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OPEC不減産,誰最受傷

  • 發佈時間:2014-12-01 13:28:39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時間倒流半年,或許,除了自己人,沒有這麼多國家和國際投行會如此在意或緊盯著每半年就舉行一次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部長級會議。

  原因在於:國際油價那時還相對保持著穩定,再怎麼上漲,也不會過分超過100美元/桶的重要心理關口;再怎麼下跌,亦不會朝著低於80美元/桶的方向考慮。更重要的是,那時,全球能源業者關注的都是俄羅斯與歐盟間的天然氣糾紛,根本不會朝著國際油價暴跌的方向考慮。

  然而,當目前國際油價跌去30%之時,失去信心的原油市場從一個多月前就寄希望於一根“救命稻草”——OPEC部長級會議可能出臺的減産令。

  北京時間11月28日淩晨,維也納總部舉行的會議上,OPEC宣佈“維持原油産量不變”。“OPEC沒有價格目標,成員國之間將遵守産量目標,希望有一個公平的價格。”確定留任至2015年底的OPEC秘書長巴德里當天説,“過去數月的市場表現,並不意味著需要減産。”

  巴德里這番表態前的11月27日深夜,沙特石油部長歐那密在步入OPEC部長級會議的會場前,反問記者:“為什麼沙特需要減産?美國現在也是石油生産大國,他們減産了麼?”

  這意味著,國際油價的“救命稻草”沒了。市場的反應很真實——截至11月28日淩晨收盤,美國紐約原油期貨價格(下稱“紐油”)下跌5.01美元/桶,跌幅6.80%,最終報收于68.68美元/桶。這是自2010年6月以來,紐油首次跌破70美元/桶,盤中,紐油甚至一度暴跌了8%之多;英國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下稱“布油”)大跌6.14美元,至71.26美元/桶,跌幅7.93%。

  對此,就連原先抱有一絲樂觀情緒的國際投行也失去了信心。巴克萊資本稱,短期內,布油恐下跌至70美元/桶下方。加拿大蒙特利爾銀行認為,紐油價格恐跌向60美元/桶至70美元/桶區間的中部。

  事實上,國際油價下跌,遠非掌控全球原油産量1/3的OPEC所能完全決定的。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此前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本輪原油市場的大跌,根本原因還是因為供需格局的改變。“現在的市場,在頁巖氣開採、全球經濟疲軟,尤其是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等多方面共同作用下,供給遠大於需求。這才是影響國際油價走勢的最關鍵因素”。

  另外,不可忽略的是,國際油價的暴跌對政治、經濟等各層面的“蝴蝶效應”已然開始顯現。

  裏根時期的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哈佛大學教授馬丁·費爾德斯坦日前撰文稱,國際油價持續大跌反映了市場參與者對未來石油供需基本面的預期及利率上升的預期,未來仍可能進一步下跌,“油價繼續下跌可能造成嚴重的地緣政治後果。因為,油價下跌的受害者主要是美國及其盟友的敵對陣營,如委內瑞拉、伊朗和俄羅斯。尤其是,當油價跌到60美元可能會讓俄羅斯無法承受”。

  中國卻可能成為國際油價下跌的受益者。一方面,如林伯強此前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所言,國際油價連續4個多月的下跌,可以為中國節省至少200億美元的原油進口開支;另一方面,在戰略原油的存儲方面,中國也將如外界預料得那樣,加快儲油步伐。國家統計局11月20日曾首次對外公佈中國的戰略原油儲量數據:國家石油儲備一期工程已經完成,在4個國家級石油儲備基地儲備原油1243萬噸。

  與此同時,市場並購行為再次出現:近日,全球第二大和第三大油服企業哈裏伯頓和貝克休斯宣佈合併,前者以高達346億美元的斥資額(新股和現金)收購貝克休斯所有股權,從而成立一家市值超700億美元的新公司(仍叫哈裏伯頓),並對全球第一大油服企業斯倫貝謝形成強大的競爭態勢。

  寄望于減産

  今年的國際原油市場註定不會平靜,經歷了上半年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控制伊拉克少部分油田等地緣政治局勢後,國際油價一度呈現上漲態勢,走勢強勁。

