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理財 > 理財要聞 > 正文

字號:  

養老保險繼承再起爭議 退休後多少錢夠用?

  • 發佈時間:2016-02-29 14:53:00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傅洋 J004  責任編輯:畢曉娟

  

  插圖 關印 H252

  對於養老金,人們總是存在各種複雜的感情。有的時候,人們擔心養老金不夠用,根本不能支撐退休後的生活,這也就是“人還在,錢沒了。”另一方面,人們又擔心:“要是人先走了,繳納了很多年的養老金是不是也一樣不在了?”最近,人社部表示,下一步在養老保險制度修正的時候,統籌賬戶應該設定一個最低發放年限,如果沒達到最低年限,剩餘年限的錢也應由子女繼承。關於養老金可否繼承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而退休後,多少錢夠用,不但是許多老年人的現實問題,也引發很多年輕人的思考。

  退休後多少錢夠養老?

  未來中國老年人有多少?公開數據顯示,我國現在60歲以上人口為2.1億,佔總人口的比重達到15.5%。根據預測,2020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將達到19.3%,2050年將達到38.6%。

  老年群體的數量龐大,對於個體來説,多少錢夠退休養老也是一直存在各種討論。幾年前,北京金融學教授鐘偉提出,“2027年退休的職工,在京、滬、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預備1000萬元養老也未必夠。”雖然,不少專家指出該教授觀點言過其實,但也反映出這樣一個現實,未來養老不輕鬆。

  到底北京養老需要多少錢?具體到每個家庭也不盡相同。從央企退休的趙先生和老伴退休的全部收入加起來在8000元左右。雖然和退休前家庭年收入40萬元不能相提並論,這個退休金在北京也就算中等水準。但趙先生表示,如果不生大病,家庭沒有意外的重大開支,也夠生活的了。

  趙先生算了一筆賬,首先不用還房貸,老兩口每月吃飯花銷為2500元。日常水電和交通出行花銷為800元。生活日用品和雜物支出為1000元。退休聚會和娛樂支出為1000元。帶孫子出去玩買零食和玩具支出600元。每月的盈餘再加上存款,可供老兩口出去旅遊一次。這樣算下來,只要不得大病,一家兩位老人退休金8000元足夠了,如果再節省一些,5000元也夠。

  事實上,到底多少錢夠養老,國際上是用“養老金替代率”計算的,也就是以“某年度新退休人員的平均養老金/上一年度在職職工的平均工資收入”來計算。

  一般來説,退休後每月收入能達到退休前每月收入的80%左右,就可基本維持老年基本生活所需,並保證一定的品質。眼下已經退休的父輩人群中,不少人的養老金替代率在80%到90%左右,因此退休後他們仍能維持過去的生活水準甚至還能有所提高。

  不過,對於目前社會的中産階層,已經過慣了“好日子”,基礎養老可能不能滿足其需求。一位40歲的上班族男士告訴記者,如果退休後僅僅生活,在北京5000元也能過。但是前提是沒有其他花銷,比如不買高科技産品,不買新款手機電腦,不去最流行的餐廳吃飯。對於父輩來説這不成問題,但是對於網路時代的一代人來説,這些都是需要未來支出的,基礎養老根本不夠。

  養老金繼承制有望實施

  上班族,每個月的工資條上都有繳納社保這一項,對於這個項目真正意味著什麼,很多年輕人現在可能並不清楚,因為這些養老保險和自己退休生活的關係似乎要過幾十年才能體現。

  而對於老年人來説,養老保險卻意味著每個月去銀行排隊的一天,意味著大部分生活來源,對於其上面幾十元金額的變動,他們也一清二楚。

  正是每月都要繳款,讓很多人對於養老金的餘額歸屬有著別樣的擔心,特別是對於繳納養老金“虧了”的擔心。有人表示“工薪族用幾十年的職業生涯交錢,但是可能去世後,自己交的錢還沒有領完就‘充公’了,難道我們只能寄希望於活得久一點嗎?”

