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外資金不僅出現在債券基金,還出現在一些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中。由此來看,7月份,僅在公募基金方面,委外資金的增幅就有可能超過了1000億元。”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群航預計。
一面是“無處安放”的銀行理財資金,另一面是基金公司規模擴張的衝動,熱錢涌入推高了公募設立專戶和“打新”的熱情。雖然《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中指出,基礎類業務不能投資貨幣基金、債券基金以外的證券投資基金,但從基金公司近期發行的定制産品類型看,除了定開債基,混合型基金也是熱門品種之一,委外攜手公募已經進入“蜜月期”。
銀行的鉅額理財資金,為何開始“扎堆”理財市場?運作基金收益的專業團隊大多非銀行從業者,其中風險又幾何?集體贖回的“羊群效應”發生之後,中小基民權益如何保障?市場的種種擔憂,似乎也不無道理。雖然借道公募基金,讓銀行理財又看到了新的希望,但從現狀分析,風控仍是繞不過的話題。
投資流向“遍地開花”
“委外資金不僅出現在債券基金,還出現在一些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中。由此來看,7月,僅在公募基金方面,委外資金的增幅就有可能超過了1000億元。”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群航表示,雖然就目前而言,純債基金仍然是委外資金的主要投向,但已不局限于單一的“求穩”策略。
過去一個月裏,多家公募基金推出機構定制産品,有推出七年期定開債基的,有貨幣市場基金的,也有靈活配置型基金。從産品本身來看,機構眼光並沒有局限于傳統思維,僅出現在債券基金中,而是“遍地開花”。
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19日,近一個月共有90多只新基金(A、B、C、E類合併統計)成立,其中,有39隻基金的認購戶數在400戶以下,佔比在四成以上。此外,有29隻基金認購戶數在300戶以下。從募集規模來看,這些基金的規模不少都是億元位是整數,後面跟一個零頭。例如招商豐嘉、民生加銀鑫盈、廣發安瑞回報、泓德裕榮純債等,皆是如此。統計發現,上述39隻認購戶數較少的基金,主要以中長期純債型基金、靈活配置型基金和貨幣市場型基金為主。
這些以銀行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是否獲得了較好的收益呢?記者查閱了Wind現有資料。在2015年年報中,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佔九成以上的基金共有681隻。
以投資債券為主的基金包括中長期純債型、短期純債型、混合債基、偏債混合型基金、國際債券型等,這也是機構定制産品最主要的方向。債券基金之所以受到機構青睞,與其收益較穩健、回撤較小有關。以中長期純債基金為例,去年年末共有78隻定制産品,它們的平均年化收益為8.68%,近一年回報為6.71%,最大回撤為-4.21%。
靈活配置型基金主要以打新為目的,在機構定制産品中佔了三成左右。不過這類資金存續並不穩定,僅在有打新需求時出現,在打新收益達不到預期或資金“另有新歡”時,時常出現打新基金由於大額贖回導致凈值暴漲的現象。收益是暴漲了,但受益的並不是機構,而是留下來的散戶,如易方達新益E、鵬華弘盛C等,都遇到過這種情況。
而貨幣型基金以其無風險收益也成為了機構定制産品的主力軍之一,去年年末産品數量佔總量近兩成的比例。近一年裏,機構定制的131隻貨幣基金的平均收益為2.80%。
指數型基金中,以被動指數型基金為主,偶見指數增強型。記者發現,機構青睞此類基金在於手續費較低的ETF。不過這類基金的風險顯然比上述三類都大得多。如華安上證180ETF,最大回撤為-71.03%,近一年回報為-19.35%。
偏股型包括偏股混合型與普通股票型。由於這類基金業績受擇時擇股等人為因素影響較大,故而機構參與較少。不過,在2015年年報中,仍有如長安宏觀策略、中歐新趨勢E、國泰價值經典等8隻基金得到了機構的支援。
其他小眾投資類型包括對衝基金、黃金ETF、REITs等也受到了機構投資者的關注。其中國內首只公募房地産信託基金REITs——鵬華前海萬科REITs于去年7月成立,成立以來收益為11.08%,最大回撤僅為-1.05%,去年年末機構持有比例為91.90%。
由此可見,機構定制産品總體風險偏好較低,投資中長期純債的定開債基、分級債基優勢最明顯。其次為打新基金、貨幣基金、被動指數基金,一些低風險而收益又相對較高的小眾品種也被機構列入投資清單中。
“資産荒”下資金積壓
對於銀行委外資金的具體數額,目前暫未有官方的明確統計。方正證券統計數據顯示,至2015年底,全市場理財産品餘額為23.5萬億元,目前來看,在追求絕對收益的前提下,委外産品佔理財産品的規模大概為5%-10%,即大約有2萬億元的理財資金投給基金或券商做優先級的杠桿。可以預見,委外資金的流入會快速增加。
