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私募基金研究中心 研究員 吳海燕
經歷2016史上最嚴私募監管年後,中國私募行業的規範化、專業化管理依然“任重道遠”。
今年的私募監管以證監會年後統一部署的“2017年私募基金專項檢查”拉開帷幕。根據證監會春節後發佈的《關於開展2017年私募基金專項檢查的通知》,多個地方證監局陸續開展轄區2017年私募現場檢查工作,至少200傢俬募被“抽中”,現場檢查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備案、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資金募集、結構化産品杠桿率、關連線構之間的業務隔離、資訊披露及利益衝突防範”為重點內容。
同時,私募基金風險排查和場外配資風險排查仍在進行。據證監會打非局副局長劉雲峰近期介紹,今年證監會牽頭開展了股權眾籌風險專項整治工作,目前已對近千傢俬募機構進行了現場檢查,共對8傢俬募機構作出行政處罰,對161家採取了行政監管措施。
2月“私募資管備案4號文”的發佈也讓私募圈“炸”開了鍋。基金業協會于2月13日發佈《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産管理計劃備案管理規範第4號-私募資産管理計劃投資房地産開發企業、項目》,規範重點聚焦在直接或間接投資于房地産價格上漲過快熱點城市普通住宅地産項目的産品,明確協會暫不予備案此類産品。
進入3月份,私募機構專業化管理、內控監管繼續優化。
3月1日,基金業協會發佈《私募投資基金服務業務管理辦法(試行)》,明確申請開展私募基金份額登記服務、基金估值核算服務、資訊技術系統服務的機構,應當具備下列條件:經營狀況良好,其中開展私募基金份額登記服務和資訊技術系統服務的機構實繳資本不低於人民幣5000萬元;公司治理結構完善,內部控制有效;經營運作規範,最近3年內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等。
基金業協會還在3月31日發佈《私募基金登記備案相關問題解答(十三)》,規定私募基金管理人只可備案與本機構已登記業務類型相符的私募基金,不可管理與本機構已登記業務類型不符的私募基金;同一私募基金管理人不可兼營多種類型的私募基金管理業務。
進入4月份,提高對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的規範性和統一性成為監管重點工作。
基金業協會4月4日發佈《關於“資産管理業務綜合報送平臺”第二階段上線運作與私募基金資訊報送相關事項的通知》。自4月5日起,28.23萬私募基金從業人員的註冊管理功能全面啟用,對私募基金從業人員基本情況、資格取得、從業經歷、誠信記錄、投資業績、後續培訓等資訊實現全口徑管理。
一位南方私募業內人士預測,在私募規模不斷擴大和發展的大背景下,監管加碼勢在必行,後續可能會針對未及時披露資訊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採取更多的措施。
(責任編輯:張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