  其實,這也是一種誤讀。查詢人保部《實施〈社會保險法〉若干規定》就可以看到其中有明確規定: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如果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按照國家規定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參保人死亡的,個人賬戶中的餘額可以全部繼承。而在此前,參保人死亡,繼承人只能繼承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及利息等資金,但個人賬戶中的政府補貼(含政府代其繳納的養老金)的資金或餘額,則不能繼承。

  “個人賬戶中的餘額可以全部繼承”已經明確寫入了法律條文,似乎可以解答一些人的疑問。近日,又有人保部門的專家向媒體表示,下一步在養老保險制度修正的時候,統籌賬戶應該設定一個最低發放年限,如果沒達到最低年限,剩餘年限的錢也應由子女繼承。

  多繳納養老保險合適嗎?

  年輕的上班族小張,其單位為他繳納養老保險是按照最高的上限繳納的,拿到扣除養老保險後不多的工資,小張覺得這個月的錢不夠用了。對於繳納養老保險可以多領退休金的説法,小張覺得那是很遙遠的事情,而且現在所繳納的養老保險未來領取不一定合適,還不如現在手頭多寬裕些。

  中年人老王是個自由職業者,需要自己繳納社保。在繳滿了15年養老保險之後,他沒有再繼續繳納養老保險。因為別人告訴他:活得長才合適,萬一活到60歲人沒了,多繳納養老金也不划算。另外,考慮未來通脹,養老金也拿不到多少。

  實際上,人們的這種擔心並非個案,社會對於多繳多得的養老保險激勵機制一直存在爭議。養老金划算與否與人們的預期壽命有關。以5000元月薪的職工繳納養老保險為例,分別繳滿15年和35年,根據現有的養老制度計算,不論是哪一種繳費方式,60歲退休後,該職員必須至少連續領取養老金16至17年才能拿回企業及自己繳納的全部費用。

  對養老保險劃不划算的擔心是否有道理呢?有關專家指出,退休人員退休時領的養老金,與其繳費年限長短、繳費水準高低直接相關。繳得多、長,領的養老金水準自然高。15年只是判斷參保人員達到退休年齡後能否按月領取養老金的條件。以企業職工為例,企業職工參保人員的基本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繳費年限累計滿15年的人員,退休時的基礎養老金月標準以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和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的平均值為基數,繳費每滿1年發給1%。個人賬戶養老金月標準為個人賬戶儲存額除以相應的計發月數。

  養老問題專業人士也指出,任何事關利益的賬目,必須要算清才能打消公眾疑慮,尤其是事關養老保障的賬目,對於像統籌賬戶部分能否設立最低領取年限的制度設計提議,相關部門也應該儘快考慮,只有制度設計合理了,大家才有“多繳多得”的動力。

  養老保障應由三部分構成

  專家建議,完善的養老保障應該由三部分構成,一是社會基本養老保險,這部分比例大約佔養老金總數的30%。二是企業為員工準備養老的企業年金,比例也是30%左右。三是個人為養老準備的資金,包括商業年金、基金、股票、銀行儲蓄、債券、房地産等金融工具或實物投資,這部分比例大約佔養老金總數的40%。

  不過,在這些部分中,企業年金一般由有能力的企業自願建立,也就是説,選擇權和主動權都在企業手裏,所以目前只有很少的企業職工能享受到。

  商業年金保險就猶如個人養老規劃的“守門員”,一般而言,基金、股票、房地産會帶來較大的收益預期,但同時伴隨著的高風險也不容忽視。它們猶如球場上的前鋒、前衛,衝殺在前的同時,也隨時有“受傷”的風險。商業養老保險則是專錢專用。就長期確定的固定養老規劃而言,商業年金可以在被保險人年老退休或保期屆滿時,由保險公司按合同規定按期支付養老金,也是養老補充的一種。

  同方全球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聯合最新發佈《2015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為6.51,排名與美國並列全球第三。從三年來的數據看,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穩步上升(前年的指數為6.30)。調研組認為,偏好儲蓄的習慣是中國居民的退休準備指數在世界名列前茅的重要原因。然而,退休準備指數得分高並不一定意味著中國居民的退休準備已經做得足夠充分。比如,三分之二以上的居民對於退休並沒有充分的準備。 本報記者 傅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