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倒奶”事件怎麼看? 內蒙古專家開出化解問題的藥方

  • 發佈時間:2015-01-16 14:05:00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倒奶”事件怎麼看?

  編者按:

  近日來,我國多地出現奶農“倒奶”事件。有人趁機唱衰中國經濟,認為“倒奶”事件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特有現象,它的出現表明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出經濟危機的徵兆;也有人鼓吹歷史虛無主義,借機宣揚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的“倒奶”事件其實與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無關。面對這些錯誤觀點,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的專家學者對奶農“倒奶”事件進行了理論研究,揭示了我國奶農“倒奶”事件與美國上世紀農場主“倒奶”事件的本質區別,分析了我國奶農“倒奶”事件的原因,並開出了化解問題的藥方。現將相關文章刊出,以饗讀者。

  內蒙古乳業發展經驗對預防和化解“倒奶”問題的啟示

  近來,我國有些地區出現了“倒奶”現象,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內蒙古乳業發展總體平穩,“倒奶”事件少有發生,這與內蒙古乳業發展的一些思路和措施密切相關。可見,內蒙古乳業發展經驗對於各地預防和化解“倒奶”問題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一)要防止和化解“倒奶”事件,必須降低乳企和奶農之間的交易費用。乳企需要自建原料供給企業,乳企和奶農要簽訂長期合同,制定保護價格,實現穩定合作。一方面,乳企從市場收購原料奶,需要尋找合適的交易對象,在洽談、簽約、執行、監督等過程中需要付出很大的費用。而如果乳企自建原料供給企業就不用外購其他利益主體的原料奶,從而就能達到減少相關費用的目的。因此,截至2013年5月,蒙牛乳業已在奶源建設方面累計投入超過40億元,參股、合建了14座萬頭以上超大型現代牧場,其還將繼續參與建設20座到30座超大型牧場,將新增投資30億—35億元建立規模化集約化牧場,三年內實現100%原奶由規模牧場提供。另一方面,要預防和解決“倒奶”問題,需要在乳企與奶農、養殖場之間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如果乳企和奶農沒有穩定的合作關係,雙方都需要不斷的搜尋新的交易對象,不斷的談判,這就增加了各自的費用。降低這種費用的重要手段是乳企和奶農簽訂長期合同,制定保護價格。內蒙古的乳業統計資料表明,這樣做的奶農能不賠錢或少賠錢,而那些合同外奶農每生産1公斤牛奶,就要賠1.7—2.2元。

  需要強調的是,在保護奶農方面,乳企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非常重要。內蒙古的蒙牛、伊利等大型乳企承擔責任,保護奶農利益,有效地防止了“倒奶”事件的大規模發生。蒙牛作為央企,更是充分地體現了國有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的社會擔當。

  (二)要防止和化解“倒奶”事件,在乳企的空間佈局上要形成聚集效應。蒙牛、伊利兩大乳業巨頭均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這些龍頭乳企成為經濟增長極,這些經濟增長極産生的巨大極化效應,逐漸轉變為擴散效應,影響和帶動周邊地區和其他産業發展。蒙牛、伊利兩大乳業巨頭作為增長極的極化效應表現為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産要素向極點聚集,聚集到一定程度又表現為擴散效應,即主要生産要素向週邊轉移。內蒙古乳業發展中鮮有“倒奶”事件是因為這兩大效應共同作用的結果。另一方面,有實力的乳企自身效益比較好,也有能力相對高價收購牛奶。如伊利、蒙牛等大企業的成本收益率平均在48.98左右,而小企業則只有7.97,前者是後者的6.15倍。

  比如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能成為全國奶牛養殖第一大縣的重要原因是距離蒙牛、伊利極短,大大節約了運輸成本。2013年該旗奶牛存欄21.98萬頭,全年向伊利、蒙牛兩大企業累計銷售生鮮乳28.78萬噸。因此遏制“倒奶”就必須圍繞龍頭企業,實現聚集經濟效應。伊利已經在全國十多個銷售大區都設立了現代化乳業生産基地,既彌補了伊利奶源基地遠離主要消費城市、産地市場容量有限的競爭劣勢,又有效解決了當地原料奶資源短缺的問題;並與當地的奶農、政府共同投資建設奶源園區基地,既最大限度縮短産品投放市場的空間距離,減少運輸週轉時間,為滿足消費者更高的需求奠定了基礎;又為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和增加財政收入。

