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出臺後,證券時報記者獲悉,一些做定增的私募機構這兩天積極解讀新規,並對相關業務作出安排。北京某家以定增為特色的大型私募産品經理表示,在減持新規出臺後,公司內部進行了討論,並制定相關應對方案,包括存量産品鎖定期過後減持時間延長,都向客戶和大資金做了彙報。
“因為我們一年期定增産品原本期限是兩年,延期的問題對我們影響不大,能將老的、存續産品進行妥善處理。但新規出來後,期限變成兩三年,導致變數較大,我們會謹慎參與定增業務,收縮戰線,除非有特別好的項目才去做。”該産品經理表示。
上海某知名私募副總經理也表示,對於存量的定增産品,5月27日後解禁的,由於12個月內減持不能超過50%,導致減持時間拉長,一般減持操作是通過二級市場拋售和大宗減持相結合,有6個月的持有期,“有些産品持有時間拉長,需要跟委託人溝通,召開委託人大會,授權管理人進行大宗交易或者其他操作來妥善解決。操作上有一部分只能拋售一半,還有一部分是否通過大宗交易來解決、以及大宗交易的定價問題等,也需要考慮委託人的利益。”
北京某百億私募的市場人士則告訴記者,目前公司定增産品線並不大,存量也不多,新規後影響一般,“由於我們的産品是滾動産品,存續期有好幾年,不是説到一年半就結束,而是一年半開放一次,到時候我們會正好開放,提前跟投資者溝通,如果有贖回需求會按照變現的比例,給投資者贖回。産品設計不同,所以減持期限延長對我們沒有多少影響。”
私募認為,如今定增市場吸引力下降,在監管嚴查一二級套利的情況下,定增收益下降、規模迅速萎縮,未來部分私募將可能退出市場,也有私募表示,在參與定增方面會更加謹慎,更加注重考查標的基本面。
長富匯銀資本市場事業部法務總監班俊華律師認為,對定增業務而言,減持新規分別從集中競價交易減持、協議轉讓方式減持和大宗交易方式減持,更加全面地規範了二級市場的交易情況,保護了中小投資者,但對機構投資者的衝擊較大,迫使機構投資者更加關注企業自身資質,而不再僅僅關注企業的財務數據。
前述上海知名私募副總經理告訴記者,隨著定增折扣的降低,現在公司定增的規模不到頂峰時的1/10。“我們從去年年中開始就非常謹慎, 定增作為再融資的方式,整體要降溫,圍繞定增的操作模式也會降溫,市場可能更注重公司本身的質地,因為以後時間要拉長,如果公司質地不好,以概念為主,參與的風險很大。”
前述北京大型私募産品經理表示,以後在定增投資策略上會更加注重看公司的基本面、盈利能力等,“目前定增肯定是收縮的趨勢,我們也在持續觀察,未來定增發行量會持續減少。監管導向是不搞短期套利、炒作,而真正好的公司做定增,拉長減持時間不一定是壞事,未來還是能獲得較好收益,只不過投資者要承擔較長時間成本。”
(責任編輯:毛凱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