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期貨 > 期貨資訊 > 正文

字號:  

糧倉鬧“糧荒” 玉米澱粉業為市場化吶喊

  • 發佈時間:2015-06-29 09:07:43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王朱瑩  責任編輯:張明江

  “農民手裏現在沒有餘糧了,好糧食基本進臨儲了。”即使是在“中國玉米之鄉”的吉林公主嶺,企業也難從市面上收購到一粒玉米。

  每到新糧上市,各地貿易商、糧庫,糧企從四面八方涌入這“黃金玉米帶”,形成各方入市搶糧的局面,而最終收來的糧食,大部分都流入了國儲。

  由於市面缺糧,東北地區玉米價格長期保持高位,相對而言,其下游産品如澱粉、酒精、飼料等價格卻長期徘徊在低位,一邊是政策對價格的高舉、一邊是市場需求的抑制,部分玉米深加工企業已經在經營困境中掙扎了近四年。

  面臨“七年之癢”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也到了應予以調整的時刻。業內專家表示,在大豆和棉花紛紛試點實行直補政策的背景下,未來玉米産業“市場化”的步伐也將加速,玉米臨時收儲政策正面臨調整。

  糧倉缺糧

  公主嶺市,位於吉林省中西部,松遼平原腹地,東遼河中游右岸,與在同緯度的美國玉米帶、烏克蘭玉米帶並稱為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

  2011年4月25日,公主嶺市獲得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授予的“中國玉米之鄉”殊榮。因公主嶺市的玉米無論在産量和成分含量上,都明顯好于其他地區。經檢測,公主嶺市玉米的澱粉含量保持在71%以上,蛋白質含量保持在9%以上,脂肪含量保持在4%以上。

  但即使是在這“中國玉米之鄉”,企業也難從市面上收購到一粒好玉米。

  “農民手裏現在沒有餘糧了,好糧食基本進臨儲了。”中糧集團成員企業黃龍食品工業有限公司一位採購人員説道。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調研了解,2014/2015年度全國臨儲玉米收儲量為8329萬噸,結合2013/2014年度結轉的臨儲及地方儲備,儲備玉米超過1.6億噸。大部分糧源集中在國家手中,市場流通量不足,東北目前農民手中余糧基本告罄,吉林地區僅有梨樹、遼源等地有少量余糧。

  記者走訪了公主嶺以及附近糧食主産地四平、長春等地,發現目前的行業存在明顯的三大特徵:其一,收糧難,搶糧者多。今年臨儲收購節奏較快,力度增大,同時各地貿易商、糧庫,糧企收糧積極性大增,形成各方入市搶糧的局面。

  “現在有證收購的大小糧商就有1000多家,糧庫密密麻麻分佈在公主嶺各地,包括個人糧庫、貿易商庫點以及中字頭企業糧庫。可以説是全面鋪開收糧,中字頭庫點有限,就與貿易商合作收糧。” 中糧生化能源(公主嶺)有限公司許先生表示。

  其二,農民惜售,導致原料價格上漲。今年三月左右,各方搶糧促使玉米價格半月內上漲了2.8%,有餘糧的農戶紛紛囤貨惜售。

  其三,南方飼料廠紛紛北上搶糧。“南方專業化的大型飼料企業雙胞胎集團都到公主嶺搶糧來了。”許先生説。

  玉米澱粉的主要成本為玉米,約佔總成本的80%以上,玉米價格的波動對玉米澱粉的成本影響較大。國家在東北地區出臺玉米臨儲政策,實行“托市”收購,玉米價格被逐年抬高,東北地區的玉米收購價格已由本世紀初的900元/噸上升到目前的2300元/噸左右,漲幅近1.6倍。近期玉米價格有所回調,但下游澱粉價格因供過於求仍處於弱勢。