  (三)要防止和化解“倒奶”事件,必須做大乳企,實現奶農的集約化規模經營,實現乳業發展的規模經濟。中國中小規模養殖模式成本過高是國際競爭力贏弱的主要原因。截至2013年,內蒙古90%以上荷斯坦奶牛已經集中到44個存欄萬頭以上的旗(縣、區),近80%的奶産量集中在26個10萬噸以上産能的旗(縣、區)。內蒙古50頭以上的奶牛規模化養殖比率為66.3%,比2008年提高了49.5個百分點;100頭以上的奶牛規模養殖佔比為52.9%,比2008年提高46個百分點。全區奶牛存欄300頭以上規模牧場857個,其中存欄300~499頭的450個,佔52.5%;存欄500~999頭的231個,佔26.9%;存欄1 000~3 000頭的150個,佔17.5%; 3000頭以上的26個,佔3%。這意味著,化解“倒奶”事件,就要通過增加救助奶農補貼,在規模奶牛場用地、信貸等方面提供支援等措施,儘快淘汰散戶養殖模式,轉向大牧場集約經營。與此同時,要建設奶業合作社和合作社的聯社,打造奶牛養殖産業組織模式的升級版。

  (四)要防止和化解“倒奶”事件,必須建立乳企和奶農之間的資訊分享機制,及時了解國內外乳業供需資訊,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掌握資訊比較充分者,往往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資訊貧乏者,則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內蒙古乳業之所以具有較強的區域經濟競爭力和對國際市場衝擊力的對抗能力,與內蒙古的乳企和奶農之間的有力的資訊分享機制有關。因此,化解“倒奶”事件,政府要對國內外奶源供給進行規劃並及時發佈資訊,以便讓奶農及時捕捉資訊,了解國內外市場價格走勢,以銷定産,以産促銷。奶農也要積極利用包括網際網路在內的多種資訊源挖掘有效資訊,注意預防風險。(蓋志毅 高海秀 作者分別係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內蒙古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

  “倒奶”事件爭論背後的經濟學話語危機

  近期,我國部分地區爆發了因企業拒收鮮奶而導致奶農出現“倒奶殺牛”的事件,此事一經流出,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由“倒奶”事件所引發的諸多紛爭甚囂塵上。不難看出,各方論及的內容雖然紛繁複雜,但其所有的爭論卻始終是圍繞著一個中心議題,即:“社會主義倒奶”與“資本主義倒奶”之間到底有無本質的區別?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一些網評文章甚為奇特,其所持觀點極具代表性並頗有市場。文章認為,“倒奶”都是供給過剩的産物,與主義問題毫無關聯,那種曾把“倒奶”作為“萬惡資本主義”標誌的説法是荒謬的;同時,“倒奶”是很正常的經濟活動,對於個體奶農而言,雖然“倒奶”是悲劇,但卻是最理性的選擇。很明顯,依照這樣的邏輯,“倒奶”不僅被排除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既有視野,而且還被當成一種在任何社會制度下都“很正常”的經濟活動和“最理性”的選擇,這樣一來,馬克思有關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科學論斷便被兵不血刃地消解殆盡了。透過這些文章,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各方圍繞“倒奶”事件的爭論,其實質是其背後的經濟學話語權之爭奪。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不斷被弱化和西方主流經濟學不斷增強的宏觀背景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自身一直面臨著經濟學話語缺失乃至失語的風險與挑戰。“倒奶”事件爭論的出現,只是再次證明了矛盾的一般性總要通過其特殊性體現出來。

