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

財經 > 基金 > 私募動態 > 正文

字號:  

私募基金遇“瓶頸” 凈值難提升擴張留隱患

  • 發佈時間:2015-10-26 10:23:17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步入10月,A股市場終於上演了一幕“愛在深秋”的反彈行情,私募機構修復凈值的機會似乎也到來了。格上理財統計顯示,截至10月18日,公佈凈值的3031隻陽光私募産品的平均收益止跌為2.33%,近八成産品錄得正收益。

  而在當前市場出現“資産配置荒”的大背景下,私募基金是否仍是值得配置的選項成為投資者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市場逐漸成熟,機構投資者勢必成為主導;伴隨著絕對收益投資理念的深入,私募基金尤其是對衝基金仍是資産配置的一個重要選項,但行業也需要更加重視風控措施,以做到真正的穩健投資。

  境況不如從前

  《第一財經日報》採訪了解到,私募機構在10月份加倉參與反彈的意願和力度都有明顯增強;就具體操作而言,不同風格類型的私募加倉幅度存在差異,但一個共同特徵是,倉位調整靈活,高拋低吸不過分戀戰。

  “我們是把凈值較低的兩隻産品拿來做反彈,倉位從0加到了30%。買的票是熱點主題的龍頭,快進快出不戀戰,凈值拉起來差不多10%。”上海地區一名規模中等、風格偏進取的私募投資總監稱,參考市場風口來做波段是迫於凈值壓力;對於安全墊較高的産品則保持原地不動,只有等到強趨勢性行情出現之後,才會有明顯加倉動作。

  “前五個月大家一起躺著賺錢,股災裏都多多少少折了腰,震蕩開始了參與難度大。説實話,也不好做。”一名去年底剛“奔私”的私募基金經理向記者回憶起這一年的酸甜苦樂時感嘆道,“私募的生存環境確實大不如之前了。”

  去年四季度牛市啟動,陽光私募行業在被新基金法“正名”之後迎來了最為兇猛的一輪規模擴充。中國基金業協會近日公佈的私募登記備案月報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已登記備案各類私募基金認繳規模達到了4.51萬億元,而這一數據在2014年年底僅為4000億出頭。也就是説,9個月的時間裏,私募證券基金的管理規模增長近十倍。

  然而狂奔的牛市路註定不平靜,始於6月中旬的市場劇震使高速奔跑的私募基金不得不放慢腳步。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私募證券管理人管理的私募基金規模為16756億元,比8月底小幅增加566億元,規模增量同樣創3月份以來新低。

  前述“奔私”的基金經理還向記者透露,公司早前定下的下半年産品發行方案也被迫進行調整。“市場雖然有所回暖,但和渠道方面溝通下來,現在這個時點發行認購結果可能也不樂觀。索性都往後壓一壓,壓到年底。”産品發行數量和規模的下滑同樣有數據佐證,基金業協會私募備案資訊顯示,9月份新備案私募基金為1016隻,較8月份的1550隻減少三分之一多,環比大幅下降。

  除了規模擴張放緩、新發産品不再火爆,《第一財經日報》採訪發現,最令私募機構頭疼的問題在於,當下市場雖然迎來反彈行情,但並不好把握。

  “現在簡而言之就是政策負責給出熱點,資金嗅覺靈敏主動去找熱點炒。目前基本所有行業板塊和熱點板塊都輪動過一遍了,一些股票一個月的時間就翻倍甚至創新高了。這種情況下只要機會抓得好,目標確定,低倉集中,那也可以狙擊成功。”上海一位資深的趨勢型私募研究總監稱,題材和主題的炒作無關基本面,雖然看著賺錢效應也不錯,實際上卻很難把握。

  無獨有偶,前述進取型私募投資總監也對本報記者稱,考慮到市場正處於股災後的反彈初期,央行上週五的“雙降”或許會為市場注入一針強心劑。“市場指數雖然有進一步向上的空間,但是憑藉題材炒作仍然難以實現真正的反轉。一般來説開會之前都是炒預期,消息兌現的時候就是題材炒作結束的時候。總的來説,我們判斷這次反彈無論持續性還是力度都還是偏弱,不好參與。所以也只是針對特定産品做一些搶反彈的操作。”

  瘋狂擴張背後的隱患

  “截至今年9月30日,深圳知名私募A管理的基金共計22隻,目前收益率最高的産品B成立於2007年2月28日,于當年4月正式運作,截至2015年9月25日,該産品單位凈值2.0509元,累計凈值增長率105%。換算成年化收益的話,大概為8.8%。還不如投資買房。”

  這是近期在私密圈內流傳甚廣的一條微網志。

  “這其實反映出投資者投資理念的不成熟,選擇私募産品時需要根據個人的風險偏好來選擇産品類型,忽略産品的風格類型、一味抱怨收益率不佳其實也是投資理念不成熟的表現。”在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第三方私募研究員看來,經歷股市調整之後,投資者教育十分有必要,而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便是“了解自己的風險偏好,適度降低收益回報預期”。

  “A股作為散戶為主的市場,勢必要經歷一個逐漸被機構投資者所取代的過程。成熟市場多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導,私募作為追求絕對收益的投資者,與散戶相比更為專業;和公募相比則更為靈活,因為約束較少。”該私募研究員稱,隨著越來越多的私募機構開始使用對衝手段追求絕對收益,私募基金尤其是對衝基金將會是資産配置的一個重要選項。

  話雖如此,可在一名私募基金持有者王磊(化名)看來,私募所發行的産品是否值得配置卻還需商榷。“8月份回撤了快50%,那種看著凈值一夜之間縮水的心情實在太糟糕。本來我們買私募産品,就是看中了管理人的投資能力。但其實機構和散戶一樣追漲殺跌,這種信任被糟蹋的感覺讓人更加氣憤。”王磊告訴記者,他在9月的開放日就贖回了這只産品。

  王磊的沮喪不是單個案例,事實上,這折射了私募行業規模瘋狂擴張中的一個致命問題,行業公司良莠不齊,風控意識缺失,絕對收益徒有虛名。“很多新成立的私募尚未組建完整的團隊便已經發行産品,他們所謂的投研團隊和風控體系更是處於籌建狀態。”中國絕對收益投資管理協會理事長聶軍稱,不看重基本建設和整套風控系統,是私募的最大硬傷。

  “這是行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私募基金公司一定要從"三部馬車"來完善基金的投資、運營(靜態風險管理)、動態風險管理,尋求真正的穩健投資。”聶軍同時稱。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