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期貨 > 期貨資訊 > 正文

字號:  

媒體:油價暴跌 中國鉅額投資面臨虧損風險

  • 發佈時間:2014-12-01 13:55:17  來源:中國青年網  作者:署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在國際油價連續暴跌之際,11月28日,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在維也納召開了也許是該組織十幾年來最重要的一次會議。國際油價已如高臺跳水一般猛跌,但意外的是OPEC並沒有宣佈減産,石油生産目標將保持在3000萬桶/日左右。OPEC的聲明一齣Brent和WTI期貨油價應聲猛跌至每桶71.53元和68.5元,最大跌幅居然達到8.4%之巨。美俄打響石油冷戰?沙特絞殺美國頁巖油氣?一時間眾説紛紜,對於中國讀者而言,最關心的問題無疑是:我們能否成為最大贏家?

  隨著頁巖油氣開採技術日趨成熟,尤其是水準鑽井(Horizontal drilling)和水力壓裂(hydraulic fracturing, “fracking”)技術突飛猛進,美國油氣連續多年增産,達到80年代以來的産量高峰,並獲准出口。這一系列挑戰使得OPEC的市場份額大幅縮水,從原有的50%下滑至現在的40%左右,若説其“調節生産者(swing producer)”地位“灰飛煙滅”亦不為過。面對頁巖油氣在高價位發起的挑戰,傳統油氣開採國的最大優勢在於成本:伊拉克、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只要30美元/桶的基準價就能獲利,而美國則需要將價格維持在80美元/桶才能保本。

  如此看來,如果OPEC此番決定減産以維持油氣價格,雖然暴利得以維持,但市場份額會被對手進一步蠶食,最終得不償失;而如果OPEC決心利用其大額利潤空間和美國“死磕”,那頁巖油氣的強勢就會因成本高昂而崩潰。對於傳統産油國來説,犧牲市場份額換取短期暴利的策略已經難以為繼,以“手有餘糧,心裏不慌”的姿態放任油價暴跌就成了上策。想要真正死磕頁巖油氣,短期超跌觸底恐怕只是撓癢癢,油價至少要持續低位徘徊才能實現目標。

  美國和OPEC相爭,俄羅斯已然躺著中槍:和中東産油國“小而確幸”不同,俄羅斯雖然産油成本不算高,但是作為世界大國,俄必須利用石油的利潤空間填充其他燒錢的地緣戰略目標,而隨著利潤空間遭強力擠壓,俄羅斯苦不堪言。至於中國,這次居然沒有擔綱“最大輸家”的角色,反倒是像被連番掉下的石油餡餅砸中,恐成最大贏家。

  餡餅之一:中國借低油價完善能源儲備體系

  石油儲備在戰略保障上的意義不言而喻。此外,因為儲備不足(包括商業和戰略儲備),中國嚴重缺乏價格調控能力,長期陷入“越買越貴,越貴越買”的困境,也抬高了國內能源成本。

  國際能源署規定一國戰略石油儲備的“安全線”相當於該國90天的石油凈進口量。無論是靜態計算還是動態估測,中國的石油儲備能力都遠低於這一標準,更低於石油凈進口國平均172天的現有水準。更何況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可以預期,原油對外依存度將在2013年58.1%的基礎上繼續升高。

  中國政府在2001年時才正式提出“戰略石油儲備工程”,戰略儲備的短板亟待補足。該工程計劃分三期完成石油儲備基地的硬體設施建設,在2020年之前將原油儲備量提升到90天的國際標準。毫無疑問,近期油價暴跌成為中國補完能源儲備體系的天賜良機。

  今年恰逢中國石油儲備大年,“石油資源戰略”正處於二、三期之間,還需要補充進口大量原油以達到既定目標。年初國際原油價格在高位徘徊時,中國就已經開始大舉買入,甚至在油價登頂前的4月份創下了石油進口量的紀錄新高。在油價登頂之際的6月份,中國進口石油的速度居然也達到“至少十年最快的水準”,彭博新聞社甚至報道稱“(中國)這種囤油速度助推了國際油價持續高位”。“有錢、任性”的中國人不畏沖天油價也有大手筆,如今價格跳水豈能袖手旁觀?中國可謂鴻運當頭:本來就想買,不小心又碰見了大酬賓。買!買!買!

  中國成為瘋狂買家,世界各地油輪雲集中國的景象蔚為壯觀。雖然三季度中國GDP年增長率降至近六年新低,但是石油進口量卻不降反升。據彭博社消息,10月18日一天就有80艘平均運能為200萬桶原油的巨型油輪駛向中國,而過去兩年平均每天向中國運油的油輪數量僅為63艘。

  中國石化控股經營的中國國際聯合石油化工公司10月份居然還預定了全球最大的超級油輪TI歐洲號(TI Europe),將它作為海上石油儲存運輸平臺,借道新加坡從阿曼和阿聯酋大量買入原油。10月份該公司買進創紀錄的47船中東原油,相當於2400萬桶,遠超其處理能力,因此這些進口石油的去處很可能就是各個戰略儲備點。

  除了購買石油運回儲存外,中國還可鞏固、重組海外能源資源,利用外匯向産油國直接購買石油權益和制訂中長期供油協議,或利用經濟資本換取政治籌碼。在石油企業利潤降低甚至某些出現經營困難的大環境下,買方談判籌碼增加,此時展開相關並購,商機頗多。例如,今年9月俄羅斯石油公司就向中石油提議,邀請其入股旗下最大的油田之一Vankor(萬科爾),此事除了中俄關係向好以外,連續暴跌的油價亦為重要催化因素。