  那麼,在馬克思主義的視野下,“社會主義倒奶”與“資本主義倒奶”之間到底有無本質區別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産黨宣言》中就認識到,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現代生産力反抗現代生産關係、反抗作為資産階級及其統治的存在條件的所有制關係”的結果;並且各自在《剩餘價值學説史》和《反杜林論》中針鋒相對地批判了資産階級經濟學家從表像出發,把經濟危機的發生歸咎於與資本主義本質無關的個別經濟現象的錯誤論調。在馬克思看來,必須要嚴格區分經濟危機的發生徵兆和原因,以及危機的各種表現形式和作用因素。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倒奶”只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表面現象之一,相對於産生經濟危機原因的必然性和根本性而言,其僅是構成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必要非充分條件。“社會主義倒奶”和“資本主義倒奶”的本質區別就在於:“資本主義倒奶”具有必然性,其根源於社會化生産和生産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之間的這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基本矛盾衍生出的個別企業生産的有組織性、有計劃性和整個社會生産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與資本主義生産有無限擴大化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直接構成了驅動“資本主義倒奶”的動力系統;而“社會主義倒奶”具有偶然性,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這對社會主義基本矛盾否定了“倒奶”的內在必然性,而價值規律和國際資本主義擴張為“倒奶”的存在提供了一定的客觀可能,但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卻又可以能動性地進行糾偏控制。因此,“社會主義倒奶”僅是一種可治性的經濟波動的表現形式,而“資本主義倒奶”則註定是一種痼疾性的經濟危機的表現形式。歷史與邏輯在趨勢上是統一的,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也無可辯駁地證明了馬克思有關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理論的科學性。自從1825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一次經濟危機爆發至今,資本主義已經完成了由自由競爭到一般壟斷再到國家壟斷、國際壟斷的演化發展,但經濟危機始終猶如夢魘般揮之不去。儘管資本主義在新的再生産條件的重建下不斷得以“鳳凰涅槃”,以至於使得資本主義可能將會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在“兩個必然”與“兩個絕不會”之間不斷徘徊遊走,但資本主義源於“垂朽”的經濟危機根源而決定的消亡趨勢卻是不曾也是絕不會更改的。

  最後,我們更應該探究是什麼混淆了“社會主義倒奶”與“資本主義倒奶”兩者之間的界限?是什麼湮滅了馬克思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理論真理的光芒?毫無疑問,是西方主流經濟學嚴重地染指了我們的公眾主流媒體,替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全面接掌了經濟學話語權。西方主流經濟學鼓吹理性自私人的人性假設,恪守著原子式個體主義的分析範式,將所有國民財富生産與分配的過程均偷換為技術化、去階級化的資源配置過程,竭力抹煞資本主義生産目的的剝削本質並藉以為剝削制度辯護。重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話語權之路任重而道遠。(肖斌 作者係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廈門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後)

  “倒奶殺牛”:非典型的供給過剩事件

  新年伊始,山東濰坊爆出中小規模奶牛養殖戶“倒奶殺牛”事件,“倒奶殺牛”現象逐步蔓延至河北、黑龍江等乳業主産區,甚至出現在廣東等南方地區。原蘇聯傳統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作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標簽的“將牛奶倒進大海現象”的出現,是否是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下出現經濟危機的先兆?

  事實上,看似完全相同的兩种經濟現象背後卻是完全不同的成因。目前我國出現的“倒奶殺牛”現象與馬克思《資本論》中描述的經濟危機完全不同,與經濟危機先兆也沒有任何關係。

  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視角看,經濟危機的本質是生産相對過剩的危機,即相對於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過剩。在早期資本主義國家之所以會出現一方面大量群眾無力購買牛奶,一方面出現廠商將牛奶倒進大海的經濟危機現象,是由資本主義生産目的,即“首先不是‘獲得別的産品’,而是佔有價值、貨幣、抽象財富”決定的。馬克思曾講到,從商品到貨幣的過程是商品“驚險的跳躍”,如果這個跳躍無法獲得足夠的利潤,廠商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時候,其寧願選擇傾倒的方式是不會選擇降價的方式滿足勞動人民的需求。

  我國目前出現的“倒奶殺牛”現象恰恰是中國乳業在全球市場競爭中的一種陣痛和整合的反映,是中國乳業消費結構升級和消費選擇多樣化的反映,也是重構乳業價值利益鏈訴求的反映。

  此次“倒奶殺牛”是一次非典型的供給過剩事件,國內乳品企業自控奶源大幅提高是導致散戶奶農倒奶的原因之一。“得奶源者得天下”是中國乳業的共識,“三聚氰胺”事件後,國內大型乳品企業加大了自有牧場的建設力度,對散戶奶源的需求,也大幅減少。以乳業龍頭伊利為例,其奶源已實現大部分來自自建或合作牧場,規模化集中化養殖在奶源供應比例中達95%以上。