  但未曾想,今年6月伊始,隨著美國QE(量化寬鬆)政策退出、頁巖氣産量攀升,都讓國際油價不斷承壓。當市場發現,金融力量、地緣政治局勢、美元走勢等難以對國際油價形成多頭利好時,10月初,業界就開始期待11月下旬的OPEC石油部長會議能出臺利好性政策。

  市場一度對此滿懷期待。比如,11月25日,OPEC部長會議召開前兩天,德意志銀行就發佈報告稱,“美元走強及經濟增長預測下降,預計這會迫使OPEC採取行動。不確定的是OPEC能否及時達成協定,是否等新年初才會減産。”

  “保住市場份額的策略(即低油價)將給財政帶來很大的痛苦。因此,我們預計OPEC將帶給市場好消息。”瑞銀財富管理大宗商品和亞太區外匯主管多米尼克·施耐德表示,“預計OPEC至少減産每日50萬桶,這足以平衡原油市場,並讓油價2015年反彈10美元/桶至15美元/桶。”

  法國巴黎銀行也稱,“本次OPEC會議關鍵在於沙烏地阿拉伯方面。為了遏制2015年原油供需缺口進一步擴大,本次會議有望達成關於大幅削減原油産量協議。”

  法國興業銀行甚至認為,OPEC部長會議上,“沙烏地阿拉伯方面將能夠最終力排眾議,説服各成員國接受有效的減産方案,如此將能夠推動原油市場再度走強”。

  投資公司Stifel的分析師更為樂觀,其預期不僅OPEC可能會每日減産100萬桶,而且俄羅斯也將每日減産50萬桶,那麼總減産量最高將達每日150萬桶。

  事實上,市場的期待並不讓人意外。1985年,正是以沙特為核心的OPEC出臺增産策略,將國際油價從30多美元/桶一下子打壓到10美元/桶之多。2009年,同樣是沙特的減産策略,讓國際油價從2009年的30多美元/桶回升到了100美元/桶上方。

  “就當前來説,減産確實是平衡供需的最有效手段。”林伯強認為,“一旦減産,短期內肯定將提振市場中‘多頭’的信心。”

  然而,記者比較了11月26日至11月28日淩晨這期間多個投行的説法及石油部長們的表態,減産預期一直在不斷減弱——從一開始的減産150萬桶/天,到50萬桶/天,再到“可能不會減産了”。

  預期的改變源於11月26日舉行的4國石油部長非正式會議。據《華爾街日報》11月26日報道,在該非正式會議上,委內瑞拉、沙烏地阿拉伯、墨西哥和俄羅斯未能在會上就減産問題達成一致。

  “當未能達成減産協議的消息傳出,國際油價立即重新出現下跌,原先市場走勢還比較平穩。”期貨投資者陳先生11月27日午間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説。

  預期終落空

  根據1月26日至27日之間傳出的資訊,減産預期逐漸走弱。首先,墨西哥能源部稱,各國能源部長們“同意持續密切觀察國際原油市場”,並在2015年2月份再次會談。在現場的沙特記者Randa Takieddine也表示,“OPEC在維也納會議上不會達成減産協議。”

  “從會議上可看出,很明顯,沙特不想減産,也不會有任何一個國家想減産。”紐約能源對衝基金Again Capital合夥人約翰·肯達夫當天對《華爾街日報》説。

  最意外的表態實際上來自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下稱“俄石油”)總裁、普京最堅定的盟友謝欽。他在會面歐那密等歐佩克成員國官員和墨西哥等非歐佩克成員國的官員後稱,“就算油價跌到60美元/桶,俄羅斯也不減産。”此前,市場人士均預計,一旦國際油價下跌到80美元/桶下方,將對俄羅斯石油勘探業及俄羅斯經濟造成極大的打擊。

  果不其然,11月28日淩晨,OPEC在維也納宣佈,將保持目前每天3000萬桶的産量上限。“我們已做好準備應對市場波動,並將觀測油市供需。”OPEC稱。

  “OPEC所作決定令人非常愉悅。”歐那密説,“我們決定了,的確不會減産。”

