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財經 > 新聞 > 財經中國觀 > 正文

字號:  

2015年中國經濟高頻詞:“供給側改革”怎麼改

  • 發佈時間:2015-12-31 14:59:30  來源:中國網財經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少雷

  編者按: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的承接之年。這一年裏,中國經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涌現了一系列“霸屏”的高頻詞,這些高頻詞既是對過去一年的總結與延伸,也是對未來一年的展望與期許。

  2015年終盤點之一:供給側改革

  中國網財經12月31日訊 (記者 李春暉) 在2015年臨近年末的時候,“供給側改革”迅速成為火遍各大媒體的高頻詞彙。高層多次在重要場合強調“供給側改革”,經濟學界也掀起了熱議,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是將“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明年及今後一個時期內的工作重點。那麼,供給側改革究竟該怎麼改?

  增加有效供給 減少無效供給

  高層首次明確強調供給側改革是在今年11月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會上,習近平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産力水準實現整體躍升。

  此後,高層又在多個場合反覆強調供給側改革,頻度最高的時候曾經“9天4次提供給側”,直到12月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一錘定音,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定為“明年及今後一個時期”的工作重點。

  何為供給側改革?此前,我國帶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為投資、消費、出口,俗稱“需求側”,與此對應的便是“供給側”。

  提到供給側,人們可能會聯想到西方經濟學界的供給學派。供給學派認為,在供給和需求的關係上,供給居於首要的、決定的地位,而減稅和減少政府對經濟生産的干預是供給學派觀點應用於實踐的典型做法。

  對於我國提出的供給側改革來説,減稅和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固然是題中應有之意,但我國的供給側改革更強調“結構性”。

  目前,“供需錯位”是阻礙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一大路障。中國老百姓擁有旺盛的購買力,但是國內企業的産品和服務卻不能滿足其需求,致使購買力流向海外,中國人海外“爆買”成了一種國際矚目的經濟現象。國內在高端製造業、服務業供給不足的同時,還存在傳統工業産能的嚴重過剩,鋼鐵、煤炭價格都已經跌成“白菜價”。這種“供需錯位”正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解決的問題。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供給側改革主要是從供給的結構和品質上進行調整,減少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對於過剩的、技術含量低的、重復建設的項目,要去産能,同時要鼓勵創業創新和轉型升級,增加創新型的産品和服務。

  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岐也表示,供給側改革是結構調整的改革,不是盲目的增加供給或是減少供給,而是調整結構,提高投資效率,提高供給品質。在消減無效供給的同時,發展一些新興産業、現代製造業、高檔消費業、現代農業等。

  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管理不衝突

  從經濟學角度將,需求側管理更多解決的是短期問題,而供給側改革則重在解決長期問題,從根本上激發經濟增長的活力。有學者認為,高層提出供給側發力,是一种經濟工作思路的轉變。

  那麼強調供給側改革,是否意味著要放棄需求側管理呢?答案是否定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提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也給出了一個“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前提。

  究其根源,我國目前仍處於“三期疊加”,即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以及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時出現,經濟下行壓力仍比較大,明年及一定時期內,穩增長仍處於重要位置。而供給側改革作為一項中長期調控,短期內恐難顯現效果,這就決定了在以供給側改革為工作重點的同時,適度的需求側管理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郭田勇認為,需求側和供給側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沒有需求側也談不上供給側,兩側都很重要。“以前強調需求側時過多的強調政府、央行對經濟的外部刺激,通過這種外部刺激直接擴大總需求,大多是以大額投資、上大項目的形式拉動增長,這就容易形成重復投資等問題,同時容易對民間資本造成擠出效果。”郭田勇稱,“並不是就不要需求側了,但需求側管理的結構要調,例如採取消費金融,消費信貸等方式,這也是優化需求側。”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也表示,未來需求側管理也是需要的,應根據經濟運作的實際狀況,適時進行一些需求側的調控,“例如降息降準等,”黃群慧稱,“需求側和供給側兩方面需要配合,但是更強調的是供給側。”