  “倒奶殺牛”現象背後是中國乳業從區域市場、全國市場,走向全球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表現。中國乳業經過30年的發展,從區域市場競爭發展到全國市場的競爭,隨著上海自貿區的建立,以及中新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中澳自由貿易協定實質性談判的結束,中國乳業進入到全球市場的競爭行列。全球奶源的供給和價格變化直接影響、衝擊國內乳品企業的生産經營, 2008年至2013年,我國進口乳製品從35萬噸增至159萬噸,年均增長35%,奶粉進口從10.1萬噸增至85.4萬噸,年均增長53%,奶源自給率則從95%下降到了78%。2014年國際奶粉價格大幅下滑,從2014年1月份到2014年10月,紐西蘭進口奶粉價格從42000元/噸跌到21000元/噸,乳品企業調整了部分産品的生産配方,用奶粉替代生鮮乳,減少了生鮮乳的使用量,進口增長衝擊是此次奶源過剩的主要原因。

  “倒奶殺牛”現象折射出目前我國液態奶供給結構與居民消費結構不匹配,不能滿足居民消費選擇多樣化的需求。目前,我國液態奶中常溫奶約佔70%,低溫奶(保鮮奶)僅佔30%,這種不合理的産品結構有利於大量奶粉的進口,卻不利於國內鮮奶的收購與加工。目前我國液態奶的産品結構具有滿足過去模倣型排浪式消費的特徵,現在模倣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這就要求乳製品企業不斷進行産品創新,特別是擴大差異化鮮奶産品的供給,既可以滿足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需求,又可以增加對鮮奶的收購與加工規模,也可以避免消費者“用腳投票”使市場銷售受挫、市場佔有率下降。

  “倒奶殺牛”現象背後反映著農産品市場容易出現“市場失靈”,需要政府的有效干預。“倒奶殺牛”事件出現後,農業部通過協調乳品企業增加收購、啟動奶業生産監測、加大政策扶持和救助力度,處理賣奶難,保護奶農利益、穩定奶業生産。事實上,乳製品屬於農産品,具有農産品的週期性特徵,農産品的生産難逃“蛛網模型”的怪圈,極易發生豐産不豐收的“谷賤傷農”事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是古典的自由放任的市場,市場在農業領域往往表現的是“失靈”,因此各國政府都通過各種各樣的財政政策對農業生産和農業品給予補貼。

  雖然此次“倒奶殺牛”是一次非典型的供給過剩事件,但是,我國政府及時出臺保護奶農利益、穩定奶業生産的措施。措施之後,更需要重新梳理全球競爭格局下中國乳業的産業鏈與價值鏈,重構經濟新常態下中國乳業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趙海東 作者係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內蒙古大學經管學院教授)

  相似事件 本質區別

  從2014年底到2015年初,我國多地乳企拒絕或者減少收奶,奶農“倒奶”的報道頻頻見諸報端,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回顧歷史,很容易讓人想到,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美國,曾經發生過類似的倒奶事件,類似的一幕在近一百年後的中國再次上演,是否意味著當今中國的經濟正在走當年美國經濟危機的“老路”?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上世紀30年代發生在美國的倒奶事件與當前發生在我國的“倒奶”事件有著本質的區別

  上個世紀30年代的美國,由於生産的普遍相對過剩,多數産品都出現了滯銷現象,由此引發了近三分之一的企業倒閉和工人失業。為了應對空前嚴重的危機,維持産品的價格,美國農業資本家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用小麥和玉米代替煤炭作燃料,四分之一的棉田在即將收穫時被鏟掉埋在地下,這類悲劇性事件在全美境內普遍的發生著。而令人痛心的是,此時有大量的美國民眾正在遭受著饑餓和營養不良的困擾,甚至有大量的人被餓死。據1932年9月《幸福》雜誌估計,美國有3400萬成年男女和兒童,約佔全國總人口28%的人無法維持生計(1100萬戶農村人口未計在內),流浪人口達200萬,僅紐約一地1931年一年中記錄在案的餓斃街頭的案件就有2萬餘起。這一時期出生的兒童身材矮小,後來被稱作“蕭條的一代”。當美國參加二戰需要補充大量兵員時,因體質不合格遭淘汰的人達到40%。

