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ABS業務目前進展得熱火朝天,但這都有一個前提,即必須是標準化的ABS業務,非標類ABS已經逐漸被基金子公司拋棄。究其原因,監管對於此類産品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私募ABS早已佔據市場
滬上一家基金子公司副總表示,在經過2016年一系列監管文件發佈之後,市場上絕大部分銀行非標資産證券化業務(俗稱私募ABS)無法通過證券公司、基金子公司資産管理計劃發行。
鑫沅資産指出,公司在資産證券化部成立之初便開始嘗試私募ABS業務,私募ABS産品的業務模式、産品結構與銀行間CLO、交易所ABS一致,只是在基礎資産的挑選標準上較為寬鬆。
“銀行間私募ABS是銀行重要的資産流轉工具。不過由於缺乏統一的規則,銀行間私募ABS在規範化管理方面很難做到一致性,例如資産篩選、盡職調查和資訊披露等,各家機構的執行尺度和要求都不盡相同。”
嘉實資本也表示,在私募資産證券化業務領域佈局較早,可以回溯到2012年公司籌備階段,彼時就已經通過某券商産品載體發行了國內第一隻基於阿里巴巴小額貸款的迴圈結構私募資産證券化産品,並且陸續在消費金融領域開展了私募證券化業務。2014年證券化業務法規頒布後,嘉實資本已成立的資産支援專項計劃産品中有個別産品採用不掛牌方式,均因發行人個性化訴求採取該方式,即專項計劃不經由交易所審核,僅進行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備案。
私募ABS對應主要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的場內ABS,是指利用ABS原理操作,但線上下交易或“機構間私募産品報價與服務系統”交易的産品。
私募ABS與公募ABS在結構上幾乎沒有區別,私募ABS主要是銀行和交易對手之間直接進行。將存量資産做證券化處理,不僅有資産出表以實現監管考核達標的目的,從盈利角度,也是提高資金週轉,撬動資金杠桿的做法。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銀行業信貸資産登記流轉中心的規定,如果銀行用表外資金對接結構化資産次級,本行的理財不能受讓本行的資産。於是,就有銀行用所謂“表表外”資金來對接:即銀行作為投資顧問,接受其他平臺委託貸款,包裝成其他平臺的固收類理財産品進行出售。
需嚴格監管和規範
按理説這樣的産品應該成為基金子公司爭先恐後發行的對象,但是,記者從業內人士處了解到,基金子公司目前已經開始逐漸放棄這塊業務。
上述基金子公司副總表示,銀行私募“類資産證券化”業務存在的瑕疵和問題是客觀的,缺乏外部監管的野蠻生長遲早會對金融體系造成衝擊,甚至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嚴重情況。因此在當前環境下,確實需要進行嚴格的監管和規範。
“可能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標準的資産證券化市場無法滿足目前宏觀審慎監管思路下銀行的合理髮展需求,市場發展滯後。因此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一定不是堵,而必須是"以疏代堵",積極發展標準的資産證券化市場。”
亦有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前期銀行開展這類業務主要是打擦邊球,將私募ABS當標準化ABS入賬,僅需計提20%的凈資本。但前一段時間,北京、江蘇銀監局明確銀行投資私募類ABS的風險權重為100%。對於銀行來説,再做的動力也就不大了。
另外,去年底關於子公司的凈資本管理辦法正式出臺後,私募類ABS要計提0.8%的凈資本。如果收費過低,則難以滿足股東對資本金回報的要求,如果提高收費,銀行也接受不了。“除了標準化ABS,還有基金子公司去配合銀行做私募類資産證券化業務,也就是非標ABS,但現在也準備清理了,這種業務後續肯定會急劇萎縮。”
而滬上一家基金子公司部門總監表示,私募ABS目前在基金子公司方面的發展已經受阻,在監管層對於此類産品進行監管後,備案的難度已經大大提高。
(責任編輯:張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