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初,內地公募基金的一季報披露完畢,116家公募基金公司的排名又隨之發生了變化,在股市春寒料峭的首季,憑藉著新發基金的貢獻,115家已發産品基金公司的整體規模實現了小幅增長。
來數據表明,截至2017年的3月31日,內地全部公募基金的數量達到了4159隻,規模總計為9.21萬億,其較2016年末增加了385億元,增幅僅為0.42%(若考慮到新發基金的因素,實際的規模在第一季度是縮水的。)
具體從單家基金公司的情況來看,憑藉著餘額寶的“一枝獨秀”,天弘基金突破萬億大關,牢牢佔據著頭把交椅;工銀瑞信基金則憑藉著工行無與倫比的渠道背景固守次席,易方達基金雖然仍排在第三位,但其與工銀瑞信的差距則越來越大,從2016年四季度時的316億到一季度末的約3200億。除此以外,前二十位基金公司的排序平靜之中再起波瀾。
黑馬崛起: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在接受紅刊財經記者採訪時,深圳某基金公司市場部負責人表示,實際上相對於年度的排名,基金公司一季度的排名更具有參考價值,體現出的是真實的實力。因為按照圈裏的傳統,基金公司為了年度排名佔據好的位次,通常會利用貨幣基金衝量,而在一季度,幫忙衝量的資金會退場,這時候規模出現5%的回撤是正常的現象。
如是背景下,再來審視公募基金公司一季度末的榜單或許更具有現實意義。數據統計表明,首先從前十的排序來看,除去冠亞季軍排序不變外,對比去年的基金年報,第四到第十位的基金公司排序則完全不同:華夏基金從第四位退至第八位,南方基金則從第五位退至第六位,建信基金從第六位退至第九位。另外的三家基金公司排名出現回升,老牌勁旅嘉實基金從第九位升至第七位,同樣老十家的博時基金也從第七位重新殺入五強,升至第四;而出乎意料的是,總部位於深圳的招商基金從第八位升至第五位,成為五強之一。
博時基金相關人士指出,圈內通常的情況一季度規模都會出現縮水,博時在一季度新發了包括滬港深、逆向投資等在內的多只基金,在其他競爭對手規模出現大幅退步的情況下,博時基金的排名才能實現“逆勢進步”,實際上博時的規模也是從2016年四季度的3760億縮至了3708億。
而“黑馬”招商基金的相關人士向紅刊財經記者表示,2017年1季度末招商基金的規模增幅約為9.26%,其中債基增加191億,股票基金增加45億,貨幣基金增加71.7億,唯一減少的類型是混合型基金,其減少了7.5億。規模之所以逆勢增加,主要還是在於不同類型基金的業績均較為穩定,吸引資金流入,基金整體呈現為凈申購。
除去前十位之外,實際上公募圈內對能殺入前二十的基金公司也是頗為認可的。對比2016年四季度和2017年一季度的榜單,從第十一位到第二十位的基金公司的變化不明顯。的數據顯示,這一區間段的基金公司有9隻是相同的,只有一家基金公司的名字不同:2016年四季度末的農銀匯理基金變成了今年一季度末的興全基金。
縱觀內地全部的基金公司,進步最快的基金公司實際上是浙商基金,該公司從去年四季度的第78位升至第38位,大踏步前進了40位;進步居次的基金公司是華富基金,該公司從第75位升至第50位,排名進步了25位;進步第三快的基金公司是永贏基金,該公司同一時間段排名上升了17位。
究其原因,我們以進步最快的浙商基金和華富基金為例,一位基金分析師向記者表示,實際上兩者榮膺最快進步獎都是拜貨幣基金的功勞所賜,浙商基金主要依靠浙商日添金貨幣B所貢獻的453億元,而華富基金則主要依靠華富天益貨幣B所貢獻的約300億元。
綜合來看,浙商基金、華富基金和中銀國際證券都是首次入圍“公募50強”名單之列。
退步神速:這四家基金公司究竟怎麼了?
冰火兩重天,在內地全部的公募基金公司中,也有幾家基金公司第一季度末退步幅度較大,具體説來,四家基金公司退步名次達到了兩位數,上銀基金退步了13位,長盛、農銀匯理、信達澳銀三家基金公司則退步了10位,紅土創新和華宸未來仍然排在墊底的位置。
在這份尷尬的排行榜上,上銀基金從第43位退至56位,同時其所管理的資産規模從534.11億元退至392.12億元,縮水幅度約達到了26.58%。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年底時公司旗下有4隻基金産品,而今年一季度末公司旗下的基金數量增至6隻,但從單只基金的規模來看,上銀基金産品結構存在著嚴重的“固收重權益輕”的現象。
數據的統計表明,上銀基金旗下目前有兩隻混合型基金,但兩隻基金的合計規模僅為6.1億元;而三隻貨基和一隻債基成為絕對的“大頭”,規模合計佔比約為98.44%,其中上銀慧財寶B的規模就達到了168.78億元。在如此嚴重失衡的股債翹翹板中,固收類基金的規模更容易受到外界“系統性風險”的影響而迅速收縮規模。
上述基金分析師指出,去年四季度時,市場上不止一次盛傳貨幣基金出現爆倉,這讓篤信貨幣基金零風險的投資者也開始不淡定了,部分投資者選擇贖回貨幣基金;再加上幫忙衝量的資金往年都在年初退場,這樣就會導致基金公司的整體規模受到影響。
當然,對於2017年來説,部分銀行係基金公司還要面對新涌現出的問題。前述深圳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指出,近期監管層嚴查委外資金,這對於去年依靠委外資金的注入實現彎道超車的基金公司打擊甚大,但要區分來看,如果是銀行自有資金一般都不會外放杠桿,這部分委外影響不大;但更多基金公司所接的委外資金實際上是銀行非自營盤且外放杠桿,這部分都在嚴管收縮的範圍之內,目前來看贖回較多的主要是銀行的專戶産品。
除去上銀基金外,另外三家基金公司的規模排名後退10位。作為老十家之一,長盛基金從第35位退至第45位;農銀匯理基金則從第20位退至第30位;信達澳銀基金則從第66位退至第76位。綜合記者的採訪,實際上除去排名靠後的信達澳銀首季未發新品外,長盛基金和農銀匯理兩隻基金首季都有新基金問世,規模縮水主要還是源於業績不利因素所導致,例如長盛所力推的趙宏宇操盤的産品業績不佳;當然渠道對新基金支援力度有限也是間接的原因,這就造成了弱市新基募集難上加難!(傳聞長期位居前五的北京某老牌基金也是因為得罪了銀行渠道而退居前十中的靠後位置)
從縮水的數字來看,原本不到200億的信達澳銀基金只是小幅縮水了幾十億,但長盛基金則是從700多億的規模縮水至500多億,農銀匯理則是從約1100億縮水到約770億,兩者規模回撤幅度著實可觀!
綜上所述,在這份排行榜的首尾,實際上我們都發現了銀行係基金的名字,這也説明銀行係基金“背靠大樹好乘涼”的觀點其實不能一概而論,在未來公募基金領域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下,踏踏實實地練好內功提升業績才是立身之本!
(責任編輯:張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