  “我們玉米收購到廠價在2300-2320元/噸,最近臨儲拍賣情況吉林地區成交價格在2350元/噸附近,到廠成本在2400元/噸。每噸玉米純加工成本在500-600元/噸,就是説澱粉要賣到3100元/噸,才不虧錢。但當前吉林地區澱粉價格在2880-2900元/噸,即使考慮當前國家對深加工玉米150元/噸補貼,企業生産仍虧損50元左右。”吉林帝達澱粉生化公司一位高管説。其表示,由於玉米澱粉生産虧損,目前帝達澱粉廠已經不再生産澱粉了,轉而生産飼料。

  黑龍江省糧食局調控處處長潘升表示,自2014年以來玉米深加工行業的開工率“高開低走”,“在成本較高、産品價格較低的雙重擠壓下,一些玉米深加工企業不得不停産,特別是生産酒精的企業基本一半都停産了。”

  由於國內外玉米價格倒挂嚴重,如果能獲得進口玉米配額,則企業生産成本將得到有效降低。據了解,獲得15萬噸進口配額吉林四平天成玉米到廠成本僅為1800元/噸,獲得較好的加工利潤。這讓同行十分眼饞,但國家對玉米進口配額實行嚴格管理,要獲得進口配額並非易事。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指出,自2004年以來,每年進口玉米配額的發放量基本穩定在720萬噸,配額的60%分配給國有企業。國內飼料生産企業分配40%的進口配額,如果需要更多的玉米進口配額,只能從擁有配額的國企手中購買。

  而外資企業方面,由於其國際融資成本低,加上擔心無法獲得國儲拍賣量,春節前及3月份有外資糧食企業大規模補充原料庫存,玉米庫存成本在2110-2180元/噸左右,即使考慮倉儲及利息成本也在2150-2220元/噸。

  “目前下游需求不好,加上玉米澱粉産能過剩嚴重,行業已經進入到洗牌階段,外資顯然比我們先行一步。”許先生説。

  錯放的政策之手

  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波及下,國際農産品市場全面步入下滑通道,國內農産品市場也因此受到波及。在這一背景下,為穩定國內糧食價格,保護農民利益,2008年10月20日開始,國家啟動了第一批玉米收儲計劃,在東北産區計劃收儲玉米500萬噸,隨後又相繼啟動了三批收儲計劃,連續四批玉米收儲計劃總量達到了4000萬噸。此後,國家玉米收儲政策步入常態,玉米價格持續上升。

  “從積極的方面來説,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在穩定了玉米市場價格,保護農民利益,激發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也使這幾年國內玉米生産迎來大豐收。”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但從消極的方面來説,玉米臨時收儲政策給國家財政造成了很大負擔,現在玉米庫存水準特別高,據説去年收購了8000多萬、庫存超過一億噸的玉米,而我們總的産量也才兩億噸,國庫的玉米居高不下,而進口的壓力也挺高,替代量增加,造成了市場扭曲。”

  上海鋼聯“我的農産品網”分析師竇曉博也指出,首先,收儲政策間接增加了玉米播種面積,特別是黑龍江今年玉米種植面積同比增長7.6%左右;其次,收儲政策變相造成了市場價格運作機制的扭曲,在産區玉米價格大漲下需求卻一直疲弱,使得産銷區價格出現倒挂;最後,在國內玉米價格逐年攀升的同時,國際玉米價格卻因供應寬鬆問題持續走低,目前國際國內價格嚴重失衡,但在進口玉米配額限制的情況下,尚未發生國外玉米大量流入的現象。替代品大幅增加,去年高粱、大麥、酒糟粕、木薯乾等這些替代玉米效應明顯的非配額品種進口總量已接近2500萬噸,今年市場預計將再增加500萬噸左右,這將為未來臨儲玉米消費帶來負面影響。

  面臨“七年之癢”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到了調整的時刻。業內專家表示,在大豆和棉花紛紛試點實行直補政策的背景下,未來玉米産業“市場化”的步伐也將加速,玉米臨時收儲政策正面臨調整。

