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屢被打臉 券商依然看好2016行情

  • 發佈時間:2016-02-22 07:2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姚以鏡  責任編輯:羅伯特

  

  柏可林 攝

  猴年第一週A股的表現讓投資者寂靜了很長時間的心開始蠢蠢欲動。

  “我在週二時加倉了,量能開始放大,兩會前的行情還是值得期待的。”股民陸先生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

  回看2016年的中國股市,一開頭就給許多投資者來了個“出其不意”,機構投也資者被驚嚇到了。一月初兩次熔斷,斷崖式下跌行情給了一眾分析師響亮的一記耳光,讓他們“取暖過冬”的投資策略成為了笑話。

  戲劇性的A股市場,令分析師們暈了,去年四季度開始的券商投資策略從樂觀到謹慎,再從謹慎到樂觀,自己都有些説不清楚了。

  樂觀背後的打臉

  2016年的二次熔斷給了券商們一個措手不及,其此前展望2016之際看多的策略報告也紛紛被打臉。“開年的如此大跌,顯然是誰都沒有預料到的。”一位券商分析師代表了許多券商的心聲

  回顧券商們的2015年四季度投資策略,就可以發現一個“集體現象”:有所期待,恢復信心是大多數券商“基調”。

  事實上,每年的四季度都被許多投資人寄予期望,四季度的行情向來被稱為“吃飯行情”。據《國際金融報》查閱Wind數據發現,2005—2014年的十年時間裏,四季度的走勢多以上漲為主,除2007年、2008年、2011年和2013年四季度上證指數出現下跌外,其他6年大盤都出現上漲。其中,2006年和2014年的漲幅分別達到52.68%和36.84%。

  綜合多家券商的四季度投資策略來看,機構對四季度的市場常有期待。如興業證券四季度的投資策略報告標題名為《愛在深秋》,直接體現出對行情的期許。

  在2015年的四季度投資策略中,券商普遍把投資者信心恢復的進程看得十分重要,而這在以往是不曾有過的。

  眾所週知,A股市場從2015年3—5月的高歌猛進到6—8月的瘋狂下挫,投資者猶如坐上了“過山車”,在杠桿因素的催化下更是讓部分投資者損失慘重。在遭遇了千股跌停、杠桿資金爆倉等打擊後,投資者儼然成為“驚弓之鳥”,從目前的市場嚴重縮量來看,投資者信心修復需要時間。

  長城證券認為,股災前後宏觀環境未變,但市場情緒惡化。興業證券認為,深秋之前,投資者信心在築底,“散戶化”市場的信心需要等賺錢效應來強化。展望四季度行情,認為在監管層持續救市、境內外長期資金不斷入市以及改革紅利釋放情況下,杠桿風險已經基本釋放、資金監控趨於平衡、A股點位和估值逐漸回歸合理,反彈行情一觸即發。

  海通證券則在去年11月發佈了以小風險勿恐慌為主題的投資策略報告,其去年12月的投資策略報告更是呼籲擁抱春季行情,報告指出,隨著美聯儲加息靴子落地,春季行情已經開啟。“我們判斷 2016 年市場從激情走向溫情,低利率時代大類資産配置轉向股市的趨勢未變。”節奏上看,春季行情已經開啟,回顧過去歷史,年初市場上漲的概率大,核心原因是年初基本面數據相對空窗,資金面寬鬆,政策亮點多,市場風險偏好高。

  關於值得投資者關注的板塊和熱點,券商的觀點較為一致,其中環保、新能源和農業股是報告中基本都有提及的。此外,浙商證券還特別提出,四季度的佈局應該以防禦為主,參與反彈為輔。而參與反彈行情總體思路應是圍繞“事件驅動、政策刺激、超跌反彈”三大驅動力,從超跌股、高彈性和小盤股等中精選個股。

  然而2016年的二次熔斷給了券商們一個措手不及,其此前展望2016之際看多的策略報告也紛紛被打臉。

  “開年的如此大跌,顯然是誰都沒有預料到的。”一位券商分析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

