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A股東之爭引機構減籌 富國與南方基金浮盈10億
- 發佈時間:2015-12-21 02:30:5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郭偉瑩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自寶能、華潤打響了股權爭奪戰,低迷的萬科A也從15.07元漲到了24.43元,15個交易日內漲幅逾71%。12月17日,萬科董事長王石公開表示,“不歡迎寶能係成為第一大股東”後,12月21日,萬科發佈公告稱,公司A股股票已于2015年12月18日下午13:00起開始停牌。
同時,公司預計在不超過30個自然日的時間內披露本次重組方案,即在2016年1月18日前按照《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資訊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26號—上市公司重大資産重組》的要求披露重大資産重組資訊。
若公司未能在上述期限內召開董事會審議並披露有關事項且公司未提出延期復牌申請或申請未獲深圳證券交易所同意的,公司A股股票最晚于2016年1月18日恢復交易,公司承諾在證券恢復交易後3個月內不再停牌籌劃重大資産重組事項。
《證券日報》基金新聞部(官方微網志微信:證券日報微基金)根據WIND資訊數據整理顯示,三季度末,共有146隻基金重倉持有萬科A4.88億股,與二季度相比增持1350.11萬股,持股佔流通股比為5.02%,持股總市值為62.08億元。隨著寶能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基金經理對萬科A的態度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三季度末哪家基金公司持有萬科A股票數量最多?大宗交易平臺上機構對萬科A是增籌還是減籌?
146隻基金重倉萬科A
富國低碳環保持股最多
《證券日報》基金新聞部根據WIND資訊數據整理顯示,三季度末,共有146隻基金重倉持有萬科A,持股總量為4.88億股,持股總市值為62.08億元。其中,146隻重倉基金中,被動指數型和增強指數型基金共有92隻,主動管理股票型基金(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和靈活配置型基金)共有43隻,債券型基金有9隻。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季度末,持股總量超過1000萬股的有14隻基金,持股總量最多的為富國低碳環保,持股數量為3590.17萬股。與此同時,該公司旗下另一隻基金富國新興産業持股總量為1757.35萬股。這2隻基金均為主動管理偏股型基金。富國基金也是在所有重倉持有萬科A的56家基金管理人中,重倉持有萬科A股票數量最多的基金公司,總共持有萬科A
5347.52萬股,若上述2隻基金四季度以來未進行調倉換股,則15個交易日內受益於萬科A的上漲,累計浮盈將達到5.44億元。持股總量僅次於富國基金的為南方基金,三季度末,旗下共有5隻基金重倉持有萬科A4235.90萬股,若四季度以來未進行調倉換股,累計浮盈將達到4.31億元。
同時新華基金與工銀瑞信基金重倉持有萬科A的基金最多,分別為8隻。新華基金旗下持有萬科A的基金為新華策略精選、新華優選分化、新華趨勢領航等,工銀瑞信基金旗下持有萬科A的基金為工銀瑞信國企改革主題、工銀瑞信新金融、工銀瑞信美麗城鎮主題等。
對於寶能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萬科董事長王石公開表示,“不歡迎寶能係成為第一大股東”。多數基金經理直呼,對寶能係和萬科管理層的控制權爭奪戰看不懂。北京一位基金經理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之前持有萬科A也不是太多,目前已經賣出。與此同時,業內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基金等機構持有萬科A佔總股本的比例相對較小,因此基金等機構的動作對萬科的股價影響意義不大。
四季度大宗交易平臺
萬科A遭機構賣出128億元
四季度以來,萬科A共計現身大宗交易平臺17次,其中機構專用席位參與賣出13次,累計賣出額為128.12億元,另外3家賣出機構為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申萬宏源證券有限公司上海虹口區大連路證券營業部和華鑫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南京中山北路證券營業部。機構專用席位參與買入僅3次,累計買入4846.08萬元。2次買入時間發生在11月份,累計買入金額為2263.30萬元,1次買入時間為12月份,買入金額為2582.78萬元。
具體看來,在機構專用席位參與的13次賣出中,6次發生在10月份,7次發生在11月份,1次發生在12月份。13次機構專用席位參與的賣出行為中,有11次為溢價交易。
萬科集團在12月21日發佈公告表示,“若公司未能在上述期限內召開董事會審議並披露有關事項且公司未提出延期復牌申請或申請未獲深圳證券交易所同意的,公司A股股票最晚于2016年1月18日恢復交易,公司承諾在證券恢復交易後3個月內不再停牌籌劃重大資産重組事項”。
而對於2016年房地産的走勢,在12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2016年中國宏觀經濟預測》報告,對2016年全年實際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速的基準預測為6.8%,比對今年的預測值低0.1個百分點。報告進一步指出,從總體上看,2016年支援增長的積極因素將有所增加,房地産銷售和土地出讓收入將企穩。新的基礎建設投資項目將有助於穩定投資增速,財政和貨幣政策預計將在未來5個月至9個月産生巨大影響,國外需求也有望緩慢復蘇。