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不僅國內私募頻頻出海投資,海外私募也開始在中國市場“安營紮寨”。全球知名資産管理公司富達國際5月5日宣佈,公司旗下位於上海的外商獨資私募基金公司推出其首只私募基金産品——富達中國債券1號私募基金,投資方向為中國債券市場。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外資私募陸續進入中國市場,其帶來的“鯰魚效應”或將攪動中國私募機構的“生態圈”。
早在去年下半年,監管層就為外資機構在境內開展私募業務打開了綠燈,允許符合條件的外商獨資和合資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機構從事境內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業務,而富達國際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今年1月3日,富達國際旗下外商獨資機構——富達利泰(上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正式獲准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登記註冊成為私募基金管理人,成為首家可在中國境內募資後投資A股市場的外商獨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機構。時隔五個月,富達利泰便推出了首只私募基金産品——富達中國債券1號私募基金。
資料顯示,該基金的目標客戶為國內合格機構和高凈值投資者。事實上,海外機構對中國財富管理市場覬覦已久。根據海銀財富私財中心的跟蹤研究,近幾年來中國高凈值人群數量迅猛增長,尤其是高端財富管理市場快速發展並日趨成熟。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隨著富達率先開啟中國私募市場的大門,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國際公司步入中國市場,同本土私募爭奪中國高凈值人群市場。據了解,摩根大通、全球最大對衝基金橋水、全球最大共同基金公司領航、安本集團等多家外資資産管理公司均已在中國設立外商獨資子公司,並擬開展私募基金管理業務。
“海外正規大型私募機構進場,有望將更多國際經驗帶入中國,對私募行業整體發展將産生‘鯰魚效應’。”滬上一家大型私募負責人坦言。
在一位基金分析師看來,外資私募進場雖然在短期內會讓國內私募機構面臨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但積極作用也較為明顯:第一,有利於引入國外成熟的長期投資理念,幫助本土私募機構向國際化方向發展;第二,加強國內私募行業的多元化競爭,營造良好的優勝劣汰環境,投資者也有更多的投資選擇;第三,對培養投資者長期投資理唸有促進作用。
不過,也有部分業內人士指出,“初來乍到”的外資私募在中國市場可能會水土不服。北京一位私募基金人士表示,一方面,國內市場很多基礎性制度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外資對各種規則的熟悉需要較長時間;另一方面,外資機構投資週期往往要三到五年,而國內私募投資週期通常較短,因此短期內外資機構的業績未必能跑贏國內機構。
從富達國際的選擇來看,首只産品並沒有投向A股,而是瞄準了中國債市。中國基金業協會網站顯示,富達中國債券1號成立於今年3月30日,于5月4日備案,投資範圍包括銀行存款、債券、優先股、債券回購、資産支援證券、利率互換、國債期貨及法律法規或中國證監會允許私募基金投資的其他金融工具。
“人民幣債券市場將是未來亞洲債券市場的核心,未來數年也將會在全球金融市場扮演重要的角色。目前國內債券市場的規模已經超過65萬億元人民幣,預計到2020年將會超過日本市場,達到100萬億元人民幣。”富達國際固定收益基金經理黃嘉誠表示。
(責任編輯:張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