  維也納會議結束前,歐那密就暗示,“GCC已經達成一致決定”,且堅信“OPEC會取得統一的立場”。GCC是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包括沙特、科威特、卡達和阿聯酋。

  科威特石油部長Al-Omair在會議結束後也稱,對OPEC産出目標的最新決定“感到滿意”。這番表態與沙特“非常愉悅”的説法實現了同步。

  尼日利亞石油部長艾利森·邁杜克認為,OPEC和OPEC之外地區都須共同承擔石油市場負擔。在他看來,OPEC並未在石油市場上“採取強硬態度”,OPEC維也納會議所作決定“乃當前形勢下最佳決策”。

  “不減産,應該是各方面角力的結果。”林伯強認為,就當前的油價看,不是所有的OPEC成員國都會滿意這個價格,尤其是一些極度依賴石油出口的國家。

  有分析稱,對OPEC較貧窮的幾個成員國來説,低油價是一場考驗,“像沙特這樣産油成本低、外匯儲備高的成員國願意承受一段時期的低油價,委內瑞拉、尼日利亞和伊朗需要更高的原油價格來實現預算平衡”。

  事實上,據路透社報道,委內瑞拉外長Rafael Ramirez離開會場時“難掩憤怒”,他拒絕對會議結果置評。伊拉克石油部長Adel Abdul Mahdi會後透露,部分成員國確實曾建議減産5%,也就是減産150萬桶/日。

  但就OPEC來説,核心力量仍是中東地區最大的産油國沙特。目前,沙特是少數幾個還有閒置産能的國家,能對市場起到絕對的話語權。只要沙特不同意,OPEC就難以真正作出與沙特相反的決定。

  考驗美頁巖氣

  “我們將今日的結果解讀為:沙特説服其他成員國接受了這樣的觀點,即要想國際油價在未來數年持穩在80美元/桶之上,短期需要走低,60美元/桶為底部。”Petromatrix的諮詢師Olivier Jakob對路透社表示。

  “換句話説,國際油價短期走低,以迫使美國頁巖油項目開發放緩是符合OPEC成員國的利益的。”他認為。

  針對最新結果,英國《金融時報》認為,OPEC保持産量目標不變的決定,“標誌著該組織大幅偏離了其通過減産來支撐油價的傳統政策”。

  “這表明,OPEC,尤其是其中最大的産油國和實質上的領導者沙烏地阿拉伯,希望考驗美國頁巖油企業的耐力,看一看更低的油價將怎樣影響美國頁巖油的産出增長。”《金融時報》同樣稱。

  此前,一位機構分析師就曾對記者坦言,頁巖氣是沙特的心結,弱化了沙特與美國堅固的盟友關係,因此沙特多番表態對頁巖氣“不看好”。

  據了解,目前美國能源進口來源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鄰國加拿大、尼日利亞和委內瑞拉。今年8月的數據顯示,OPEC所佔美國原油進口份額已降至40%。外媒介紹,“290萬桶的日進口量是1985年5月以來的最低。美國原油進口頂峰時期是在1976年,當時88%的美國進口原油來自於OPEC國家。”

  “我不會把這稱為價格戰,但對美國頁巖油來説,這是一場非常咄咄逼人的考驗。” 諮詢機構IHS Energy的分析師傑米·韋伯斯特對《金融時報》説,“這是歐佩克的新策略。”

  有意思的是,據鳳凰衛視11月27日的視頻資料,俄羅斯總統普京認為,美國頁巖氣開採盈利是基於國際油價維持在83美元/桶,但現在低於80美元/桶的國際油價,高興的顯然是沙特。

  不過,不管油價是否走低,美國都是贏家。如果油價走低,意味著,美國經濟復蘇的外部條件將更好;如果油價走高,可將繼續開展頁巖氣革命,解決國內就業問題,並大幅降低本國的能源價格。

  油價繼續下行

  然而,也有人認為,雖然掌握了全球1/3的市場供應量,但OPEC的作用顯然沒有這麼大。一方面,據國際能源署統計,OPEC實際的産量為3070萬桶/日(也有機構説3097萬桶/日),小幅度減産的意義並不大;另一方面,從根本上説,油價的下跌是供應大於需求,即便減産,但經濟下滑因素的存在,需求短期內也很難提振。

