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經濟運作穩定性顯著提高

  • 發佈時間:2015-02-27 15:31:13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鐘喆

  人物簡介

  牛犁,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國內外宏觀經濟、能源、國際油價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參加中財辦、國家發改委、商務部、財政部、國家能源局、北京市、國家開發銀行等單位有關“十三五”發展規劃、“潛在增長能力”、“國家能源戰略”以及國別規劃諮詢等研究課題50多項。被聘為國家戰略石油儲備中心“能源經濟與政策”諮詢專家,北京市投資顧問,中石油規劃院高級宏觀經濟專家,中國亞非發展交流協會理事,綠色低碳發展智庫夥伴專家委員等。

  個人觀點

  在大數據時代,你可以不相信眼睛,但要相信數據。在一連串數據背後,有市場的影子,也有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手。牛犁認為,中國經濟在新的一年要堅持穩中求進、認識、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調控政策將呈現兩個“度”:積極的財政政策有力度,穩健的貨幣政策鬆緊適度。除了公共基礎設施,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産業、現代服務業,2015主要投資領域為資訊電網油氣等重大網路工程、健康養老服務、生態環保、清潔能源、糧食水利、交通、油氣及礦産資源保障工程等重大項目工程包。

  在大數據時代,你可以不相信眼睛,但要相信數據。如同“大數據商業應用第一人”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説的,“世界的本質是數據,大數據將開啟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

  近日,“2015年中國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在滬舉辦,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牛犁以大量的數據分析,展現了一個新常態下中國宏觀經濟的“數據模型”。

  世界經濟保持溫和低速

  新常態,過去一年再熟悉不過的詞彙。這個詞,不僅對於中國有意義,對於世界亦然。

  牛犁説,目前,全球經濟也進入了新常態,具體便是世界經濟在較長時期保持溫和、低速、“平庸”的增長態勢,並呈現出明顯分化的特徵,增速明顯低於預期。“世界經濟正呈現出低利率、低通脹、低增長的三低狀態。過去30年,世界經濟經歷了輝煌時期,現在只是溫和、低速增長了。不像過去的擴張期。”

  牛犁展開了一張世界各國經濟數據的圖表,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數據一目了然。“近來,全球發達國家開始出現經濟復蘇跡象,以美國為代表的經濟體比較穩固,美元進入加息的強勢週期。但歐洲國家並沒有那麼樂觀。”新興經濟體則要應對減速或者下行的壓力。俄羅斯受到烏克蘭危機、通脹上升、油價下跌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經濟進入衰退,未來兩年前景不樂觀。而像巴西、南非這樣以資源出口的經濟體同樣日子不會好過。這一年,世界似乎集體看好印度的經濟增長。“其實,前些年印度的GDP增長也有10%左右,後來跌到5%以下,這兩年又開始加速。”

  新的一年,新的開始。哪些因素支撐2015年世界經濟數據的上揚?牛犁把影響世界經濟的有利因素歸納為三個“動力”:一是發達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二是發達國家系統性金融風險明顯降低,金融市場相對穩定;三是國際油價持續走低,有助於大多數石油消費國家降低生産成本,支撐其經濟復蘇,當然對資源出口國經濟復蘇不利。

  相比之下,影響世界經濟的不利因素仍然較多。首先,美元進入強勢週期可能引發新興經濟體金融風險上升。美國債務問題依然存在,歐債面臨通縮壓力,日本開徵消費稅抑制經濟增長。其次,地緣政治風險對經濟影響加大。烏克蘭危機的影響尚未消除,中東的動蕩仍將持續,給世界經濟帶來重大影響。第三是新興經濟體産能過剩嚴重、結構調整壓力較大,跨境資本出逃、金融市場波動加劇、本幣貶值壓力等風險進一步加大。

  牛犁指出,總體來看,2015年全球經濟略好于過去的一年,但仍將處於緩慢復蘇和深度轉型調整期。

  我國處於“三期疊加”階段

  房地産市場進入調整週期,對經濟的負面影響開始顯現;産能過剩的局面尚未改變;地方性債務負擔增加,財政收支壓力較大;企業融資成本居高不下,金融風險加大;企業産成品庫存增長過快;就業品質不高問題;近期出現了通貨緊縮的隱憂……一連串的問題,似乎讓中國經濟增長動力顯得有些不足。

  2015,中國經濟轉型關鍵年。擔憂的聲音不絕於耳,謹慎樂觀的也不佔少數。牛犁則認為,近年來,我國經濟運作的穩定性顯著提高,GDP連續十個季度在7%至8%之間運作。“在經濟學教科書上很難看到,屬於超級穩定的狀態。”牛犁指出,如今各行各業處在轉型陣痛,感覺沒那麼好了。尤其是實體經濟,實體經濟中的製造業,製造業領域中的能源、原材料、重化工業陣痛明顯。這也是因為,我國正處於經濟增速換檔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結構調整陣痛期的“三期疊加”階段。

