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2日 星期二

中國經濟老外談:中國的供給側改革

  • 發佈時間:2015-12-31 19:23:00  來源:中國網  作者:羅思義  責任編輯:張少雷

  中國政府近期圍繞經濟發展做出了兩項重要決策。一是提出十三五計劃期間,國內生産總值每年平均增長速度保持在6.5%以上,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二是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要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第二項決策非常好。中國之前把重點放在需求側,但不管從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理論來看,還是從西方經濟學理論來看,這裡面都存在問題。如果把重點放到供給側,決策者就要精確計算實現6.5%的經濟增長需要多少投入,然後就可以制定更加明確的政策。

  要想從供給側分析經濟,有兩大基礎理論體系:

  索羅經濟增長模型:這是西方經濟學框架內的基礎理論模型,通過資産、勞動力和全要素生産效率來分析供給。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這是中國政府制定政策的理論依據,通過資本、勞動力和剩餘價值來分析經濟。

  就中國目前需求來看,索羅模型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分析供給問題上方法近似,可以合二為一進行討論。

  經濟數據顯示,供給側的投入産出權重不同。要想計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多少供給,我們不只要做簡單加減,還要考慮加權。既然中國的目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達到發達國家水準,那我們就要以全球目前最發達的國家——美國——作為標桿來進行分析,看看中國要想進一步發展經濟還需要制定哪些政策。

  下圖顯示了美國推動經濟增長的各大要素,接下來我將按照重要性依次進行分析。

  美國有兩大資本投入。一是中間型産品,指為了再加工或者轉賣用於供別種産品生産使用的物品和勞資。舉例來説,方向盤在製造商看來是産出,在汽車行業看來就是投入。所以從財務角度看,中間型産品其實就是一種可以流通的資本。在美國,中間型産品增長代表勞動分工得到進一步細化,這是對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要素,貢獻率高達52%。

  美國第二大資本投入是固定資産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24%。

  在美國,還有15%的經濟增長來自勞動力提高,包括勞動時間的延長和受教育培訓程度的提高。

  全要素生産效率指科技、企業管理等無形要素帶來的生産效率的提升,對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 9%。

  再來看中國的情況,有研究報告認為,中國經濟增長主要源於中間型産品産量的提高。如前文所述,要想推動中間性産品産量增長,就要進一步細化分工,這對中國經濟發展尤為重要。但是,中國現階段基礎設施缺失,運輸、交通、生産協作、市場細分等各方面都比較落後,國內勞動分工遠達不到美國的水準。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勞動分工不僅局限于本國,也涉及全球。從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國際貿易佔中國經濟增長的比重從9.7%一路攀升,在2006年達到64.8%,這表明中國很好地利用了國際分工。但到2014年,這一比例下降到41.5%,國際分工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開始下滑,所以重振國際貿易對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非常重要。

  現在再來看推動經濟增長的第二大要素。中國的每人平均固定資産投資只有3199美元,和美國每人平均10017美元相比差距非常大。

  在勞動力方面,由於中國過去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勞動力人口幾十年間幾乎沒有增長,而且未來還會下跌。與此相對,美國勞動力人口則一直保持年均3%的增長。從長期來看,中國新實行的“普遍二孩”政策將會改善勞動力結構,但是眼下只能靠延長退休年齡暫解燃眉之急。

  在勞動力素質方面,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研究表明,中國勞動力大部分已經能夠達到中學水準,但美國在高等教育領域佔有壓倒性優勢——美國中學畢業五年內進入高等教育機構進修的人口是中國的三倍。

  在全要素生産效率方面,以2009年到2014年的年均數據來看,美國是0.6%,中國是0.8%,比全球平均0.1%的負增長都要好很多。但可惜的是,前面數據已經顯示,全要素生産效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很低。

  分析以上推動經濟增長的要素之後不難得出結論:如果中國想達到發達國家經濟水準,就必須改善勞動分工、提振國際貿易、提升每人平均固定資産投資、擴大高等教育規模,而要想實現這些目標,中國就必須大力加強基礎設施投資。

  (作者John Ross係中國網專欄作家、知名中國經濟問題學者、前英國倫敦金融與貿易署署長。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