  無奈調轉風向

  預期和現實有著很大的差異,於是許多券商開始調轉方向,試圖為自己挽回臉面。剛開始,一些分析是不願意承認錯誤的,即使調整策略,也有些不自然、不情願

  海通證券1月11日的投資策略報告中指出, 1月 4 日市場大跌源於投資者擔憂 1 月 8 日大股東減持及人民幣貶值,1 月 7日市場大跌主要源於人民幣貶值預期加劇。總而言之,那就是“下跌有原因,不過市場下跌方式和姿勢很淩亂”。熔斷機制加劇市場恐慌。從熔斷前的個股表現看,1月4 日在觸發5%的熔斷閥值前,個股還存在一定分化,但 1月7 日觸發 5%的熔斷前所有個股基本是一致性普跌。可見在之前的學習效應下,為避免熔斷後陷入無法賣出的流動性危機,投資者恐慌情緒加劇助推市場下跌步伐。隨著熔斷機制的暫停,市場有望回歸常態交易。“應對策略還是要以堅守陣地為主”。

  但其1月18日的報告中話風開始慢慢轉變,以為何開年集體誤判為題,用了“集體”一詞,似乎希望拉上同行一起承認打臉的事實。報告指出,大股東解禁減持、人民幣貶值衝擊、熔斷機製成為市場暴跌的三大元兇。市場參與主體已經發生改變,以私募基金和專戶為代表的絕對收益投資者增多、杠桿産品多,使得趨勢投資佔比高,下跌時強化趨勢,目前場內融資餘額依舊有 1 萬億元,場外融資預計 2000 億元以上,融資佔流通市值仍有3.5%,佔自由流通市值之比為 7%,而海外平均水準僅 2%上下。“ 操作上,2015 年像惡狼一樣到處撲食,2016年投資者應像鱷魚一樣守候良機”。

  西部證券在熔斷後的投資報告中指出,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與投資者風險偏好降低背景下,疊加技術面上已出現一定的轉空跡象,反彈面臨較大壓力,仍有繼續下探尋底風險,60日均線下方不宜大倉位做多。

  而其在此前1月初的投資報告中則表示,從近期的消息面情況來看,A股所處的氛圍相對偏暖。“操作上,不妨趁股指回調整固的階段積極調整持倉結構,逢低佈局智慧機器、新能源汽車、資訊技術等新興産業品種和低估值藍籌。”

  中金公司在展望2016年時表示,與預期2014年市場絕地反轉及2015年利率下行帶來“股債雙牛”相比,站在2015年年底看2016年的中國市場,市場前景展望並不像前兩年那樣清晰。“綜合來看,我們認為市場重點在於階段性及結構性機會。”

  在熔斷後其投資報告指出,在目前人民幣匯率面臨持續壓力、經濟增長無明顯起色、大部分個股估值不低的情況下,市場中期環境仍然面臨挑戰。

  當然,時刻保持謹慎態度而倖免被打臉的券商也並不是沒有。

  廣發證券在其2015年11月的投資策略報告中就指出,要當心2016年春季躁動的落空,投資建議是在A 股估值和盈利回歸正常化之前,“泡沫思維”和“慢牛思維”都不可取。而其整個去年12月的報告也是始終以謹慎為主題,其12月28日的報告指出,11 月中旬以來對市場轉向謹慎的原因在於“調結構”和“保增長”出現矛盾,使改革和轉型的預期受挫,投資者風險面臨偏好下降。認為未來市場回升的信號應該來自於改革和轉型看到新的進展,而不必把希望寄託于“春季躁動”。雖然最近“錢多”、“資産荒”的觀點流行,但股市要上漲,除了流動性支援,還應配合風險偏好的提升,其擔心投資者的風險偏好處於不斷下降的過程之中。

  廣發證券表示,近期一個明顯的例證就是——債券利率水準不斷創出新低,且長端利率下行幅度明顯大於短端,但股市基本上是縮量橫盤。這可能意味著,雖然錢還是很多,但是卻流向了長期國債這種“避險資産”,而不是股票這樣的“風險資産”。綜上,其繼續維持對市場的謹慎觀點,繼續以謹慎的低倉位等待轉機。