  餡餅之二:低能源成本促進國內經濟繁榮

  由於美國石油産量增長和中國經濟持續發展,中國今年已經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凈進口國,而總體石油消耗量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對中國這個石油消費大國來説,國際油價走低無疑是一個重大利好因素。按2013年中國原油進口量來計算,油價每下降1美元,能為中國進口石油節省21億美元。石油是現代工業的血液,其價格下跌將會傳導到各個産業,帶來經濟整體運作成本下降,並刺激産生新的需求,有利於促進國內經濟繁榮。

  在市場供應端,燃料成本佔集運公司、航空公司和公路運輸的總成本超過20%,物流成本下降成了此番油價暴跌帶來的“最可口”餡餅。國際油價持續下跌,發改委隨即下調汽柴油價格,繼而出現了歷史性的“八連跌”:自今年7月21日起,汽油累計下跌1.12元/升,柴油1.25元/升,大型貨運車輛一個月就能減少近2000元的燃料開支。物流成本大幅度下降不僅本身體量可觀,而且也會帶動其他基礎因素價格下降——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創5年新低,綜合價格相比2014年初已經下跌8.3%,原煤、鐵礦石、銅等大宗商品價格紛紛跳水。原材料和物流成本降低對於中國製造業來説無疑是一次意外的“減負”餡餅——物流成本下降可以部分抵消人工成本和融資成本高企帶來的壓力,維持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

  在市場需求端,更低的油價將降低出行成本,促使消費者更加傾向娛樂、旅遊,並在一定程度上帶動汽車産業的增長。此外,根據中信證券的預測,原油價格下降30%,將降低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約0.18個百分點,消費者花同樣的錢可獲得更多的産品和服務,提高國民的有效需求,刺激消費。

  綜合上述利好影響,中信證券根據能源價格與生産者成本和産量關係,預計未來一年中國GDP將受油價下跌影響而提升增速0.21個百分點。

  餡餅之三:低油價帶來地緣政治紅利

  國際油價利空意味著供需格局的改變——供大於求,原油市場正在轉變為買方市場。作為石油第一進口國,中國無疑會因此在面對産油國時,取得國際政治、經濟、外交上更多的主動權和巨大的杠桿效果。近期中俄關係的強勢發展,可以説是最典型案例:1-8月,俄羅斯整體出口只增長了0.6%,但對中國出口增速卻逆勢上升達11.6%。俄羅斯經濟越是疲軟,就愈加依賴對中國的資源出口,這對以製造業立國的中國來説簡直求之不得。繼5月東線供氣協議達成後,中俄總理峰會又談判西線供氣項目,目前已達成初步共識,年供應量可能為300億立方米。中國收穫穩定的能源供應,同時給俄羅斯雪中送炭,搭臺解決莫斯科的燃眉之急。

  餡餅之四:低油價催生改革機遇

  低迷的國際油價為依賴國際石油的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寶貴的改革機遇期。印度雖然深受能源補貼困擾,但是由於國內民粹政治和高企的國際油價,削減燃料補貼對印度政黨來説無異於痛苦的政治自殘。而這次莫迪政府借油價下跌快刀斬亂麻,一舉削減燃料補貼,完成了艱難的改革。位列全球油價最低國家之一的印度尼西亞也進行了類似改革,總統佐科·維多多利用國際石油熊市大幅上調油價,使印尼政府獲得了更多財政空間,提高了公共資本支出能力,有助於改善財政平衡。

  對於中國來説,利用珍貴的低油價窗口上調成品油消費稅,可以明顯緩解改革帶來的陣痛;相反,若在油價走高時增加消費者負擔就會“雪上加霜”,傷害實體經濟。這次增稅主要目的是支援經濟轉型,重點用於“增加治理環境污染、應對氣候變化的財政資金”和“用於促進節約能源、鼓勵新能源汽車發展”兩方面。正是國際油價下跌的餡餅,使得“加稅不加價”的改革成為可能,一方面滿足了節能減排的長期目標,另一方面又不會在短期內給國內經濟增加負擔。

  除了上述四大餡餅外,對於中國來説或許還會有一些點心。例如面對低迷的市場,美國公司向中國轉讓頁巖油氣開採技術的可能性會增加,這對於在技術領域苦苦探索的中國而言也非同小可。當然,美國政府很可能會阻撓這道“點心”上桌。

  OPEC和美國之間的能源價格戰曠日持久,1986年國際油價死磕跳水的記憶躍然出現。中國在享受低油價餡餅的同時,也要警惕可能伴隨出現的種種風險:1)違約風險。中國近年來大量投資石油産業,隨著油價在低位徘徊,有可能出現投資回報率過低的虧損風險;2)生態風險。化石燃料價格走低,意味著推廣清潔能源、貫徹節能減排的長期目標可能受阻;3)産業風險。低迷的國際油價可能會危害國內能源産業,尤其是新疆等油氣主産區,甚至影響當地經濟社會穩定。

  儘管存在這些潛在風險,但中國手拿四大餡餅已然露出了“最大贏家”的神色,那些習慣聲稱“中國恐成最大輸家”的人這次可能真的要失望了。(作者署名:多倫多大學國際關係專業 毛克疾)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