  據鳳凰衛視報道,普京認為,目前國際油價的下跌是因為供應增加所致,“在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黑市交易中,國際油價的交易價只有30美元/桶”。

  還有媒體稱,國際油價下跌的驅動力中,存在非歐佩克能控制的因素,“如美元走強對油價形成長期抑制;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也降低了對石油的需求,擠出了國際油價中的‘中國溢價’;針對俄羅斯的制裁行動,也可能讓國際油價的構成中增加地緣政治的因素,而非單純由市場供需主導”。

  但不管沙特是不是通過不減産來給美國臉色看,也不論供需情況如何,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是:當國際油價失去“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時,等待投資者的只有下跌。

  法國興業銀行11月28日稱,OPEC不減産的決定“清晰地利空”石油市場。“這標誌著油價進入新的領域,即市場自主管理供給,不再受制于沙特和OPEC。”法興銀行説。

  沙特石油專家、前石油大臣首席顧問穆罕默德·薩班11月26日預測,無論OPEC是否採取減産措施,國際油價下跌的趨勢無法阻止,“100美元/桶的高油價將成為歷史。未來數年,世界石油市場將迎來低價時代”。

  國際投行高盛認為,OPEC維也納會議抉擇恐怕會導致原油價格進一步下跌,“2015年上半年,也恐怕會出現顯著的供應過剩”。

  “這對市場就是利空。”陳先生對記者説,“至少短期內,‘多頭’的玩家,估計要虧慘了。”

  “蝴蝶效應”凸顯

  “國際油價繼續下跌,將影響到全球經濟、政治各個領域。”林伯強説,“兩個可能的結果是:低油價可能將促使更多的收購交易出現,還有受益於低油價的國家和受害國間或産生摩擦,甚至會‘你怪我,我怪你’,更進一步的就是地緣政治糾紛。”

  針對前者,前車之鑒是,1999年,埃克森與美孚當年那起全球最大的並購案就出現在紐油價格最低點的時候,英國石油公司(BP)1998年並購阿莫科石油公司之時,油價同樣不高。

  事實上,當前的市場中已真切地給出了答案。11月17日,世界第二大石油服務公司哈裏伯頓和世界第三大石油服務公司貝克休斯宣佈達成協定,前者將以現金加股票的方式收購後者,總交易額為346億美元。交易完成後,貝克休斯的股東將持有合併後公司約36%的股份。

  不止是並購,如專家所言,國際油價進一步下跌可能産生重大的地緣政治後果。“如油價跌到每桶60美元,俄羅斯將面臨嚴重問題,普京將沒有能力維持為其贏得較高支援率的轉移支付項目。伊朗和委內瑞拉的情況也類似。”費爾德斯坦稱。

  “油價下跌的大輸家包括與美國及其盟友敵對的幾個國家,比如委內瑞拉、伊朗和俄羅斯。這些國家嚴重依賴售油收入來支撐政府開支,尤其是那些大規模轉移支付項目。”費爾德斯坦解釋稱,即便油價處於75美元或80美元,這些國家的政府也難以為民生項目獲得融資,從而影響民眾對政府的支援率。

  “沙特和其他幾個海灣國家也是石油出口大國,但他們與上述國家有兩個重大區別。”他説,首先,他們的石油開採成本相當低,即便在當前油價水準、甚至低得多的價格都能夠獲得利潤;其次,他們龐大的財政儲備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為國內和國際活動提供融資,同時他們也在試圖進行經濟轉型、降低對石油收入的依賴。

  但不能遺忘的是,同樣作為全球最大能源消費國之一的中國,將從低油價中獲益。路透社11月17日稱,中國的石油戰略儲備估計較已公佈的官方計劃高出一倍,且利用油價下滑的時機正“加強在全球油市的地位”。

  路透社援引業內和諮詢機構編纂的數據稱,“中國目前擁有相當於近30天原油進口量的石油儲備,遠超過官方計劃的15天。”

  “年底前中國可能再買進2000萬桶。理論上,未來幾年可能儲備逾3億桶,達到90天的供應量。”Energy Aspects首席石油分析師Amrita Sen稱。記者 黃燁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