錢多是有原因的。從來源看,我國居民儲蓄率雄居全球首位。數據顯示,至今年7月,國內居民儲蓄餘額已連續3個月突破43萬億元,同時,每人平均儲蓄超過3萬元,中國居民儲蓄率超過50%。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高儲蓄率的現實是國人投資渠道相對狹窄的體現,而銀行在進行投資時卻遇上了困難。“以前,銀行理財投資于房地産,現在限購政策層出不窮,現實高收益的理財通道也在去杠桿的監管精神之下變得收斂,這部分錢‘抱團取暖’的趨勢就出現了。”彭澎説。
彭澎介紹,目前國內經濟處於“L型”陣痛,信貸減速與“資産荒”愈演愈烈。“企業投資意願減弱,‘資産荒’使得優質金融資産被追逐,比如時下的基金行業。銀行貸款增長的主力尚存,但7月份社會融資增長已經放緩,較6月份已經大幅下降。”他表示,同期非金融公司及其他部門貸款首次出現負增長,凸顯企業投資意願的進一步下滑,如今不僅民間投資,國有企業固定資産投資增速也開始減緩。
另一方面,企業部門減弱的投資意願使得銀行活期存款迅速增加,導致M1與M2增速背離進一步加劇。同時,實體經濟投資減弱也帶來金融系統的資産荒,充足的流動性開始追逐金融資産,市場利率全面下行,十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創2009年以來新低。整個銀行間的運作都處於資産配置荒的時期。因此,業內人士認為,借道基金也是各家銀行“抱團取暖”的一條出路。
不過,“抱團取暖”的另一層解讀是將參與資金委外的銀行稱作“一致行動人”。王群航表示,委外資金進入基金領域是既有利可圖,也存在風險。“基金公司為委外資金開設專戶,人才是關鍵,而銀行沒有基金公司專業,但銀行在擇時上確實擁有主動性。目前委外資金主要來自於約100家銀行,這些銀行有著相同的業務性質和相同的風控標準,一旦基礎市場有風吹草動,這些銀行對於他們的委外資金‘一致贖回’確實不無共識。”
業內普遍認為,委外資金青睞公募産品對行業長遠發展大有裨益,有助於緩解公募産品的頹勢。還有專家認為,雖然機構投資者佔比在公募中迅速擴容,但由於公募基金管理透明規範,風險是可控的。
散戶參與嚴防風險
從銀行、基金、散戶三方觀點來看,市場對於委外資金進入公募領域,抑或是公募基金為銀行打造專門的專戶理財通道,都各有自己的小九九。
“委外投資能夠比較好地解決銀行理財資金出口問題,對銀行而言,就是一個選擇合作夥伴的過程。”一家股份制銀行零售部人士表示,公募基金等機構的投資較銀行更專業,與公募合作,銀行能夠規避部分風險。
“趕上市場好的時候,公募一年就有豐厚的回報,但是遇到市場不好的時候,可能就要考驗投資能力了。”某靈活配置型基金經理表示,市場不好,基金公司就算求得“真經”,也難換回“真金”。
“基金公司對銀行與基民的服務就是不一樣,基金公司都快被銀行拐跑了,哪管得上我們。”記者在基金論壇和基金吧中查看相關輿情可知,中小基民不太相信“表面上的繁榮”,更希望獲得穩定的收益。
從公募基金大眾參與的本質來看,符合中小基民的利益才是關鍵。那麼,對於定制基金,或者説設計委外資金的基金,投資者應如何應對?專家提醒,這樣的基金並非一定不好,但需具備相關的風險防範意識。
深圳某大型基金公司行銷總監表示,委外資金大部分是機構資金,目的是為了盈利,所以此類産品的收益率走低的可能性不高。他説:“這類産品一般都不會對散戶進行宣傳和銷售,散戶進來的可能性頗小,所以這方面不用擔心。”
王群航表示,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説,較為常見的潛在風險有兩個:一是凈值計算時可能會存在“不公”,即由於機構的贖回,凈值計算時相關規則的使用,基金公司可能更偏重機構投資者的利益保護,進而有可能傷害到了沒有同步贖回的留守持有人,以至於相關基金的單日凈值損失幅度較高;二是機構贖回之後,基金的規模就剩下百萬元左右的“零頭”,這樣的規模,不適合債券基金的運作,且還要每天被計提管理費、託管費等,留守持有人等於天天虧錢。
王群航表示,可以通過基金成立的公告、定期資訊披露中判斷基金屬性,合理規避風險。首先,在新基金的《合同生效公告》中有三個內容:一是基金的規模。王群航表示,這類基金的規模,通常都在億元位是一個整數,在千萬元位是0,在百萬元位是0或1,偶爾會有大於2的情況;二是在投資者戶數方面,他表示,最常見的是200多戶,當然也有少數300戶以上的,最多的有超過600戶的,總之,戶數都不高;還有一點是發行期限都很短,比如一天或兩天,略長的,也僅為一週之內。
其次是通過定期資訊披露進行識別。王群航説:“在定期報告如半年報、年報的最後,會有投資者數量、投資者結構等數據,即“期末基金份額持有人戶數及持有人結構”。這裡最重要的是後者,如果機構投資者佔比極高,如在98%左右,這樣的基金不一定不好,因為基金公司一般都不想得罪機構投資者。”
(責任編輯:張明江)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