  從上述史料中我們不難看出,導致美國當年發生倒奶事件的根本原因在於美國經濟陷入了嚴重的、全面的生産過剩危機,而導致危機産生的根本原因在於這個國家生産資料的私人佔有與生産的社會化之間存在著的尖銳矛盾,作為資本主義制度根本矛盾的産物,經濟危機及由此産生的生産相對過剩和消費相對不足的現象自然無法避免。

  而當前發生在我國局部地區的奶農“倒奶”事件,只要稍加留意的話,就會發現與歷史上美國的倒奶事件在發生背景、倒奶主體以及對消費者的影響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是迥然不同的。

  從經濟背景來看,當年美國發生倒奶事件是在經濟發生嚴重危機的背景下出現的,經濟出現了大衰退,大批企業倒閉、銀行破産、工人失業,人們生活困頓,社會動蕩加劇,倒奶事件乃是經濟危機嚴重到一定程度的一種體現。而當前我國經濟運作狀態平穩,産業有序發展,城鄉人民總體生計保障良好,市場供求兩旺。不僅如此,良好的中國經濟發展態勢,推動了周邊地區和世界經濟的穩步發展。

  從倒奶主體來看,當年美國倒奶事件的主體是農業資本家(農場主),他們大多有著龐大的生産規模,對牛奶價格有著很強的操控能力,他們之所以要倒掉牛奶,並不是牛奶賣不出去,而是為了維持牛奶的高價以及自己的高收益而有意為之的理性行為。而當前我國發生的“倒奶”事件,其主體主要是小規模生産的奶農,他們往往是牛奶價格的被動接受者,之所以倒掉牛奶是因為牛奶賣不出去而被動選擇的無奈之舉。不僅如此,與美國農業資本家不同的是,這些奶農在不得不“倒奶”的時候,優先將牛奶免費送給了周邊的敬老院等機構,或者提供給周圍的非奶農戶飲用,甚至免費送給養豬戶來喂豬,以求物盡其用。這與當年美國農業資本家寧可將牛奶倒掉,也不提供給即將餓死的饑民飲用,有著雲泥之別。不同的經濟基礎決定不同的上層建築,資本家的冷酷無情和中國奶農的濟世情懷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對資源利用方式的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

  從對消費者的影響來看,當年發生在美國的倒奶事件,是資本家為了操縱牛奶價格而有意進行的行為,人為地壓縮供給,導致眾多受危機影響而收入降低的消費者被迫減少甚至停止了對牛奶的消費,從而嚴重影響了消費者的福利。而當前我國局部地區偶發的“倒奶”事件,並未對消費者的牛奶消費産生消極影響,目前國內乳製品市場供應充足,乳製品價格穩中有降,廣大消費者的乳製品消費並未受到影響。

  可見,我國發生的奶農“倒奶”事件,不僅與當年美國倒奶事件有著本質的區別,而且只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局部事件,是全球化時代市場體系不完善,社會總供求出現暫時性結構失衡的體現。經濟的全球化導致了經濟的“環球同此涼熱”,我國在融入世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根據相關規則,不得不調低了應對、防範國際經濟波動的“防火牆”,這自然使得我國經濟易受到世界經濟和國外資本的影響,對此我國乳品産業的發展概莫能外。

  國際奶價的走低是推倒我國奶農“倒奶”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自2014年春天起,隨著美國、澳大利亞等地牛奶産能的增加,俄羅斯實行進口禁令,國際市場牛奶供大於求,奶價大幅下行。全球奶價自2014年3月開始持續下跌,紐西蘭、歐盟的原奶價格跌幅達40%。國際奶價持續走低不但影響了我國乳製品的出口,更主要的是,進口奶粉數量的急劇增長使得國內乳製品市場份額被國外乳企迅速擠佔,數據顯示,2014年前11個月,我國進口奶粉88.4萬噸,同比增長20.2%。進口奶粉的價格優勢,即1噸進口奶粉到岸價比1噸國産奶粉低1萬元左右,促使國內眾多乳品企業轉為使用更多的進口奶粉作為加工原料。以進口奶粉為原料生産的還原液態奶的成本要比用生鮮奶生産的液態奶成本低得多的客觀現實,使很多企業減少了對國內生鮮乳的使用,這就直接對奶農牛奶的收購産生了影響,催生了奶農“倒奶”事件的發生。

