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增市場受到限制的情況下,可交換債作為替代品有可能從中受益。不過,在配置上,現階段還是以觀望為主。畢竟私募EB條款吸引力不大,發行量較小,發行人的議價權更大。
可交換債在資本市場尚屬小眾,但兼具股性與債性的特質使其在過去一年熱度不斷攀升,尤其受到私募青睞。然而,近期出臺的減持新規將可交換債換股股東也納入約束範圍,這類資産或因此降溫。儘管對新規中涉及可交換債的解讀有所不同,但多傢俬募基金投資經理表示,目前在配置策略上暫時保持觀望。
影響幾何業內莫衷一是
近期,證監會發佈《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將減持約束範圍延伸到首發前股東、定增股東、大宗減持或協議轉讓的受讓方、可交換債換股股東、股票權益互換股東等。
新規中對可交換債一筆帶過,這對私募EB業務究竟産生何種影響,各傢俬募的解讀不盡相同。
據了解,私募EB是指以非公開方式發行的可交換債券,可交換債券是上市公司股東發行的、在一定期限內依據約定條件可以交換成該股東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的公司債券。
滬上某大型私募基金投資經理直言,減持新規實施後,理論上私募EB已完全不可行了。“比如,原本16元發行私募EB,按照條款20元可轉股,在原來的條件下,股價如果已經是22元,轉股後立刻賣出就可獲利了結。但按照現在的規定,要半年之後才能賣,而市場變化無法預期,轉股就變得毫無意義。”
合晟資産研究部副總監徐華表示,新規出臺之後,對私募EB的約束的確有所加強,但實際影響或沒有想像中那麼大。在他看來,儘管換股後可能受到減持約束,但絕大多數情況下,單個資管産品拿到的份額相當分散,一隻産品可能只配幾千萬元私募EB,換股後市值也只有幾千萬元。與上市公司上億市值相比,基本上不會碰觸競價系統裏減持不能超1%的規定。
“通常可交換債實現換股收益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換成股票,賺取換股收益;二是到換股期之後,換股收益可推動可交換債本身的價格上漲。如果私募EB投資人受到3%的限制,多出的部分可以不換股,以債的形式賣出,市場上也有流動性,對收益影響不大。”徐華表示。
一位以做債為主的私募基金人士認為,減持新規之下,對私募EB可能實施“新老劃斷”。如果私募EB換股後也算作減持,換股週期受到限制,換股期權被削弱,那私募EB其實就是接近於純債,對EB還是有一定的打擊。
投資策略上保持觀望
在去年定增市場受限之後,私募EB成為部分私募掘金的新洼地。如今,在配置策略上,私募基金則多表示暫時持觀望態度。據了解,配置私募EB主要看中兩個方面,風險層面,如果沒有到轉股條件,可以按照債的屬性獲取票息。如果從股的屬性看收益會更高,才會去轉股。但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基礎收益是有保障的,風險較小。從收益層面看,同市場階段比較,私募EB收益還算不錯,性價比也較高。
“按照現在的市場情況,有合適的項目還是會去看看,但總體會謹慎觀望。私募EB本來就少,好的項目也很難拿到,況且私募EB只是作為一個特殊的策略使用。”上述做債為主的私募基金人士稱。
徐華表示,在定增市場受到限制的情況下,可交換債作為替代品反而有可能從中受益。不過,在配置上,現階段還是以觀望為主。畢竟私募EB條款吸引力不大,發行量較小,發行人的議價權更大一些,監管方面也存在不確定性。
“我們去年一共就做了兩單,從去年12月份以後就沒有再配過私募EB,主要是條款不合適。今年受到IPO衝擊比較大,市場對股債價格沒有信心,最近兩三個月市場已經出現了降溫趨勢。”上述滬上某大型私募基金投資經理表示。
對債券投資人來説,公募轉債或成為私募EB的替代品。徐華表示,目前交易所已經發了不少公募轉債預案,而且申購規則也有所改變,申購已經不再需要定金。如果有替代品可配,也不著急去配私募EB。
(責任編輯:張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