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保護股市投資者權益是被放到“次席”了嗎?

  • 發佈時間:2015-11-13 07:1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少雷

  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對股市發展提出47字新要求,即“要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紮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相對於前期“培育公開透明和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的表述,這些表述更加深入和全面,更具現實指導意義。筆者認為,全面、完整、充分地理解其中的內涵是當前的緊迫課題,對市場中的一些疑慮應當及時給予回應。

  筆者注意到,對“融資功能完備”的表述有一些不同認識。有人解讀為中央把“股市融資功能”放在“首位”,而把“保護投資者權益”放到了“次席”。還有人認為,如果過於強調融資功能,上市公司大股東借用市值管理名義,與機構一起操縱股價獲利就會愈演愈烈。

  然而,這種理解不但很片面,甚至連“望文生義”都算不上。47字要求的第一句是“要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如同股市發展方略的一頂“安全帽”,是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紮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總前提。就是説,“加快形成……的股票市場”一句中的四個要素,都要首先考慮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按照47字要求,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股市應該是統籌融資、投資兩方面需求,建立並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依法實施監管的股市。所以,對融資者和投資者,對融資需求和投資需求,是要平衡處理、平衡對待,而不應單獨強調哪一方面“特殊重要”。

  一段時間以來,對於上市公司只顧融資、再融資,不給投資者回報的指責聲不少。在這種語境下,有人主張強制上市公司分紅,有人主張改變大股東“一股獨大”的結構,在股市行情低迷時有人主張停止新股發行和再融資。由此還衍生出一個説法,即“股市上漲吸走了實體經濟所需的資金”。於是,就出現了一些奇怪景象:一方面,中國實體經濟(企業)需要融資;另一方面,上市融資又被戴上不光彩的帽子。一方面,保護投資者權益被高調宣傳;另一方面,完善企業融資機制又無從下手。

  把融資和投資簡單對立起來的觀點,給中國股市發展上了一個套,而且不斷勒緊,這是十分糟糕的!

  筆者認為,建立以價值為導向的融資機制,完善投資者權益保護機制,是構建健康股票市場的兩個相輔相成的基本環節。如果市場融資功能弱化,投資功能也不可能強大;反之亦然。47字要求是按照統籌思想、平衡思想闡釋股市發展方針的,是環環相扣的,是完整全面的。所謂把“股市融資功能”放在“首位”,而把“保護投資者權益”放到了“次席”的理解是錯誤的。

  筆者認為,我國股市當中的一些困局不是單靠“保護投資者權益”就可以解決的,而是要從投融資雙方的需求、規範、博弈來統籌施策,逐步解決。為此,有5個問題需要厘清:

  一是無論家族企業還是國有企業的“一股獨大”,都沒有必要刻意削減,眾多跨國公司也是一股獨大的。大股東有大股東的獨特作用,關鍵是大股東要依法辦事,監管者要依法監管。二是有的大股東冒用“市值管理”名義搞價格操縱,其實與投資機構冒用“融資融券”等名義進行違法活動是一樣的,與大股東沒有簡單對應的關係。大股東違法要打擊,小投資者違法也要打擊。三是有人指責中國股市只管“一味的融資”,不保護投資者權益,這種提法既不準確,也不科學。在任何股市當中,都既沒有“一味的融資”,也沒有“一味的投資”。極度誇大投資功能,矮化融資功能,是對實體經濟運營者的不尊重。四是融資是否科學合理,關鍵在價格。不是説強調“保護投資者利益”,就能夠把融資價格搞合理了。投資者和融資者要認真談判,這是公平的本質。搞“欺詐融資”與融資本質不是一回事。五是融資機制極端重要,一個融資機制弱化的股市,註定是失敗的股市。而融資機制活躍、完備的市場,必然也是投資活躍的市場。如果不把融資、投資統籌起來考慮,保護投資者利益就是空談。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