  不僅如此,在進口奶粉數量迅速增長的同時,2014年我國國內生鮮乳産量也增長了5.2%,這就使得我國乳品産業遭受了來自國內外奶源供給雙重增加的壓力。而與此相對的卻是,受到抑制的國內乳品需求。一方面,國際市場乳品價格的持續走低使我國乳品出口變得更加困難。2014年1~11月份出口乳品3516.1萬噸,出口金額6730.8萬美元,與2013年同期相比,出口量增長8.2%,出口金額增長29.6%;而2014年1~11月份我國進口乳品1.7億噸,進口金額61.5億美元,與2013年同期相比,進口量增加20.6%,進口金額增長38.5%。我國乳品貿易存在的巨大逆差,表明國際市場對我國乳品需求的增長乏力。此外,隨著中澳自貿區簽訂、歐盟牛奶生産配額解禁等,今後我國乳品産業將面臨更多來自國際市場的競爭壓力。另一方面,由於“三聚氰胺”等乳品品質安全事件的心理影響尚未消除,以及進口乳製品價格的下降,促使許多國內消費者選用進口乳製品替代國産乳製品,影響了國內市場對國産乳品的需求,進而影響了乳品企業對生鮮牛奶的收購,成為奶農“倒奶”事件發生的重要推手。一邊是奶農在倒奶,另一邊是國人在喝進口奶,這種黑色幽默式的現實,使我們不得不儘快反思我國乳品産業的發展。當前我國發生的奶農“倒奶”事件暴露出我國乳品産業存在著國際競爭力弱,生産成本高、效率低,沒能形成一體化産業鏈等突出問題,在國際乳企降價競爭的衝擊下,處於分散、弱勢的我國奶農自然便成為市場風險的最大承擔者。

  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倒奶”事件在未來能夠得到有效避免

  當前我國經濟不但在總量上保持了超過7%的增長,而且正在進行深刻的結構調整,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不僅使國家對各個産業發展的調控更加明確有力,而且能夠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使奶農“倒奶”這類事件在未來得以有效避免。為防止此類悲劇事件的再次發生,我國政府要更好地發揮積極作用,在以嚴格的品質監管重新贏得國內外消費者對我國國産乳品品質、安全信心的基礎上,採取長短期、多管齊下相結合的綜合措施。長期來看,必須建立民族乳業發展的長效機制,推動民族乳業的轉型升級和健康發展。對此,政府要通過努力推進奶牛養殖、乳品生産技術的研發和推廣,降低國內生鮮牛奶及其加工産品的生産成本,提高原奶和乳製品的品質,增強我國乳品産業的競爭力;積極扶持奶牛大戶、聯戶經營、家庭牧場等經營主體,大力扶持奶農合作社發展,提高奶農組織化程度,提高奶農的原奶議價能力;穩步推行原奶的支援價格和原奶生産保險等政策,保護奶農的利益,保障其原奶生産的物質和精神動力;鼓勵奶農和乳品企業簽訂長期的原奶供銷合同,並以法律手段確保合同的忠實履行,等等。短期來看,各地政府要千方百計組織協調乳品加工企業保證生鮮牛奶的收購,督促乳品企業履行收購合同,同時發揮地方奶業協會和奶農合作組織的作用,維護生鮮牛奶正常收購秩序。還要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出臺奶粉收儲補貼、救助奶農補貼、信貸金融支援等辦法,幫助奶農渡過難關,等等。(楊靜 作者係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研究員)

  “倒奶”並不都是經濟危機

  去年下半年以來,在國際奶價下降、進口奶粉衝擊和國內乳品消費不振等因素的推動下,我國許多地區出現了因賣奶困難,引起奶農“倒奶”甚至“殺牛”的現象。這種“倒奶殺牛”的現象,其實前些年也在有的地方出現過,關注的人並不多,但最近卻引起了廣泛的重視,一是因為倒奶的地區相比以往範圍要廣、程度要深;二是因為有人聲稱,“倒奶”現象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表現,從而引起了對當前中國經濟狀況甚至中國道路的爭論。