  屢被打臉的背後

  準與不準,券商每年的策略大會還是要開,預測還是要做的,這是個態度問題,而中國股市的千變萬化也著實為難了券商

  事實上,券商們被打臉早已是見怪不怪了。時間回到2014年,多數券商預測到了開頭,也同樣沒有料到結尾。回頭看其在2013年年末策略大會上預測的來年點位,許多市場“空頭”券商慘遭打臉。

  《國際金融報》記者梳理了16家券商對2014年滬指運作區間預測,發現多數預測集中在1900點-2600點左右,看到3000點的僅一家,在精準率上券商對2014年股市的預測近乎“全軍覆沒”。

  2013年上證指數以2289.51點開盤,2013年12月31日收市報2115.98點,年內跌幅7.58%。面對這樣的行情,當預判2014年股市行情時,多數券商也給出了並不是很樂觀的滬指預測。

  銀河證券當時直接以“指數已死”來表達其對2014年大盤的看法,稱2014年是本輪改革的初始階段,所以將不會有大牛市,整頓將成為2014年主題詞。安信證券用極為鮮明的觀點看空2014年股市,認為2014年股市除春節前可能有點機會,整體降低倉位,以防禦為主。

  回頭看看,當時的多數券商一定是“滿心絕望”。當然,無論市場什麼樣,總有樂觀派。

  東吳證券及西南證券當時就對2014年A股表示樂觀,東吳證券認為2014年滬指將邁向3000點;西南證券認為滬指2014年的上行目標位在2950點附近;最準確的是國泰君安,認為2014年將有三波反彈,可能出現一次高過一次的結果,有主題輪動的機會。

  就像中信建投的一位理財規劃師曾説的那樣,當時無法猜測2014年股市的走勢,但還是期待能慢慢走好,而用一句簡單的話總結就是,“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而夢想的確實現了,2014年的股市,在最後兩個月,走出了一波大多數券商們沒有預料到的瘋牛行情。

  10741億元成交量,中國股市在2014年12月5日的這一天刷新了世界紀錄。從當年7月份開始,A股走出一波一騎絕塵的牛市行情,11月後更是“瘋牛”一般,大盤一路上行,豪邁重上3000點。鮮艷的紅線,除了帶給股民收穫的喜悅外,也炮製出了營業廳裏人頭攢動的盛景。

  當時,國盛證券董事長裘強直接放出豪言,稱未來必將超過萬點大關。然而沒想到,2016年,一切又回到了原點。

  “準與不準,券商每年的策略大會還是要開,預測還是要做的,這是個態度問題,而中國股市的千變萬化也著實為難了券商。”一位私募人士這樣調侃。

  兩會行情可期

  就短期來看,A股這周迎來了反彈周,近階段在兩會即將召開的大背景下,國企改革、能源類及高送轉等概念股值得關注。短時間內A股還有上行的空間,結構性行情顯現

  生活還要繼續。不管準不準,券商們的投資策略報告也還是要出,2月迎來了中國的農曆新年,新年前A股的小紅包行情和春節後的反彈周讓券商們也開始看多起來。“信心喊話”成了主流。

  光大證券指出,近期央行不斷利用短期貨幣工具對衝年前流動性緊張的局面,但同時卻並無意引導短端利率繼續下行,去年12 月下旬以來投資者一直期待的降準甚至雙降大概率落空。流動性無法繼續邊際寬鬆的情況下,市場更多地期待於真正有力度的改革推進,兩會的政策窗口期漸進,能否出現相對超預期的政策很可能決定A 股市場在中期的表現。

  興業證券認為,節後市場隨之而來的是一些重要會議,穩定經濟的政策仍將有條不紊地推出,這將帶來一定的結構性投資機會,也將有助大盤穩定運作。

  國元證券則表示,A股在春節之後,經過短暫的風險繼續釋放後,企穩走好的概率在增加。關於投資策略上,認為可以利用可能出現的下跌時機加大倉位。投資的方向,一方面是在年度策略中提到的新經濟概念,另一方面則是資源股,特別是貴金屬。