  玉米深加工政策調整的呼聲也很高。中糧集團生化事業部風險控制部總經理助理朱勇生表示,東北地區玉米深加工的産能是超過3500萬噸的,但這幾年東北區的深加工一直在1800萬噸、2000萬噸以下,産能開工率不足50%,而且全行業虧損。這種全行業虧損局面,一定程度上與玉米臨儲托市不無關係。而且目前玉米深加工的政策都是在多年前基於當時國內緊平衡的情況下制定的,如今國儲玉米已經接近1億噸,在如此高庫存的情況下還在堅持原來玉米深加工的行業限制,有點過時。

  事實上,有關部門已經意識到了玉米深加工行業所面臨的困境。2014年7月起,中央財政對東北地區玉米深加工企業競購臨儲玉米每噸補貼100元。2015年國儲玉米拍賣的用糧補貼自4月15日開始執行,對於參與拍賣的玉米深加工企業而言,只要加工規模和加工能力符合補貼要求,黑龍江、吉林玉米深加工企業將分別獲得200元/噸及150元/噸的價格補貼。從當前的玉米競拍成交價看,這樣的補貼對於一些企業來説仍很難扭虧。

  “這個政策非常好,只不過還需要更合理的補貼操作。現在每噸補270元,企業才能活起來。”黑龍江省龍鳳玉米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鄭建波説。

  補貼方式上,鄭建波建議對不同加工能力,完成社會責任不同的企業拉開補貼檔次,建議對加工量達到100萬噸的大企業,給予更高補貼。“黑龍江省很多地區出現玉米生霉粒比例過高問題,農民玉米銷售出現難題,我們公司開通綠色通道,加大玉米收儲量,24小時敞開收購。但一些小企業經常是給補貼了就加工,不給補貼就停工。”

  2014年國家已經啟動棉花和大豆直補政策,玉米暫未啟動,由於玉米直補政策涉及面過廣,啟動需要大豆和棉花兩大品种先做好實驗方可,短期可考慮是否出臺玉米深加工補貼政策或相關的稅收優惠。中國玉米網總裁、首席分析師馮利臣建議。

  “國家適度補貼或‘讓利’將品質偏差玉米定向銷售深加工企業不乏為一個不錯的思路,後期政策糧入市會否向深加工傾斜值得期待。”他説。

  一些市場人士也建議補貼也可進一步“市場化”,補貼金額可以隨市場行情動態調整,體現出相應的靈活性,而不是一“定”不變。

  金融工具魅力彰顯

  除原料玉米價格過高外,東北地區玉米深加工行業長期低迷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全行業加工鏈條短、産品“同質化”造成的結構性産能過剩和企業經營水準較低。

  吉林省農委主任李國強表示,玉米深加工行業“不景氣”的深層次原因是企業産業鏈條太短,産品附加值太低,“1塊錢玉米的附加值應該是其本身價值的3倍,而目前只有1.3倍,科技含量低,企業只要有資金就能上”。

  據了解,為了佔據更多的市場份額,一些企業通過加大技改投入擴大産能,吉林省玉米深加工能力已由2009年的1260萬噸上升至1490萬噸,增幅18.3%,而2013年實際加工玉米1050萬噸,與上年1041萬噸的加工量相比變化不大,説明市場需求已相對飽和,産能仍在慣性擴張,結構性産能過剩問題十分嚴重。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主要集中在澱粉及酒精兩大行業中,産品以澱粉、澱粉糖、酒精等初加工産品為主,産品同質化問題比較嚴重。”一位業內人士説。

  “上個世紀末,年加工玉米1萬噸就算大企業了,從2007年起,産業開始整合,現在東北地區年加工玉米15萬噸以下的企業基本不存在了。”中國糧食協會玉米分會副秘書長劉笑然説,“從目前的開工率看,全國玉米深加工行業起碼産能過剩40%,下一步還將有企業被淘汰兼併,行業已進入整合加速期。”

