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業結構決定化工品走勢分化
- 發佈時間:2015-06-29 09:09:38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張明江
2011—2014年上半年,化工品的走勢出現了嚴重分化。由於産能過剩,PTA、PVC開啟單邊下跌行情,而塑膠、PP自給率較低,加之産能集中度較高,價格幾乎在固定的區間運作。2014年下半年,原油價格大幅下挫,化工品遭遇一樣的命運,價格基本上被腰斬。然而,進入2015年,化工品價格走勢再次分化,這從期貨合約排列上可以明顯看出來。PTA、甲醇呈現正向排列,而塑膠和PP遠月合約貼水。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化工品各品種的産業結構不相同,且煤制化工對於品種的影響也不相同。
産業結構不同,基本面出現分化
1992年,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改變。隨著效率的提高,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經濟總量較小,需求的增加對於化工行業供需格局的影響相對有限,化工行業基本上能夠實現自給自足。2000年,經過近十年的積累,經濟總量達到99776.3億元,較1992年上升3倍多。此外,我國加入WTO,貿易總額大幅上升。在內需和外需快速提升的背景下,化工品逐漸供不應求,自給率逐漸下降,化工品價格逐漸攀升,企業利潤豐厚。在利益的驅使下,國內化工品裝置開始大面積投産。但是,由於化工裝置從審批到正式投産需要長達幾年的時間,加之大型化工企業往往具有國企背景,在投建時更多考慮的是地方利益,對於市場未來供需格局的考慮較少,造成了化工産能在2010年前後出現了集中投放踩踏,自給率大幅攀升,基本面由之前的供給不足變為供給過剩。
具體到化工品種上,産能格局也不同。塑膠和PP的生産主要集中在中石油和中石化,市場競爭較小,自給率較低;PTA和PVC行業,民營資本比重較大,競爭激烈,産能過剩嚴重。目前來看,PTA、PVC的自給率在98%以上,可以認為能夠完全自給。考慮到國內對産能過剩行業準入制度審核嚴格,PTA、PVC産能進一步增加的概率較低。
煤制烯烴興起改變化工品供需關係
我國進口的原油主要來自中東地區,途經地區局勢往往不穩定,這給我國的原油進口帶來了不確定性。此外,國內油層距地表較深,儲量也較少,原油開採成本較高。為了擺脫能源對於經濟增長帶來的不確定性,用煤化工部分替代油化工應運而生。
目前,煤化工替代油化工的前沿是煤制烯烴,這也是煤替代油的核心領域。煤制烯烴主要是用甲醇來生産烯烴,它將對國內化工品的格局産生深遠影響,也決定了未來甲醇的需求會大幅提升,烯烴的供給會增加。從供需格局來看,甲醇的驅動是向上的,而塑膠和PP的驅動是向下的。
筆者認為,2014年下半年原油價格的暴跌加速了化工品的分化,後期由於供需格局不同,走勢強勁的塑膠和PP將重心下移,而處於低價區的PTA和甲醇有望“展翅高飛”。
(作者單位:金石期貨)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