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經濟向好趨勢不會改變

  • 發佈時間:2015-07-08 09:31:3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少雷

  下周,中國將迎來上半年國民經濟主要數據的密集發佈。中國經濟的“期中成績”無疑會成為海內外關注的焦點。日前,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表示,在中央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宏觀調控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的共同作用下,經濟總體運作處於合理區間並出現了積極變化。專家認為,目前中國經濟正處在增速換擋、轉型升級的關鍵期,穩定的基本面為經濟新增長點的爆發提供了更多時間和空間,這有助於中國經濟迎來新一輪更高品質的增長。

  基本面:數據頻現積極信號

  外部需求疲軟、人口紅利減少、落後産能淘汰……這些無一不是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的來源。但是,如果僅僅以此來定義中國經濟,則顯然是有失公允的。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透露,當前我國經濟增速平穩、就業形勢穩定、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溫和、貿易順差保持較大規模。具體看,今年1—5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與一季度基本持平;貨物貿易順差達13319億元,為去年同期的3倍。

  在主要指標呈現回暖跡象的同時,經濟結構的持續優化成為亮點。數據顯示,1—5月份,高技術産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11.3%,與上年同期相比提高了1.2個百分點。其中,高耗能行業投資佔比下降,而服務業投資佔比繼續提升。與此同時,民間投資增長、PMI(採購經理指數)連續4個月小幅擴張、部分傳統行業盈利出現回升等也都是不容忽視的積極信號。

  北京市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楊松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中國經濟今年以來實際的表現其實要好于年初各界的預期。“這樣的表現,一方面源於中國經濟自身所具有巨大的潛力和韌性,另一方面也得益於政府及時有效的宏觀調控手段及穩增長政策。”楊松説。

  政策面:求新謀變屢出實招

  韌性不小,潛力巨大。那麼,如何才能利用好中國經濟的這兩大優勢呢?為新經濟增長點的茁壯成長創造良好條件無疑是決策者在當下給出的最明確答案。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的指導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支援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運用大數據加強對市場主體服務和監管的若干意見》……在這些略顯嚴肅的政策公文中,不難找出“眾創”、“大數據”、“跨境電商”等代表經濟轉型方向的“關鍵詞”。這正是6月中旬以來國務院各項求新謀變行動的縮影。

  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曾劍秋在評價國務院推動“網際網路+”的新政時認為,11個具體計劃行動中涉及諸如創業創新、協同製造等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實際上是把“網際網路+”和整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結合在了一起,這就為國家未來的發展指明瞭方向。

  “這些著眼于新經濟的政策,不僅有利於進一步緩解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刺激經濟增長,同時也基於對新技術、新業態發展方向的把握做出了長期規劃,從而為我們挖掘經濟潛力、釋放深層活力奠定了基礎。”楊松分析。

  信心面:高質增長廣受好評

  不久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未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集聚和安居,意味著巨量居民消費品的置辦和更新,也意味著龐大的城鎮硬體和軟體設施建設,各類消費、投資需求也會因此成倍增長,創造出巨大的市場需求。這既為中國經濟增長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持久的動力源泉,也蘊含著很大商機和合作潛力。7月2日,李克強總理在法國圖盧茲出席中法工商峰會致辭: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運作總體平穩,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主要經濟指標趨穩向好。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實現今年經濟增長7%左右的預期目標。

  正是這種實實在在的美好願景,讓不少海內外學者和機構對中國經濟普遍充滿著信心。“從短期來説,中國經濟增長減速意味著政府在結構調整和為解決金融脆弱性所作的政策努力方面正在取得進展。從中期來説,這些努力有助於推動中國經濟增長模式逐漸轉型,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從投資轉向消費,從出口轉向內需。”世界銀行高級經濟學家司克禮判斷。

  專家預計,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中國經濟將走出這一輪經濟調整中最困難的時刻,迎來一個相對較好的內生增長期。

  “發達國家如果能有2%的GDP增長就已經很不錯了,而中國則有望在較長時期裏保持一個總體穩定的中高速增長。儘管這個過程並不會一帆風順,但增長的品質顯然會比過去更高。”楊松表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