  “這個行業的寒冬還得持續3年左右,這也是行業整合加速期,規模小、效益不好、資金鏈不充足的企業會被市場淘汰。”王憲岐説,同時,國家應該提高玉米深加工行業的環保、能耗等門檻,倒逼行業升級整合,“淘汰能耗高、環保不達標的‘打遊擊式’的小企業”。

  中國澱粉工業協會秘書長孫明導認為,要堅持澱粉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中國的澱粉行業來説,需要構建高附加值、高效發展的格局,對企業而言,應更好地採用新的發展方式,以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

  保齡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玉米採購部王傳秋表示:“企業良性的生存需要期貨工具來規避風險,雖然國內的很多産品價格與國際不接軌,單邊而言給國內企業帶來了巨大風險和隱患。目前受原材料成本變化和市場需求壓迫影響,很多企業在步履維艱中生存。倒下的企業給了我們明示,所以我們要尋找有效的保證手段和措施進行原材料採購和銷售的風險控制。”

  期貨品種中,玉米期貨已經上市多年,玉米澱粉期貨也于2014年11月掛牌上市,上市以來運作平穩,今年來交易量增長較快,期貨價格發現功能顯現,期貨市場服務玉米産業的廣度和深度也進一步拓寬,東北、華北等地産業客戶都在持續關注、積極參與期市避險。

  事實上,從今年以來玉米係品種期貨價格走勢看,其與現貨價格的走勢高度契合,為相關産業企業避險提供了基礎和條件。特別是玉米澱粉期貨流動性的增強為企業開闢了新的避險渠道,並由於其為玉米下游主要産品、生産集中于東北和華北地區(含山東),而深化了期貨市場對東北和華北玉米産業的服務,也助力著産業結構的調整。

  在今年玉米臨儲收購提速、期貨價格上漲行情啟動後,一些企業邊收購邊運用期貨頭寸對衝現貨風險,一些企業則在現貨收購進度較慢、糧源緊缺的情況下快速在期貨市場建立虛擬庫存。部分玉米深加工企業在此輪上漲行情中,把握時機,較好的實現了避險操作。吉林一家玉米深加工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企業由於沒有臨儲庫點,通常需要維持2-3月玉米庫存、風險較大,3月份澱粉期貨價格迅速上漲、一度達到3100元/噸高點,在超過其澱粉成本線時,企業及時通過期貨市場賣出套保,在隨後期價走低過程中,逐漸將其賣持倉平出。據介紹,東北澱粉企業每噸利潤若能達到賣出成本的5%已屬不易,而該企業通過1-4月的期市操作,其在近月合約的盈利鎖定了1萬噸左右澱粉的生産利潤。

  而從1-3月産業客戶參與玉米期貨避險效果上看,大型糧貿、飼料企業通過期市買套保、持倉排行前五位的行業企業(集團)盈利約8000萬元。而根據近期部分大型上市飼養企業一季度報告,業績能夠持平、小幅增長的已屬難得,70%的豬料企業在第一季度業績下降了20%-30%。

  期貨市場的利用,利於企業強化市場觀念,提升經營能力,讓強者恒強,劣者退出。因此,王傳秋建議,可鼓勵企業培養相關人才,做好人才儲備,利用期貨鎖定部分原料成本和産品銷售價格。行業協會及相關機構也應多舉辦相關會議,企業人員積極參與,提高相關期貨行業知識。

  中國玉米網馮利臣同時認為,當前在玉米市場調控中,也可參考期貨市場進一步提高調控的市場化水準,增強調控的靈活性,並參考期貨價格動態評估調控效果。“特別是未來糧食直補已是方向,直補後利用期貨市場平臺也將成為必然,因此當前應重視玉米期貨市場的發展,鼓勵企業利用期貨市場,進一步提高玉米和玉米澱粉的市場流動性,推動和完善玉米市場體系建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