所在的重慶市忠縣位於長江中上游,是三峽庫區唯一留存的“半淹縣城”,幅員面積71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就有22.85平方公里,年均侵蝕量達5.79萬噸,一度是長江流域水土流失的受害縣。

  長江橫貫中國東中西部,是世界第三長河,享有“中華民族母親河”的美譽。長江流域是中國生態安全的屏障,是生物多樣性和種質資源的“基因寶庫”。然而,近年來,隨著經濟開發活動日益頻繁,水土流失、濕地萎縮、湖泊消失等問題日益突出。

  2012年,王澤文毅然選擇從廣東回到家鄉忠縣老鸛村,承包下90畝荒山,栽種夏橙、柑橘等果樹。

  新《水土保持法》要求,將水土保持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對水土保持規劃確定的任務,安排專項資金,並組織實施。

  “通過新聞,知道國家正在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治理長江,推動長江沿線發展,這是千載難逢的機遇。”王澤文成了返鄉搞生態致富的帶頭人。如今,坡改梯、生産便道、蓄水池等水土保持項目建設工程在長江一帶持續推進,老鸛村成了“受益村”。

  “政府出大錢搞水利設施,老百姓出小錢栽果樹,家鄉環境變好了,錢也掙到手了,大家都開心。”王澤文説。嘗到水土保持帶來的甜頭後,2014年他又新承包225畝土地種柑橘。2015年,王澤文的柑橘林為他帶來了十多萬元的收益。

  1989年,忠縣被列為長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重點防治縣。如今,全縣年減少流入長江泥沙量700萬立方米,極大地推動了長江生態屏障建設。

  中國在長江流域進行水土流失治理不僅讓忠縣這一個小縣城蛻變。作為長江上游最大城市的重慶更是全城受益。

  重慶幅員面積8.24萬平方公里,山地丘陵佔總面積的90%以上,水土流失面積3.11萬平方公里,年均土壤侵蝕量1.06億噸,是全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之一。

  重慶市水利局水土保持處處長李華説:“加強重慶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是確保三峽工程長期安全運作和長江流域長治久安的重要前提。”

  資料顯示,近年來,重慶大力發展百萬畝柑橘、百萬畝花椒、百萬畝中藥材、百萬畝花卉苗木等現代農業産業化項目,將水土流失治理與保護長江、建設美麗村鎮、改善民生、脫貧致富相結合,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成效明顯。

  “十二五”期間,重慶市重點項目累計投入116.45億元,治理水土流失8560平方公里,建設清潔小流域14條。項目區土壤侵蝕量較治理前每年減少近50%,帶動特色産業發展10余萬畝,120余萬人從項目中受益,5萬餘人脫貧。

  按照已有的統計數據,2014年重慶水土流失面積比2005年減少11.21%,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減少0.83萬平方公里。

  得益於近年來加快推進的長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當地農村出現了一批批像王澤文這樣的“新農民”。

  在重慶市萬州區天城鎮,返鄉創業的農婦唐楊梅坦言,水土流失面積每減少一點,就意味著能種果樹的土地多了幾分。農民收入提高了,自然願意回鄉繼續跟土地打交道。2014年,唐楊梅帶頭成立合作社種植紅橘等果樹,年收入達到數萬元。

  如今,紅橘種植林構成三峽庫區腹心地帶近100公里的生態屏障,極大地減少了水土流失面積。春日漸近,眾多農戶的果園鬱鬱蔥蔥一片,圓乎乎的夏橙、紅橘、柑橘滿綴其間。再過一個多月,他們將迎來今年的第一季豐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