  綜合專家們的觀點,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管理應該相互配合,但以供給側改革為主,需求側管理為輔。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表示,應該給需求側管理設定一個“邊界”。“供給側和需求側二者之間不衝突,但過度的強調需求側管理的話,可能會耽誤供給側改革的時機,容易走回老路。”曾剛稱,“未來需求側管理仍然會有,但目標是穩增長,讓經濟不至於下行的太厲害,而不是靠需求側管理來重新使經濟回到高速增長的狀態。供給側改革更重要一些,需求側管理起到配合的作用。”

  去産能要與保就業統籌兼顧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的結構性改革要抓好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其中,去産能位列五大任務之首。

  産能過剩問題是中國經濟多年來的痼疾,也是未來供給側改革的重中之重。今年12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明確提出,對不符合國家能耗、環保、品質、安全等標準和長期虧損的産能過剩行業企業實行關停並轉或剝離重組,對持續虧損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採取資産重組、産權轉讓、關閉破産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處置“僵屍企業”。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日前也表示,要堅定處置“僵屍企業”,使産能和總需求大體均衡,止住産品價格下跌態勢,讓優質企業增強信心。

  可見未來在清理過剩産能、處置“僵屍企業”方面國家將重拳出擊,但同時,也要求相關去産能工作要“穩妥”進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在化解産能過剩時要提出“失業人員再就業和生活保障以及專項獎補等政策”、“要盡可能多兼併重組、少破産清算,做好職工安置工作。”

  黃群慧表示,清理“僵屍企業”是為了讓其不再佔用有效的資源,但在清理時要充分發揮“社會政策托底”的作用。

  郭田勇也表示,去産能要“轉大彎”,不要採取直接破産停業的方式,而是推行兼併重組的方式,平穩去産能。“不要在短時間內企業停工、員工下崗,”郭田勇稱,“對於工人再就業問題,國家財政也需要給一些政策支援。”

  曹鳳岐則表示,去産能需要一個比較緩慢和穩妥的過程,統籌兼顧就業問題。“去産能不是一天半天的事,要慢慢來,逐步的去産能。既要去産能、去庫存,也要考慮就業壓力,要有新的就業崗位的産生。”曹鳳岐稱。

  國企改革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進結構性改革,必須依靠全面深化改革。要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快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加快推進壟斷行業改革。

  國有企業改革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其成敗至關重要。

  曾剛表示,供給側改革的最終目標是釋放市場的活力,而越是原來管理僵化、壟斷程度較高的行業,越是供給側改革的重點,這樣釋放出來的活力或是産能優化的力量會更充分。未來供給側改革除了産業政策以往,可能和現有的國企改革聯繫起來,在真正意義上釋放出企業、産業的活力。“原則上來講,行政壟斷越多的行業,改革的空間越大。”曾剛稱。

  曹鳳岐認為,國企參與供給側改革的方式主要是發展混合所有制,吸收民營進來,發展新興産業,改革企業結構。黃群慧也表示,預計在2016年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方面會邁出更大的步伐。

  金融領域要配合

  供給側改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實現最終的目標。而金融業作為滋潤經濟增長的“活水”,其配合和引導作用尤為重要。

  郭田勇認為,金融業橫跨供給需求兩側,通過利率市場化、降低準入、註冊制等方面改革推進金融服務業轉型,不僅有利於引導資本流向、支援創業創新、培育消費等新型需求,也有利於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優化融資環境、提高金融服務品質。

  曹鳳岐表示,供給側改革需要金融領域改革的配合,尤其需要資本市場改革。“改貨幣、改銀行已經不夠了,還需要資本市場改革,通過資本市場改革加大企業融資、投資、上市的力度,很多公司可以從市場得到融資,投資者也增加了投資渠道,這樣很多問題可以解決。”曹鳳岐稱。

  曾剛認為,銀行業應該從三個方面配合供給側改革。第一,客戶結構的調整。原來可能主要投資對象為大型企業或是投資平臺,現在則要調整資金投向,加強與供給側相關的領域、企業的投資。第二、行業結構的調整。供給側改革會涉及到産業結構的升級調整,有些行業將去産能、去杠桿,另一些新興産業則需要銀行新的支援。銀行一方面要限制對産能過剩行業的貸款力度,另一方面要對新型産業加大支援。第三,産品和金融服務上的創新。供給側改革未來也伴隨著金融服務方式的多元化,股權融資會加速發展,銀行信貸在社會融資中的佔比會下降,其他的融資方式會更多,所以銀行要採取更多元化的方式,支援客戶需求。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