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合匯進軍浙江農村金融 專家稱應給其空間發展
- 發佈時間:2014-12-08 17:18:1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畢曉娟
2012年5月浙江麗水農村金融改革試點正式啟動,2年多來,伴隨著浙江農村金融的探索發展以及現今網際網路金融的大發展,除卻傳統商業銀行,在浙江,P2P農業貸款、農林信託、土地流轉信託等金融創新模式亦進軍農村金融,拓深農村金融服務渠道。
對此,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教授徐旭初對中新網記者表示,浙江林權信託、土地流轉信託及P2P網貸等金融模式服務“三農”經濟,目前還看不清其發展。但是存在即有一定的合理性,應該“放水養魚”,讓市場去判斷和檢驗。這些創新在拓寬為農服務金融渠道的同時,也有利於打破傳統對“三農”的“金融歧視”。
土地流轉與林權信託 創新先行
2013年,三中全會《決議》明確提出,在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前提下,賦予農民對承包地佔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
浙江省社科院産業經濟研究所沙虎居教授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如何改善當前農村金融的信用環境、如何實現“小服務、大民生”是現在浙江農村金融改革探索的重點。怎樣將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的流轉權以及土地的經營權等通過金融創新,盤活農民資産,讓農民享受平等的經濟成果是現在農村金融的主要探索目標。
根據浙江統計資訊網的數據表明,2013年,浙江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16106元,連續29年位居全國各省(區)首位。至2013年,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率97.0%,宅基地跨社置換、有償退出和有償使用試點穩妥開展。
數據顯示,全省已有小貸公司314家、農村商業銀行19家、村鎮銀行64家;已有541家融資性擔保機構,億元以上擔保機構上升到117家。農房抵押貸款餘額達到108億元。
浙江農村金融改革的成效漸顯,同時,據記者了解,在浙江農村金融改革的探索過程中,除卻傳統銀行及擔保機構,信託也已經開始進入農村金融領域。信託——往往是高收益和高風險,其進入“三農”領域值得關注。
據記者了解,全國首個林權信託項目——“綠色搖籃1號”,目前在麗水開展。當地鎮政府為委託人,村民為受益人,萬向信託為受託人。信託標的是公益林,由於耕種有收益,通過信託模式將收益憑證化,萬向信託相當於擔保人,與其他金融機構協作,對未來權益的契約憑證化,從而將遠期收益逐步釋放出來。農民以此做抵押做貸款,獲得附加值更高的收益。
萬向信託方面向中新網記者表示,林權與土地流轉信託還是有吸引力的。土地流轉是承包的形式,所有權、使用權不發生本質性的變化,也有很多規劃上的限制,地産開發商其他機構對流轉的土地興趣不是很大,但是將未來權益憑證化後産生額外的收益,對當地的農民及政府會有一定利益的收穫。
萬向信託相關負責人向中新網記者指出,林權是政府專項資金保證的,通過信託賬戶進行保管,防止資金被挪用。通過此賬戶來發放給村民,保證一定的時效性。農民如果貸款,經營困難,一時還不了款,則用信託賬戶裏的資金優先還款,由另外一家金融機構——信託,對貸款模式會有一定的幫助。
“做服務‘三農’的信託項目是將未來的林權收益憑證化,盤活現有經濟活動下的資金流。目前模式下,信託公司不賺錢,仍是在探索階段,沒有明確的利益,若有利益則會有很多公司進入,而現階段進入這些項目的信託公司很少。主要是信託回歸本源的探索和履行社會責任。”該負責人説到。
據記者了解,林權信託和土地流轉信託是萬向信託有限公司在浙江省政府和銀監局的共同支援下首次試水農村金融,而林權信託則是全國第一家。截止目前,萬向信託在浙江省共試水1單林權信託,2單土地流轉信託。由於農村土地和林地的特殊性,以做長期項目為主。
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教授徐旭初對此向中新網記者表示,做土地流轉信託和林權信託的在浙江省內的情況還不多見,就浙江來説土地沒有太多的撂荒,利用效率還是較高的。但是通過信託創新將林權收益憑證化,盤活農民現金流等還是一件好事情。關鍵是收益是多少,有多少土地可以做,同時農民願不願意做這個事情。
