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基金 > 私募動態 > 正文

字號:  

保殼及運營成本驟增 部分私募萌生退意

  • 發佈時間:2016-02-25 07:4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一紙新規激起私募圈千層浪,在驟然增加的成本面前,一些中小私募萌生退意,而懷有投資抱負的新晉私募則在進退間陷入糾結。

  “保殼”成本驟增

  “一站式服務方案,對接律所和所有相關機構,團購價格!標準合同最快一週備案,首單産品200萬起成立”,日前一家大型券商的私募“保殼”方案如是描述。

  “我們目前收費是單産品3萬,在市場上算比較高的,這是我們成本的維持平衡點。但有些券商在不計成本地爭搶客戶,據我所知,有的低至4000元,包括法律意見書、會計都在幫私募弄,都是為了後續能夠獲得這些私募的資源。”北京某大型券商一位營業部人員對記者表示。

  但即便如此,對於想要繼續走合格私募基金管理人之路的新晉成員,需要應對的開支不小。短期來看,按照市場報價,法律意見書多為3萬元~8萬元之間。而券商基本需要打包託管和外包服務。某小型證券公司推出低價配套式服務,加上後來的法律意見書和基金業協會會費,總成本也在4萬元左右。但這並不是一勞永逸。“除開原先就需要的場地租賃費,人員工資等,按照新規,首先人員配備就要多出不少專門崗位。法律意見書以外長期的律師費也基本少不了,比如要做重大事項變更都需出具意見書,還有每年的會員費等。再細緻一點,季度,月度,年度財務報告都要律師意見。”上海一家完成備案但還沒發新産品的私募表示很頭疼。

  基金業協會統計顯示,已登記但未開展實質業務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超過1.7萬家,佔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總量的69%。其中不乏一些“空殼”私募。上述北京大型券商營業部人員就透露,“我們聯繫一家文化傳媒公司,旗下在協會備案了私募公司,但公司總經理根本不知道自己下面還註冊了一傢俬募公司,後來猜測是代辦註冊的公司附贈的,因為去年備案很方便。”

  有私募準備

  退回信託渠道

  而對於一心想走投資之路的私募而言,新規的出臺也在讓他們不得不兼顧投資以外的許多瑣碎之事,有些私募甚至考慮轉道投顧。

  “新規後增加了無形的成本,但錢只是小的一方面,更多是附加的責任大了。私募以後不能只做投資,還要兼顧募集資金合規性、合格投資者、回訪確認等各個方面,都是很大的工作量。萬一哪個環節沒有做到位,將面臨審查。花費資金和精力,對於純粹專注于做投資的人來説,會比較累。”華南一家小型私募表示。

  對於很多證券和公募從業人員來説,“奔私”已經成為一個更加慎重的問題。“深圳前兩天就有一個‘公奔私’的私募來問我們,可不可以在我們這發産品,他來做投資顧問,而不是備案私募公司。”當地一家機構渠道部門人士表示,“相信以後一些私募會回流信託、券商渠道,做投資顧問。以後發産品不如找信託發,費用高一些也無所謂,至少省心一些。”

  不過,更多專注投資的私募表示會積極適應變化先達到合規條件,“資産不高的情況下,借用通道看成本會低一些。但是做投顧最多拿個固定投顧費和超額業績報酬,而自己做管理人可計提管理費,等業務做大了收益可觀。投資能力好,不會甘願僅僅給別人當投顧。業績好了,宣傳和銷售實力上去了,規模自然起來了。”上海一家完成備案但還沒發新産品的私募表示。

  也有私募表示考慮等到合適的時機再申請牌照。“現在代客理財剛起步,如果管理資産的規模不多,還覆蓋不了成本,不如先走通道。以後有能力對接到更多資金,備案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也不必急於一時。”

  不過,據知情人士透露,已經有一些公司設置門檻,外部投顧僅限于已備案的私募管理人。“投顧身份將來也可能要出規範,也許條件會略低於對管理人的要求。所以,該付出的成本估計早晚都逃不了。”該人士表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