  有人“驚呼”,美國“農場主倒奶”這種資本主義的特色今天竟然進入了我們的社會主義。還有人認為,這就是那個傳説中的資本主義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的現實演繹,中國已經身陷生産過剩的經濟危機中。也有人出面辯駁説,“倒奶”與經濟危機無關。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下的“倒奶”事件,主要是社會制度所造成的,是當時社會勞動人民在資本家盤剝之下有效支付能力以及社會有效需求不足所造成的。而現在我們的一些“倒奶”事件,則根本不是“沒錢買奶”或者社會消費能力不足,而是國內奶業在市場經濟競爭下的一種行業陣痛期。

  中國有句古話叫,不為良相即為良醫。它表明對於政治經濟現象認識與診斷疾病有類似之處,都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例如,肺炎會引起發燒,但發燒的並不都是肺炎。同樣地,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曾使得美國資本家把大量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但並非只有經濟危機才會引發這種倒奶現象。市場經濟的不確定性,會在很多商品的生産上,交替引起供給不足與供給過剩的現象。當出現全面的生産過剩時,就會發生經濟危機,而在只是局部的供給過剩時,經濟危機並不爆發,但處於局部供給過剩狀態的商品仍然可能會出現倒奶這樣的部分銷毀現象。例如,有時我們會看到一些地方出現蔬菜集中上市,銷路不暢,菜價暴跌,導致蔬菜直接爛在地裏無人采收的現象。

  那麼,這次大面積發生的“倒奶”現象是否意味著中國已經身陷生産過剩的經濟危機之中呢?它與經濟危機到底有沒有關係呢?對此,我們首先要對經濟危機作個界定。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即便中國自身沒有發生經濟危機,但如果世界主要國家正處於經濟危機之中,中國已然被世界經濟危機所包圍,並受到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是不能説中國完全沒有身陷經濟危機的,也不能説中國受到世界經濟危機影響的領域所發生的現象完全與經濟危機無關。

  由此,我們説,最近這一次國內出現的“倒奶”事件並不是一次簡單的國內奶業在市場經濟競爭下的一種行業陣痛期現象,而是與國際經濟危機有關的一種現象。正是因為2008年世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爆發了經濟危機,而且直到今日仍未步出經濟蕭條,造成世界奶業嚴重生産過剩,國際奶價下跌,使得中國成為國外過剩奶粉的傾銷地,進而嚴重衝擊中國國內奶業生産,這才引起了大面積的倒奶現象。這一現象不代表中國發生了經濟危機,但也不能説與經濟危機無關。

  既然發燒了,雖然不是肺炎,但也得治,只是不能按肺炎來治,而是要對症下藥。首先是隔離致病源,其次是使病人得到休養,再服用相關藥物。當前,農業部要求各地採取有效措施,通過協調乳品企業增加收購、啟動奶業生産監測、加大政策扶持和救助力度,全力以赴處理賣奶難,保護奶農利益,穩定奶業生産。這只是使病人得到休養的措施,對於徹底解決問題還是很不夠的。

  其實,就隔離致病源來説,應當要求展開國外奶製品進口的反傾銷調查,限制或延緩國外奶製品的大量進口,回升國內奶製品價格,為處理賣奶難贏得較為充裕的時間。

  而就服用相關藥物而言,有關方面必須認識到,除非具有壟斷性和高智力特徵,否則類似傳統小農經濟的小微生産方式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只能是一個弱不禁風的扶不起的阿鬥。因此,要徹底解決奶農“倒奶殺牛”的問題,首先要消滅奶農身份,使奶農轉變為奶業合作社社員或奶企自身所有的養殖場的員工,增強其抗風險的能力。其次,當前中國人的奶製品攝入量是偏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奶製品市場混亂,還原奶冒充鮮奶的問題仍然存在,奶製品中雌激素和抗生素的含量令人質疑,使很多消費者不敢消費奶製品。對此,政府應當發揮自己的積極作用,加強奶業生産品質的監督和檢測,並及時向公眾反饋,嚴防類似“三聚氰胺”事件的發生,消除奶製品市場的混亂,使公眾能夠放心地購買國産奶製品,這樣中國國産的牛奶就有可能從目前的暫時供給過剩,轉變為供給相對不足。(余斌 作者係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