“將土地的經營做信託,可以嘗試也應該允許嘗試,雖然現在看不清楚其未來的發展,但是應該由時常自我調節,政府、專家都不妄下結論。深化改革,應該慢慢推進,給金融創新一定的空間,注意觀察,幫助其成長和解決問題。”徐旭初説到。
P2P涉足農村金融 利於破除“金融抑制”
除卻上述土地流轉信託和林權信託進軍浙江農村金融,記者也發現,在網際網路金融浪潮的大發展下,在浙江多地P2P平臺進入農村鄉鎮小微企業以及給農林生産進行融資方面也已呈點面狀發展。
據記者了解,以浙江鑫合匯網貸平臺為例,此前,其利用其網貸平臺開發“鑫農貸”産品給杭州臨安山核桃農民提供貸款。客戶經理通過走訪當地農戶,採集各個信用村、自然村農戶資訊,由其擔保公司——中新力合擔保公司和臨安當地的小擔保公司合作,核實農戶資産情況以及融資用途,出具保函。最後由鑫合匯進行募資、放款。
鑫合匯董事長兼總裁胡德華向中新網記者表示,這次農民貸款,一共做了10單左右,大致授信1000萬,但這只是一個開始,是驗證性的試探。農民資金來源從銀行轉變為網貸平臺,大大改善了融資的便捷性,此次探索的融資成本在同業中也是很低的。
“後續會在橫向和縱向擴大臨安農民貸款的模式,依賴於線上線下團隊的高效協同,在浙江、江蘇、上海有分公司的地方都慢慢開展,給實體經濟,給投資者提供安全可靠的收益平臺。”胡德華説到。
但是,眾所週知,從2013年起,網貸平臺茁壯成長的同時,也伴隨著不斷的跑路風潮。據不完全統計,截止目前,已有122家網貸平臺出現提現困難、詐騙、歇業、跑路,被套資金超20多億。其中在浙江,包括浙商貸、好想貸、幫你貸等20多家網貸平臺出現不同程度的經營困境。
P2P網貸平臺亂象叢生,而農村金融相對其他金融體系來説無論是金融環境還是農民金融知識水準都更顯脆弱。那對於此種農村金融的創新形式,又該如何看待?
胡德華對此向中新網記者表示,P2P亂象、跑路,本質上來講,做資金池是源頭,也有行業經營的風險。現在是一個行業的整合期,來自國家,行業與機構的監管的完善,最終結果是規範的行業狀態。後期基於信用之上的基礎,多家競爭,掌握資産品質和平臺拼品牌以及投資者的收益,最終形成一個平衡。
對於P2P涉足農村金融,胡德華也表示,涉及農戶貸款與別的投融資體驗完全不同,與農民現場簽合同,農民知道這個錢是從網路平臺上來的,資訊是透明的,但農民對於錢需求的迫切性大於追蹤錢到底哪來。對農民來説,他信任的是擔保公司,中間會有一個解釋的過程,此外長時間的交流,農民對客戶經理也是比較信任的。
胡德華同時指出,農民從以前不了解網路平臺到開始使用和信任它,是一個質的變化,間接也起到了教育投資者的一個過程。如今農民也知道現在網際網路金融的興起以及線下風控的紮實,所以本質上不會有所排斥。
對於網貸平臺涉足“三農”的相關風險,胡德華也認為,研發此種産品,前後幾個月,風險控制比較複雜,畢竟是一個産品的誕生。客戶經理和農民簽合同可能是批量,這個過程是比較長時間,産品化風控做好後,進行批量授信,線上募集資金,後期貸款就會很快。
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教授徐旭初也向中新網記者表示,P2P現在是亂,但是也是一種金融創新。對於“三農”來説,其獲得銀行信貸是比較困難的,抵押是關鍵。且在農村地區活躍的小微企業貸款需求也很大。網際網路金融模式對於打破長期存在的對“三農”及小微企業的“金融歧視”打開了一個新渠道。
“當然,對於銀行對“三農”貸款的一些政策,也不能一味的苛責銀行,銀行也有其經營的原則。但是,網際網路金融的出現並涉足農村金融,這對於打破‘金融抑制’,促進農村金融更靈活的發展其存在的意義。”徐旭初説到。
農村金融創新或促進市場多元化
進入21世紀以來,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決策,著力統籌城鄉發展,緊緊圍繞農業轉型升級、農民持續增收的目標,認真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全省農村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
農村金融的改革試驗使浙江農村經濟邁向新階段,而多元化的金融服務模式的出現也有力地盤活了農村金融這一龐大市場。
對於企業在農村金融領域進行金融創新,助力農村經濟發展的情況,專家也紛紛向中新網記者表示,無論是傳統銀行助農還是信託項目還是網際網路金融,都是一種趨勢,有利於農村金融的多元化發展。
徐旭初認為,農村金融本來就處於探索之中,一些金融創新的舉措值得嘗試。現在深化改革的道路中,一些政策推得太快,不發應該稍微慢一些,給創新一些空間,注意觀察,政府幫助企業、農民和相關金融機構共同解決問題。
沙虎居也指出,現在不能用傳統的金融監管來看待網際網路等金融創新,對於每一種模式應該看到其特殊之處,政府應該優化環境、正確引導,做到誠實資源和農村資源的共用,讓農民平等地享受經濟果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