  從外部環境看,以國際金融危機作為分水嶺,國際經濟失衡格局面臨強制性調整,危機使得歐美等發達國家過度消費的狀況被迫做出改變,並主動採取“再工業化”戰略重新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同時,在經濟低迷時期,各國普遍採取貿易保護措施。這就意味著我國外部需求發生趨勢性減弱。

  從國內來看,我國出口産品比較優勢逐步喪失。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各地普遍出現了用工荒問題,勞動力成本呈顯著上升趨勢。隨著房價的不斷飆升和城市建設的大規模推進,製造業土地成本大幅提高。自匯改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升值35%以上,出口商品的價格競爭力明顯下降;能源原材料價格高企,環境保護成本大幅增加。此外,隨著逐步與國際慣例接軌,雙邊及多邊貿易中已普遍享受關稅優惠待遇,入世“紅利”已經喪失。

  牛犁判斷,我國外貿出口將逐步由高速增長期轉向中速增長期。也就是説,將由入世十年來22.7%的年均增速逐步放緩至5%至8%左右的增速。

  哪些因素推動經濟增長

  哪些因素可以推動我國經濟中期增長?牛犁給出六個方向:一是全面深化改革不斷釋放制度紅利;二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將會釋放經濟增長新的動力;三是區域差距使得我國經濟迴旋餘地較大;四是我國經濟發展仍有巨大韌勁和潛力,投資和消費等內需市場空間較大;五是上海自貿區建設將帶動外資外貿發展,更高層次對外開放技術溢出效應;六是宏觀調控水準不斷提高,宏觀政策仍具備一定運用空間。

  牛犁指出,經濟運作中存在的新矛盾和新問題會加大經濟下行的壓力,而釋放改革紅利、政策創新、基礎設施投資等因素,將推動我國經濟穩定增長。“總體來看,2015年我國宏觀經濟將保持中高速平穩增長的態勢。預計2015年GDP增長7.0%左右,物價呈現溫和上漲態勢,CPI上漲1.5%左右,PPI將下降2%。固定資産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外貿出口將分別增長14%、12%和7%左右。”

  牛犁看好中國長期經濟增長。他説,2020年前,我國GDP增長保持在6%到8%之間,平均年增長7%,屬中高速水準。“德國、法國、日本追趕美國過程中,快速增長期結束後到中速增長,GDP一般會降一半,而我國經濟只是從10%的增長降到7%左右,而不是5%。日、德等國GDP調整明顯減速時已經是高收入國家,而且我國的最大特徵,每人平均GDP目前只有7000多美元一年,與高收入國家每人平均12600美元一年的標準相比,還有空間。”此外,我國住房、汽車並沒有飽和,儲蓄率雖然下降,但依然在50%左右的高位。中西部發展的差距也留出迴旋餘地。制度改革、技術研發投入帶來的增長還沒有完全體現。這些都是中國經濟發展增長的潛在動力。

  調控政策將呈現兩個“度”

  新的一年,中國經濟調控政策取向在何方?牛犁給出的基調是,堅持穩中求進、認識、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而調控政策將呈現兩個“度”:積極的財政政策有力度,穩健的貨幣政策鬆緊適度。

  牛犁指出2015年我國經濟的主要任務是,努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而在投資支援的主要領域方面,除了公共基礎設施,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産業、現代服務業。牛犁給出的答案還包括資訊電網油氣等重大網路工程、健康養老服務、生態環保、清潔能源、糧食水利、交通、油氣及礦産資源保障工程等七個重大項目工程包。

  在貨幣政策對信貸支援領域上,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棚改和社會事業等領域的支援力度;落實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嚴格控制對“兩高一剩”行業的貸款,促進産能過剩矛盾化解;通過多種方式盤活信貸存量。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區域、城鄉以及節能減排、生態保護等重大問題統一到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上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最為突出的是在原有的區域戰略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了未來幾年中國最重要的三大區域發展戰略:“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同樣,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也是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的重要內容,要健全空間規劃體系,積極推進市縣“多規合一”。

  牛犁總結,世界經濟增速呈溫和、低速、“平庸”的勢態,中國經濟增速呈中高速、穩定的勢態。“近期的測算,考慮到匯率變化等因素,我國經濟總量成為世界第一將出現在2025年前後。從每人平均GDP來看,在2022年,也就是接近建黨100週年時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