  中信證券認為,全球風險偏好普遍下行對A股有負面影響,但“雷曼時刻”難以重現。相較2008年,發達經濟體的私人部門杠桿、衍生品連結,以及央行的警覺性都更好。表面上,歐元區銀行對大宗商品相關資産的風險敞口可能會惡化,但實際上,在IMF和歐央行的努力下,歐元區各國的壞賬問題或快或慢,其實都在解決的過程中。因此,該機構認為爆發全球重大金融風險“雷曼時刻”的可能很小。對A股而言,全球普遍下降的風險偏好對A股市場短期有負面的影響,但同時壓制A股估值的人民幣貶值預期與資本外流壓力會有所緩解。在策略月報中判斷,考慮到相對跌幅和目前A股的估值水準,在看到短期風險的同時,更應看到中期佈局的機會。

  招商證券也在深圳舉行了2016年度投資策略會。此次策略會頗受投資者關注,招商證券近年來的策略會像是被下了魔咒,每逢召開策略會大盤必跌,所以這次策略會被網友戲謔為“令資本市場聞風喪膽的策略會”。不幸的是,魔咒再次應驗。

  而在此前召開的各大券商策略會上,各券商也給出了2016的點位估計。

  招商證券宏觀研究主管分析師謝亞軒在會上闡述了對2016形勢的基本觀點。他認為,2016年市場合理估值中樞在3400點附近,圍繞合理估值中樞寬幅震蕩,主體區間在3000點-4000點之間,不排除幾個催化劑多重共振,導致市場出現類似2015年二季度的階段性火爆狀況。整體來看,市場呈現出交易活躍,但是趨勢性趨弱,大體上形態寬幅震蕩向上的形態。

  國泰君安也于近期召開策略會,國泰君安首席宏觀分析師任澤平的觀點是,A股市場“熊市”已經結束了,目前步入正常市。

  按照國泰君安首席策略分析師喬永遠的預計,明年A股將在3200點到4500點的核心區間內震蕩,“對股票市場的機會仍然樂觀。”喬永遠還特別指出,個別的信用風險將在2016年出現上升,可能帶來股市低估出現好的買點。

  相比之下,申萬宏源更加樂觀。申萬宏源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王勝則預測,上證指數波動區間3050點至4750點之間,而創業板指波動區間範圍為2250點至4250點。“不過在概率最大的中性情景假設下,上證綜指至少將摸高4000點,創業板指觸及3550點。”

  興業證券的態度則相對謹慎,興業首席宏觀分析師汪涵預計,2016年上半年經濟難有開門紅,全年有望走出“前低後高”走勢;A股市場方面,首席策略分析師張憶東表示,2016年A股市場的“泡沫市”特徵仍為常態,整體估值仍然偏貴,結構性泡沫行情將更加集中,行情大箱底震蕩之下一季度行情相對看好,二季度則不確定性將增大。

  瑞銀證券則預計,2016年A股上市公司利潤增速將從今年的4%降至-1%;由於需求減弱和通縮壓力,企業收入承壓;年末滬深300指數目標點位3700點,對應2016年13.5倍市盈率。再回到2013年末,多數券商預測2014年滬指將不會突破2600點,但結果滬指大漲了52.87%。

  預測後市行情,存在非常大的難度,券商被打臉的情況時有發生,券商的預測本身也代表大眾的一種預期,當大眾預期高度一致的時候,通常會有意外發生;而當大眾預期存在較大分歧時,事情往往朝著原來的方向發展。2014和2015年的行情就是比較明顯的例子。

  “就短期來看,A股這周迎來了反彈周,近階段在兩會即將召開的大背景下,國企改革、能源類及高送轉等概念股值得關注。短時間內A股還有上行的空間,結構性行情顯現。”東北證券首席投資顧問郭峰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説道。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